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X

/

在线委托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是首批国家一级查新咨询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WIPO-TISC)、全国知识产权评议服务示范机构、全国专利文献服务网点。在科技查新、知识产权服务、科...

我要委托

2023竞争情报上海论坛报名开启

新闻公告

科技前沿与新兴产业

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中的专利竞赛2025-11-18

Intuitionlabs在10月28日发布报告《AIPatentsinPharma:RankingtheTop25Companies(2025)》,详细分析了全球医药企业AI专利布局,并列举了其中领军企业的专利情况。报告基于专利数据库与行业资料,分析了截至2025年AI相关专利申请量排名前25的制药企业,通过历史趋势与现时专利组合研究,结合数据与案例,识别出行业领军者与快速追随者。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显著加速,这一点从激增的专利活动中可见一斑。专利分析数据显示,2020至2022年间制药领域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量的年复合增长率达23%。到2025年中,这一扩张态势正推动激烈的专利竞赛。GritstoneBio与GuardantHealth等生物技术先锋位居AI专利申请榜首(2020年以来分别获33项和26项专利)。大型药企中,罗氏与安进同样表现抢眼(2020以来分别提交22项和20项申请)。从季度数据看,部分企业单季度即提交数十项AI专利——例如罗氏在2024年第一季度提交72项AI主题专利,拜耳在2024年第一、二季度分别提交44项和35项。总体而言,美国主导着AI制药专利布局(2020以来约占申请总量50%),中国与日本紧随其后。一、行业背景制药行业正在经历人工智能驱动的变革。从机器学习到生成式模型的前沿AI算法正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发现、临床试验、诊断技术和个性化医疗。众多评论指出,人工智能有望"加速创新疗法和专科治疗的发展",并显著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例如麦肯锡研究预测,仅通过优化研发流程,生成式AI就能为制药业创造超1000亿美元的收益增长。在此背景下,企业日益重视AI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量是衡量AI研发投入与战略的直观指标。虽然制药业AI应用曾滞后于科技行业,但近年迎来爆发式增长。GlobalData智能专利分析显示,2020至2022年间制药领域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达23%,其绝对数量虽较电子行业仍存差距,但已相当可观:2020-2022年全球制药领域共提交1,476项AI主题专利申请,获授526项专利。然而专利申请增长并不均衡,例如2024年第三季度新AI专利申请量环比下降25%,可能反映"专利疲劳"或研发周期调整。此前多季度仍见企业批量提交,例如拜耳与罗氏等巨头单季度申请量均达数十项:拜耳2024年第一季度提交44项,罗氏同期提交72项。相较之下,GritstoneBio等头部生物技术初创三年累计申请量仅为33项,这种差异反映出大型企业专利组合与初创公司快速突围并存的格局。二、竞争格局制药领域AI相关专利数量呈现迅猛增长。根据GlobalData,AI现已成为制药行业增长最快的专利主题之一。前述AI专利申请量23%的年均增长率(2020-2022年)印证了持续的资金投入。相较之下,制药行业整体研发专利活动趋于平缓甚至下滑,使得AI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仅2024年第三季度就有194项AI共同专利申请(低于第二季度的257项),这表明全球制药公司每季度仍持续提交数百项AI新专利。专利机构数据揭示了地域集中性:美国企业目前处于绝对领先地位。GlobalData指出,自2020年以来,约50%的制药AI专利公告归属美国。中国以约17%的占比次之,日本约占12%。这与整体AI专利趋势大致吻合——虽然中国企业(多为科技相关)专利总量庞大,但美国公司在生命科学领域占据主导。这种集中态势意味着美国生物制药企业和科研机构异常活跃,同时也表明美国市场及监管环境是优先目标——这与制药业的全球战略一致。公司分布呈现高度集中态势。GlobalData发现,仅五家专利权人就占据了2020-2022年制药AI专利申请总量的约10%。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顶级申请者多为生物技术公司和大学,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大型药企。具体而言:GritstoneBio以自2020年以来提交33项AI专利排名第一;GuardantHealth以26项居次;随后是罗氏(22项)和安进(20项)。有趣的是,麻省理工学院(20项),一所大学也出现在申请量前五名中,凸显了学术界在AI创新中的作用。