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 X
作为“会展之都”,汉诺威在举办2000年世界博览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会展布局和城市规划上,也提出了一些十分精心和富有创意的策划。然而根据有关学者于2006年对汉诺威世博会旧址的考察报告(《2006年再看汉诺威》等),发现该地门庭冷落、失去往日的活力,很多场馆被闲置和废弃,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如何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园区规划和场馆后续利用上避免类似的损失,答案或许就在汉诺威世博会带给我们的教训中。
汉诺威世博会的主办者并非没有经过细致缜密的场馆后续规划。按照规划,新设展区规划目标是形成一个以居住为主的新区,新区内的商业和文娱设施都将利用博览会期间一些主要的公共场馆,例如博览会广场,中心会场,欧洲大道和德国馆等都计划留为后用。
此外,由于世博会场地中三分之二是原有展会区,是由德国展览股份公司出资建造的展会设施,世博会以后仍然作为展会用途。除了世博剧场和基督教馆被搬迁到其它地方,其余大量的展馆建筑和设施都保留着。例如,会演中心作为欧洲最大的多功能馆,仍作为大型活动场所。SAS旅馆继续为道路西侧的展会设施提供住宿服务。
汉诺威世博会所开创的新的操作模式也使得大量展馆得以保留下来。具体做法是,组委会寻找投资商,先期投资建造展览馆,世博会期间将展览馆租给某个国家。世博会结束后,投资商收回展馆,略加改造,把土地推向市场出售或租赁。例如,法国馆是由一家体育用品制造商赞助的,世博会结束后,该馆由该赞助商用作体育用品业务中心。中国馆是主要由BTC公司出资、中国政府部分出资建设的,世博会结束后,该馆的主要部分成为中德中心、中国国际医药中心。
然而,在这短短五、六年之间,由于当初门票收入没有达到预期值,加上后续资金断流,许多永久性展馆并没如原规划发挥作用,而是长期闲置不用。大量空置建筑与停车场作为固定资产,更像个漏水的龙头,白白地折旧,却不见分毫租金进账。
曾经辉煌的汉诺威世博会数年之后,展会场所已经不复往日的热闹场面。汉诺威在世博会场馆后续使用上步履维艰,土地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大批展馆废弃闲置,场馆改建由于缺少投资也进展缓慢。
据《2006年再看汉诺威》、《上海世博会之借鉴──汉诺威世博会展馆建筑的总体规划与后续使用研究》等资料,2006年相关领域学者的现场考察报道,世博会入口处巨大的广场、密集的灯柱阵列与三三两两的游客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格外的冷清。
世博广场同样是一片缺少人气的景象。大型场馆空置,中心广场空无一人。除了具有现代外观的建筑,这里很少有吸引人的东西,更是少了德国城市街道特有的那种浓郁生活气息,看到的只有封闭的建筑和几间无人的咖啡厅。
在世博会西区700多米长的波浪型绿带公园两边,是世博会的各国展区。当年的展馆有些已经拆除,有些被保留下来。保留下来的展馆部分由于完全失去了功能,长期空置又缺少必要护理,显得锈迹斑斑,破败不堪。部分虽然经过改建,但是由于地区缺少人气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也显得十分苍凉萧条。大道的西面是广裹的草地,荷兰馆犹如一座工业化的“废墟”伫立在草原中。一些独立展馆,如今都闲置在空旷的园区内,无人问津。很多国家馆如土耳其馆、法国馆、拉脱维亚馆、丹麦馆、匈牙利馆、西班牙馆、荷兰馆、波兰馆等都没有得到后继使用,园区的空地却成了汽车模型爱好者的乐园。
唯一发挥作用的是世博会东部展区,东区是由原有的展会用地改建而来的,现在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功能,不时举办一些重大的国际会展。然而,整个世博会场地,在没有展会时却犹如“空城”一般。
1、以展会为主 场地功能单一
