2008年5月15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2008年世界竞争力年报》。
表1:2008年前20位(共55个国家/地区)排名
|
2008年得分 |
国家和地区 |
2008年排名 |
2007年排名 |
100.0 |
美国 |
1 |
1 |
99.3 |
新加坡 |
2 |
2 |
95.0 |
中国香港 |
3 |
3 |
89.7 |
瑞士 |
4 |
6 |
84.4 |
卢森堡 |
5 |
4 |
83.9 |
丹麦 |
6 |
5 |
83.5 |
澳大利亚 |
7 |
12 |
82.9 |
加拿大 |
8 |
10 |
82.5 |
瑞典 |
9 |
9 |
80.5 |
荷兰 |
10 |
8 |
79.5 |
挪威 |
11 |
13 |
77.6 |
爱尔兰 |
12 |
14 |
77.4 |
中国台湾 |
13 |
18 |
75.0 |
奥地利 |
14 |
11 |
75.0 |
芬兰 |
15 |
17 |
74.7 |
德国 |
16 |
16 |
73.8 |
中国大陆 |
17 |
15 |
73.4 |
新西兰 |
18 |
19 |
73.2 |
马来西亚 |
19 |
23 |
72.4 |
以色列 |
20 |
21 |
资料来源:IMD
看点1:中国下滑两位是“成功的代价”?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今年中国内地在全球竞争力的排名上位列第17(参见表1),比2007年下降了两个座次。在4个一级指标方面的排名分别为:经济表现维持第2、政府效率从第8下降为第12、企业效率从第26下降为第33、基础设施从第28下滑到第31。
据《环球时报》文章,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世界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苏珊娜·罗斯莱特·麦考利女士解释了中国排名的下滑:中国其实是在为其经济的成功、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付出代价,而这种代价是值得的,也是可以接受的。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些目标和采取的相关措施,如控制增长率、努力实现均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改善环境、促进农民工就业、改善农村医疗体系、不断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也许短期内会对竞争力排名有所影响,从长远看却是实现可持续增长从而全面提升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她认为,中国的经济表现并未下降,而是在进入一种巩固成果的阶段。中国1994年首次参加竞争力排名时仅列第34位,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哥伦比亚处于同一档次;而如今中国已进入前20名行列,同新西兰、芬兰和德国等处于同一档次,没有任何其他经济体的上升速度像中国这样快。
看点2:这是不是美国的最后一次领跑?
美国再次位居IMD世界竞争力排名的榜首,连续领跑全球竞争力达15年。但IMD抛出了疑问:这位“常胜将军”是否“廉颇老矣”?今年榜单上位居第二的新加坡,得分是99.3,正不断缩小同美国之间的差距。IMD直言不讳:“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看到美国以第一名的姿态出现在榜单上了”。
IMD认为,今天美国所面临的处境类似于20年前的日本。1989年的日本(参见表2)似乎也是稳固地守在榜单第一的位置上,而美国仅列第三。日本竞争力在当时曾被认为是无懈可击的,经济活力、企业效率和创新能力都雄霸一方。可是突然之间,形势急转直下:1989年股市暴跌,1992年地价崩溃,1994年信用合作社和地区银行受攻击,1997年大银行濒临破产,1998年银根紧缩。在1994年,曾落后日本两个名次的美国就颠覆了世界发展的格局,跃居榜首,取代了不断衰退的日本。当年日本所面临的危机同美国当下的混乱局面很相似。同样是在一段时间的经济兴隆、房价高企、资产的泡沫性扩张后,出现了经济危机。
但IMD也看到了美日两国之间的本质区别。20世纪90年代,除了佳能、丰田这样的极端个例,大部分日本企业处于瘫痪状态。相比较而言,美国,由于它的开放、乐观和强大的企业家精神,似乎总在寻找方法进行内部改革。这种革新的精神和方法,却是日本和大部分欧洲国家都缺乏的。所以也很难下定论,美国竞争力的转折点是否真的会发生。
表2:1989年(距2008年20年以前)前20位排名
|
OECD国家 |
排名 |
得分 |
日本 |
1 |
100.0 |
瑞士 |
2 |
98.5 |
美国 |
3 |
92.7 |
加拿大 |
4 |
87.3 |
德国(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
5 |
85.0 |
芬兰 |
6 |
81.5 |
荷兰 |
7 |
81.2 |
瑞典 |
8 |
80.5 |
挪威 |
9 |
79.2 |
澳大利亚 |
10 |
77.7 |
非OECD
国家(地区) |
排名 |
得分 |
新加坡 |
1 |
100.0 |
中国香港 |
2 |
91.5 |
中国台湾 |
3 |
90.0 |
韩国 |
4 |
75.7 |
马来西亚 |
5 |
73.5 |
泰国 |
6 |
63.9 |
印度 |
7 |
55.3 |
巴西 |
8 |
52.6 |
资料来源:IMD
看点3:竞争力的黄金法则
今年,是IMD发布世界竞争力年报的20周年纪念。
面对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IMD自问,“我们学到了什么?有没有一种模式,能解释这些国家的竞争力?有没有可能对标分析成功国家的经验?尽管,没有一个现成的处方来提升所有国家的竞争力,但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准则。”IMD将这些准则归纳为“竞争力的10项黄金法则”:
1、创造稳定的法律环境和执政环境。
2、确保执政的高效率、透明度和可审计性,以及营商的便利性。
3、不断投资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包括经济的(道路、航空、电信等)和社会的(医疗、教育、养老等)。
4、壮大中产阶级:这是繁荣和长期稳定的源头。
5、发展私有的中型企业:这是一个经济体实现多样性的关键因素。
6、维持工资水平、生产力和税收之间的平衡关系。
7、通过促进私人储蓄和国内投资,发展本地市场。
8、对产生附加值的活动,须平衡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侵略性和吸引力。
9、为维持(原有的)社会凝聚力和价值观,须令全球化(引发的)优势与(伴随全球化而衍生的)社会责任这两者之间实现平衡。
10、永远记得通过创造更高水平的社会繁荣,将强大竞争力的有形成果还之于民。
相关链接
2、COMPETITIVENESS 20 YEARS LA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