从授权专利量来看,则呈现出另一番领导格局:武田制药位居授权榜首位(自2020年以来获授18项专利),其次是Guardant(17项)、BluebirdBio(13项)、哈佛大学(12项)和阿斯利康(9项)。这些数据共同表明,既有老牌的全球知名企业(如罗氏、武田、阿斯利康),也有以AI为核心的初创公司(如Guardant、Bluebird、Gritstone)在专利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除了公司集中度外,专利申请还呈现技术领域集聚特征。制药AI专利通常涉及应用于医疗健康数据的机器学习算法、计算药物设计、诊断影像和实验室自动化。例如,近期专利包括用于分析数字病理图像(罗氏)、预测细胞发酵产量(罗氏)或生成新分子(Insilico)的AI系统。通用的AI分类,如G06N(基于特定数学模型的计算机系统)被广泛使用。尽管全面的CPC分析超出报告范围,但个案证据表明,基于AI的药物发现引擎、基因组数据分析和临床决策支持领域的申请量正在激增。全球专利分类态势表明,"医疗健康AI"已成为一个价值万亿美元的赛道,正推动对算法和数据驱动方法的密集专利保护。总而言之,在商业和科学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制药AI专利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企业认识到AI能够生成新候选药物、优化试验并实现个性化医疗,因此将这些创新成果申请专利被视为关键的竞争防御手段。三、主要领军企业罗氏(F.Hoffmann-LaRoche):罗氏在AI专利领域表现极为活跃。2024年其专利申请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例如在2024年第一季度就提交了72项AI相关专利,覆盖从基于患者数据的治疗效果预测到AI驱动的组织分析等多元应用。根据GlobalData数据,罗氏自2020年以来的累计申请量达22项,体现了其长期布局,而近期的季度爆发则凸显了投入力度升级。该企业持续将AI应用于肿瘤学与诊断领域,其合作伙伴DeepLens拥有多款机器学习工具。例如罗氏近期一项专利描述了利用数字病理图像与空间分析对肿瘤免疫表型进行分类的方法。公司声明与合作项目同样印证其领导地位:罗氏近期携手诺和诺德加入英伟达主导的药物发现超算联盟。拜耳:这家以医药与农业著称的传统巨头,在AI专利数量上意外领先。GlobalData数据显示,拜耳在2024年第一、二季度分别提交了44项和35项AI专利,涵盖医疗领域(如放射影像算法)与农业科技(如农化残留预测)。其专利布局彰显广度战略:医疗方向涉及多模态医疗数据融合与图像处理,农业方向则聚焦植物传感器的机器学习应用。这种双重聚焦既反映了公司业务多元性,更凸显了其在两大领域的激进专利策略。GritstoneBio:这家专注于癌症免疫治疗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以2020年以来33项AI专利的累计申请量意外登顶。虽然公司市值规模有限,但其技术体系深度融合AI技术。专利内容多涉及免疫反应预测的机器学习应用。尽管公开资料对其公司战略的记载有限,这一案例生动展现了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如何构建重要AI知识产权组合。GuardantHealth:作为液体活检癌症诊断领域的领导者,Guardant自2020年以来提交了26项AI专利申请,同期获得17项授权。该企业运用AI分析血液基因组数据,因而对其算法与数据流程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至关重要。高专利数量表明其正集中研发资源优化早期癌症检测的机器学习模型,这一范例凸显诊断企业在AI专利格局中的核心地位。安进:以20项AI专利申请量跻身头部申请方。除专利布局外,该公司在AI应用讨论中也备受关注:GlobalData指出安进在2024年第二季度企业文件中AI提及率同比增幅居首。其专利主要覆盖生物制剂设计与生物生产工艺优化。公司公开宣称将机器学习用于抗体开发等研发环节,未来数年值得重点关注。强生:未进入GlobalData前五榜单,但作为全球最大制药企业,其AI专利组合仍然庞大。公开信息显示强生深度整合AI技术:旗下杨森制药已向BenevolentAI授权候选药物,并持续投资AI合作项目。虽此处未引用具体专利数量,但其广泛研发布局预示2025年必居前25之列。武田制药:虽仅在GlobalData授权专利量榜单居榜首(2020年以来获授18项AI专利),但作为全球医药巨头,其公开宣称推进"武田AI"计划等布局。申请量与授权量的差异可能源于早期申请周期。考虑到其在罕见病领域的研发投入与管线聚焦,武田无疑处于竞争第一梯队。阿斯利康:早期在药物发现领域应用AI的成果广为人知,专利布局延续这一传统。虽2020年以来仅获授9项AI专利,但其全球体系(包括Medimmune等子公司)早前已提交大量申请,并持续与nference等AI初创企业合作。参考文献:intuitionlabs.AIPatentsinPharma:RankingtheTop25Companies(2025)[EB/OL].[2025-10-28].https://intuitionlabs.ai/pdfs/ai-patents-in-pharma-ranking-the-top-25-companies-2025.pdf