汉诺威世博会的规划是一个会展业依托型的规划。由于汉诺威具有规模相当、设施完备的国际会展中心,因此本次博览会展区共160公顷的场地中,90公顷是利用了原会展区改造扩建,新设展区仅70公顷。这在当时是一大创举,但在一定程度上却造成了会后用地类型过于单一、功能不够协调的问题。由于会后整个世博园区还是以会展功能为主,内部缺乏与之配套的居住、商业、办公、娱乐等设施用地,造成整个园区缺乏活力。
而且,由于会展具有时段性的特征,并不是一年四季、时时刻刻都有会展,这给场地利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会展时期吸引了巨大的人流,展区和周边基础设施供不应求。然而会展结束的时候,整个地区就失去了活力和人气,造成资源的闲置。
2、世博园区与生活区割离 用地结构不合理
世博会规划中新建的生活区在世博园区外部,与园区剥离。更不利的是,生活区与展区间有高速路的阻隔,两者不能很好地互相借用,从而无法发挥地块的整合优势。
相比之下,2005年的德国慕尼黑园艺博览会,在会后场地的改造利用上就克服上述缺点。规划中将居住,办公、商业、餐饮等功能融入其中,并且在结构上互相融合利用。展区绿带渗透到小区之中,即美化了住区环境,也有利于引导人流进入并利用原有展区,为各种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可能性,创造出一个景色优美、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新社区。
3、展馆实用性差 未考虑后续使用
当年世博会组织方的规划也考虑到会后场地功能转换的问题,可是由于这些展会建筑自身的局限性,不利于开发商改造并重新出售和租赁,造成了大量场馆闲置的局面。
各场馆的建筑设计往往重视外观与材料上的创新,虽然利用了许多可再生的材料,并具有很好的展示功能,可是展馆建筑本身的设计较少考虑将来的实用性,内部设计却缺乏对后续改造可能性的思考,过高的改造成本也使原规划变得毫无意义。而且德国的人口本来就少,郊区更缺乏人气,市场需求十分有限。
例如,由德国建筑师约瑟夫•文德设计的汉诺威世博会德国馆,组合了金属、木材、玻璃这些元素,被创造成了一个轻盈透明的形象。展馆长130 米、宽90 米、高18 米,整个框架结构用钢支撑,构造出极为华丽的凹形玻璃表面,用木梁支承屋面。汉诺威世博会举办以后,德国馆成为永久性的科技馆。
而今,规模巨大的德国馆一年也难得用上几次,令人惋惜。
分析那些至今尚不能派上用场的场馆,都有这样的通病:设计过分追求新颖奇特,未充分考虑到使用效果,观其场馆设计,里面或大而空、或形态怪异,空间浪费很大,总之,既不能居住,也不能成为办公场所。而本地的企业并没有因为世博会而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展馆建筑本身的后期改造利用缺乏规划,只考虑建筑本身短期的新奇性,而没有考虑将来长久的实用性,更没有形成经营使用意向,导致展馆多年闲置。
目前,汉诺威政府也意识到展区资源闲置和浪费的问题,并努力采取措施补救。例如,将露天停车场出租给瑞典的宜家家居集团,火爆的生意给荒凉的世博园增添了不少热闹气氛。邮政大楼旁边的车库以及对面的Decathlon 大厅被宝马公司接手。“世博鲸馆”也被接管,维修一新后,光彩照人,成了一个教会的活动场所。可是,世博园区在毕竟这数年来还是白白损失了不少时间和金钱。而且,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场馆使用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金云峰 梁文波,2006再看汉诺威 谈世博会场地后续利用问题,期刊园林GARDEN 2006年第10期
2.张志宏,上海世博会之借鉴──汉诺威世博会展馆建筑的总体规划与后续使用研究,艺术设计月刊,2007年10月
3.唐子来 朱弋宇,世界博览会的经典案例研究之四: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第4期总第1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