美国教师工会与科技巨头携手推动AI进课堂2025-7-23

7月,美国第二大教师工会——美国教师联合会(AFT)联合微软、OpenAI、Anthropic等三大AI科技公司,共同宣布发起一项总额达2300万美元的“全国AI教学学院”计划。该项目旨在未来五年内,为全美40万名中小学教师提供免费AI素养与实用技能培训,帮助教育工作者主动适应并引领生成式AI时代的教学变革。这一举措是美国教育系统数字化转型的里程碑,也是全球首个由科技巨头和教师工会深度合作、聚焦基层教师AI赋能的全国性行动。培训中心总部将设于纽约,计划通过线下工作坊、在线课程、学分认证、创新实验室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群体AI使用能力和创新素养,逐步形成面向全国、可持续的AI教育新模式。一、背景解析:AI挑战下的教育转型压力与需求生成式AI(如ChatGPT、MicrosoftCopilot、GoogleGemini等)的普及,正在迅速重塑美国中小学教育生态。学生利用AI写论文、做作业、解决数学问题成为常态,极大冲击了原有的学业诚信、能力培养和课堂管理机制。教师、家长乃至社会广泛关注AI“助学”与“作弊”的边界,担忧学生学习能力被“削弱”,教育评价的有效性受到挑战。与此同时,AI工具也为教师提供了备课、教案、课件自动生成、互动课堂、差异化教学等高效解决方案,显著减轻了行政负担,提升了课堂创新与个性化水平。AFT主席兰迪·温加藤(RandiWeingarten)明确表示,AI将成为教师职业变革的重要变量,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必须主动学习、合理驾驭、共同参与AI规则制定,“确保AI成为GPS,而不是让老师沦为无人驾驶的‘乘客’”。过去两年,AFT已与微软、AFL-CIO等联合举办暑期AI专题研讨会,但影响力有限,难以系统性“武装”美国教师。新一轮国家级培训学院的设立,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跟得上AI浪潮、用得好AI工具”的专业成长路径。二、核心举措与项目内容:大规模AI师资培训机制根据合作协议,“全国AI教学学院”将在2025年秋季于纽约曼哈顿实体开课,面向AFT会员及全美中小学教师群体,陆续向高校教师、校医、管理者等教育相关职业扩展。五年内计划覆盖40万教师,占全美教师总量10%左右。主要内容包括:AI基础与伦理规范:帮助教师了解生成式AI、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伦理风险等前沿话题。AI教学实操技能:如何用AI生成教案、个性化教学资源,支持因材施教、互动课堂、智能作业批改等实际场景。AI创新与案例分享:建设线上社区和创新实验室,收集、评估并推广一线教师与学校在AI教学领域的创新经验。学分认证与职业晋升:课程均由AI专家与一线教师共同设计,支持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累计,纳入职业发展体系。持续完善机制:通过反馈机制和区域分中心,逐步形成多地联动、动态更新的培训生态,力争2030年前实现全国推广。资金方面,微软出资1250万美元,OpenAI出资1000万美元(含技术支持和算力资源),Anthropic出资50万美元,三家公司不直接开发新AI产品,而是优先开放现有AI工具和API,协助教师定制课堂应用、融入教学管理系统。三、各方的观点分歧AFT强调“让教师成为AI规则制定的参与者”,而非被动适应技术推销。微软和OpenAI则公开表示,教师的反馈将反向影响AI产品优化,实现“教师与科技共创”,推动AI工具更好服务学生和教育本身。但不少教师及观察人士质疑,科技巨头长期借助免费产品和培训布局校园市场,意在锁定“未来用户”,强化数字生态主导权。谷歌、苹果、微软等巨头在美国校园推广各类学习终端、云服务、教育软件已持续多年,此次AI合作可能加剧对公立教育的商业化渗透。此外,如何兼顾本地学区政策、数据安全、隐私保护、评估体系等“现实规则”,也是项目成败的关键。还有专家指出,生成式AI辅助教学目前尚无科学定论,部分研究显示,过早依赖AI可能弱化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荷兰高校已发起公开信,呼吁限制或规范AI在课堂的深度介入。美国本土亦有家长、教师对AI在基础教育的作用持谨慎态度,强调“AI只能当工具,不应取代人的教育功能”。四、结语:走向“人机共育”新常态AI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既是时代机遇,也是治理挑战。教师工会、科技公司、政策制定者如何合作,保障教师在AI教育变革中的主导权与话语权,将决定未来教育生态的公平性和创新性。美国“全国AI教学学院”模式表明,技术赋能不应只是工具引入,更应是师资成长、规则共建和价值坚守的过程。人机协同、因材施教、多元创新,将成为未来教育不可逆转的新常态。全球教育工作者和治理者需共同努力,在“创新”与“伦理”之间探索一条属于21世纪的AI素养教育之路。参考文献:[1]AndrewZinin.MajorUSteachersunionteamsupwithAIgiants[EB/OL].(2025-07-09).https://phys.org/news/2025-07-major-teachers-union-teams-ai.html.[2]DavidBradley.GenerativeAIindigitaleducation:Transforminglearning,teachingandassessment[EB/OL].(2025-06-30).https://phys.org/news/2025-06-generative-ai-digital.html.[3]Microsoft,OpenAI,andaUSTeachers’UnionAreHatchingaPlanto‘BringAIIntotheClassroom’[EB/OL].(2025-07-08).https://www.wired.com/story/microsoft-openai-and-a-us-teachers-union-are-hatching-a-plan-to-bring-ai-into-the-classroom/.[4]TechGiants,AFTLaunchNationalAITrainingAcademyforEducators[EB/OL].(2025-07-14).https://www.govtech.com/education/k-12/tech-giants-aft-launch-national-ai-training-academy-for-educators.

美国团队开发“声导微型无人机”2025-11-14

在传统光学传感失灵的环境里,视觉依赖型无人机往往束手无策。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WorcesterPolytechnicInstitute,WPI)正在开发一款“声导微型无人机”,以回声定位为灵感,让机身小于100毫米、重量不足100克的微型飞行器在极端环境中通过超声信号来识别障碍、规划路径并完成搜索任务。这一方向已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机器人基础研究”三年资助,金额约70.5万美元,核心目标是构建一套以超声为主、融合多源信息、面向灾害救援与高风险环境的自主导航体系。一、技术路径声导导航的核心在于发射、接收、解析的闭环:以低功耗超声阵列主动发射脉冲,借助回波的时延、强度与到达方向(DoA)推断距离、形状与方位;再通过嵌入声学与几何先验的深度学习模型,对多径效应与环境噪声进行鲁棒解算,形成近似“声学成像”的空间理解。团队计划将声波传播特性直接写入神经网络的损失函数,使模型在学习过程中自动遵守相关物理规律,并结合层级式强化学习框架,让无人机在理解局部环境的基础上,根据任务目标做出路径选择和避障决策。整个感知与决策流程在机载处理器上闭环完成,以适应灾害现场算力受限、通信不稳定的约束。对于旋翼噪声与结构遮挡带来的声学干扰,方案兼顾材料与机构两端:一方面引入声学超材料设计,在有限尺度上调控声波传播与反射,以抑制桨噪、提升指向性;另一方面评估振翼推进等替代动力以减少高频宽带噪声的遮蔽,并在机体上通过“类似耳廓”的结构集中与放大回波信号,整体提升“听”的信噪比。波士顿大学等机构的研究表明,声学超材料能够在可控体积与重量预算内实现显著的噪声阻隔与声束整形,为小型平台的声音管理与声束控制提供了工程抓手。为了进一步提高鲁棒性,研究还会将声学信息与惯性测量组件等数据进行融合,用多源感知抵消单一传感失误带来的风险。例如,当烟雾导致部分回波异常时,系统可以依靠惯性里程和历史轨迹保持基本姿态与方向,防止“迷航”。二、应用场景研发团队负责人NitinSanket教授表示,研究面向救援与危化环境的“抗脆弱”感知与机动能力。地震、海啸、矿难、火灾等场景往往伴随停电与能见度急剧下降,人类救援人员不可能在第一时间进入全部危险空间,而常规无人机又严重依赖光线。声导微型无人机有望填补这段“黑暗窗口期”,先行进入废墟或烟区侦查空间结构,为后续救援提供路径与风险信息。未来的应用设想还包括利用更敏感的超声波与信号处理算法,捕捉被困者心跳、呼吸等微弱体征,从而在视觉完全受阻的情况下完成“盲搜”。一旦单机可靠性提升到足够水平,再向小群体协同甚至蜂群方向扩展,每台无人机负责一小块空间,用分布式算法共同完成大范围搜索和环境绘制,从总体上压缩黄金救援时间。除了救援,声导无人机在危险环境监测方面同样具有潜力。例如进入化工厂房内部检查泄漏、在火山口附近或高辐射区域执行测绘,甚至在海岸洞穴、密林深处进行生态巡查。由于尺寸小、成本有望压到几十美元量级,这类无人机可以视作“可消耗工具”,在必要时牺牲单机来换取关键信息,而不至于造成过大的经济负担。三、趋势观察声导微型无人机体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势。第一,机器人感知从单一视觉向多模态转变,把声音这种传统上用于测距的信号提升到环境理解与决策的层面,有助于构建对极端场景更加友好的自主系统。第二,仿生设计从外形模仿走向机理挖掘,不是简单做“仿蝙蝠外观”的无人机,而是学习蝙蝠如何在噪声环境中进行编码、发射、接收和解读回波。第三,人工智能与物理知识结合,使算法不再停留在“纯数据黑箱”,而是将声学和动力学约束内嵌到模型中,从源头提升在资源受限平台上的可靠性与可解释性。参考文献:[1]JijoMalayil.USteamdevelopssound-guidedtinydronesthatcanflywherecamerasfailtosee[EB/OL].(2025-11-02).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innovation/sound-guided-drones-fly-where-cameras-fail.[2]HollyRamer.Howtinydronesinspiredbybatscouldsavelivesindarkandstormyconditions[EB/OL].(2025-10-30).https://www.ap.org/news-highlights/spotlights/2025/how-tiny-drones-inspired-by-bats-could-save-lives-in-dark-and-stormy-conditions/.[3]ProfessorNitinSanketWins$705KNSFGranttoAdvanceBio-InspiredSoundNavigationforTinyRobots[EB/OL].(2025-09-24).https://www.wpi.edu/news/announcements/professor-nitin-sanket-wins-705k-nsf-grant-advance-bio-inspired-sound-navigation-tiny-robots.[4]BriannaWessling,EugeneDemaitre.BatsinspireWPIresearcherstodevelopdronesusingecholocation[EB/OL].(2025-11-01).https://www.therobotreport.com/wpi-researchers-create-bat-inspired-search-rescue-drones/.[5]USResearchersDevelopSound-BasedNavigationforTinyDrones[EB/OL].(2025-11-11).https://www.uasvision.com/2025/11/11/us-researchers-develop-sound-based-navigation-for-tiny-drones/.

荷兰数据分析机构Dealroom发布《2025全球科技生态系统指数》报告2025-8-18

2025年5月,荷兰知名数据分析机构Dealroom联合欧洲投资银行(EIB)等机构发布《2025全球科技生态系统指数》(GlobalTechEcosystemIndex2025),对全球288座城市(覆盖69个国家)的创新生态进行全面评估。报告通过投资规模、企业估值、人才储备与成长潜力四大核心维度,设立“全球冠军”(SCALELENS)、“密度领军者”(PERCAPITALENS)和“崛起之星”(GROWTHLENS)三类榜单,揭示全球创新格局新趋势。一、2025全球科技生态系统总体态势2025年,尽管全球风险投资整体环境趋紧,但AI和深科技领域表现强劲,2024年AI投资同比增长3.6%,占全球风险投资(VC)总额的33%,较2014年的7%显著提升。深科技领域投资下降仅13%,相比之下,其他科技领域下降高达62%,显示出深科技的抗风险能力。2025全球科技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有:1.AI与深科技占主导地位:AI和深科技吸引了大量资本,成为全球科技生态系统的核心驱动力;2.新兴市场快速崛起:非洲、印度、土耳其和巴西的城市在“崛起之星”榜单中名列前茅,显示全球创新地理版图的多样化;3.传统科技中心地位稳固:湾区、纽约和波士顿继续占据主导地位,但欧洲城市如巴黎正在加速追赶。二、2025年全球科技生态系统排名(各榜单Top20)报告将城市分为三大类别,采用加权评分体系(总分500分),从资本活力、价值创造、创新与人才、经济韧性四大维度评估科技生态:•资本活力:早期/成长期/后期投资规模(权重30%);•价值创造:企业估值、独角兽数量及增长(权重30%);•创新与人才:高校关联度、专利数量、研发投入(权重25%);•经济韧性:GDP人均调整、生活成本指数(权重15%)。报告首次引入“密度领军者”维度,突出人口规模较小但创新效率极高的城市(如剑桥、慕尼黑),并通过“崛起之星”维度捕捉高速增长的新兴市场。基于不同的评估维度排名。以下是各维度的前20名城市:全球冠军(SCALELENS)以绝对指标(如VC投资、估值、独角兽数量、大学联系)排名,反映城市科技生态的总体规模和影响力。排名依次为:(1)湾区;(2)纽约;(3)波士顿;(4)巴黎;(5)奥斯汀;(6)伦敦;(7)首尔;(8)圣地亚哥;(9)洛杉矶;(10)特拉维夫;(11)多伦多-滑铁卢;(12)华盛顿特区;(13)上海;(14)新加坡;(15)斯德哥尔摩;(16)芝加哥;(17)慕尼黑;(18)北京;(19)西雅图;(20)孟买。值得注意的排名情况包括:1.湾区凭借其在VC投资和独角兽数量上的绝对优势继续稳居榜首;2.巴黎排名第四,成为欧洲唯一进入前五的城市,得益于AI人才和重复创业者的推动;3.中国城市上海(13)和北京(18)位列前20,但排名低于预期,深圳未进入前20。密度领军者(PERCAPITALENS)以人均产出排名,突出中小型生态系统的高效率。排名依次为:(1)湾区;(2)波士顿;(3)纽约;(4)剑桥(英国);(5)慕尼黑;(6)奥斯汀;(7)牛津;(8)博尔德;(9)特拉维夫;(10)斯德哥尔摩;(11)伦敦;(12)圣地亚哥;(13)盐湖城;(14)圣巴巴拉;(15)哥本哈根;(16)阿姆斯特丹;(17)北卡罗来纳州研究三角区;(18)苏黎世;(19)根特;(20)日内瓦。值得注意的排名情况包括:1.剑桥(英国)排名第四,2024年投资翻倍,深科技领域表现突出。2.慕尼黑(5)和牛津(7)凭借高技术密度进入前十,显示欧洲中小型生态系统的潜力。3.奥斯汀(6)通过研发投资(90亿美元)保持高人均产出,但面临可负担性挑战。崛起之星(GROWTHLENS)以成长速度排名,调整GDP人均和生活成本,突出新兴市场的潜力。排名依次为:(1)拉各斯;(2)伊斯坦布尔;(3)浦那;(4)贝洛奥里藏特;(5)孟买;(6)库里蒂巴;(7)利雅得;(8)约翰内斯堡;(9)切纳伊;(10)胡志明市;(11)基辅;(12)墨西哥城;(13)维尔纽斯;(14)雅加达;(15)班加罗尔;(16)萨格勒布;(17)达卡;(18)曼谷;(19)圣地亚哥(智利);(20)坎帕拉。值得注意的排名情况包括:1.拉各斯位居榜首,企业价值自2017年以来增长11.6倍,拥有5家独角兽,金融科技领域表现突出。2.孟买(5)VC投资增长65%,拥有21家独角兽,浦那在游戏和深科技领域崭露头角。3.拉丁美洲城市如库里蒂巴(6)和墨西哥城(12)显示出强劲的创新潜力。三、AI与深科技主导投资浪潮报告强调AI和深科技在全球科技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地位。1.AI投资:从实验室到产业落地2024年全球AI投资达1520亿美元,占VC总量33%(2014年仅7%)。北美以850亿美元领跑,欧洲(130亿美元)和亚太(120亿美元)紧随其后。生成式AI与AI芯片成为热点:•法国MistralAI(估值25亿美元)推出开源大模型,挑战OpenAI垄断;•美国Cerebras的AI芯片销量同比增长300%,支撑算力需求爆炸式增长。政策层面,法国通过“AI学院”在线平台年培训10万人;德国则聚焦工业AI应用,巴斯夫集团利用AI优化化工生产流程,能耗降低18%。2.深科技:抗周期属性凸显深科技正在重塑生命科学、先进制造等领域,推动跨界融合创新。深科技投资在2024年达980亿美元,较2021年峰值仅下降13%,显著优于其他科技领域(-62%)。量子计算、生物科技、新能源成为三大支柱:•剑桥Quantinuum实现量子比特稳定时间突破100毫秒;•波士顿生物科技集群融资47亿美元,基因编辑公司EditasTherapeutics获批首个CRISPR疗法;•慕尼黑氢能企业Nel获得欧盟“绿色新政”12亿欧元补贴,电解槽效率提升至92%。四、欧美主导,新兴市场追赶:全球创新格局的重塑报告揭示了全球创新格局的多样化趋势,传统科技中心、中小型高效城市和新兴市场共同塑造了多极化的创新世界。1.全球冠军:规模与影响力优势湾区以3万亿美元企业总估值蝉联榜首,占全球科技生态价值的18%,独角兽数量达176家(占全球18%)。其优势源于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从斯坦福大学的基础研究,到硅谷的风投网络,再到谷歌、Meta等巨头的技术溢出效应,形成了“研发-融资-商业化”的闭环。纽约凭借金融科技与AI的融合创新,企业价值达1.3万亿美元。2024年,该市AI初创企业融资额占北美总量的22%,其中CoreWeave(AI算力提供商)单轮融资达23亿美元。巴黎作为欧洲唯一进入前五的城市,其崛起得益于法国政府的“AI国家战略”:2025年推出的《勇敢拥抱人工智能》计划承诺5年内投入22亿欧元,设立300人AI顾问团队,目标2030年实现100%大型企业AI渗透。政策红利吸引了谷歌、OpenAI等企业在巴黎设立实验室,AI人才密度较2020年增长210%。2.密度领军者:创新效率促进转型剑桥以0.67万人口创造1870亿美元企业价值,人均独角兽数量全球第一(每10万人3.4家)。剑桥启迪科技园的共享实验室模式功不可没:Xampla(植物蛋白材料)、Mogrify(AI细胞疗法)等企业从剑桥大学衍生,依托园区共享设备和导师网络快速成长。2024年,剑桥科技企业融资16亿美元,其中量子计算公司Quantinuum单笔融资3亿美元。慕尼黑作为德国工业4.0核心枢纽,通过标准化与开源技术推动制造业转型。慕尼黑工业大学开发的4DIAC框架(基于IEC61499标准)已成为全球工业自动化开源平台,帮助中小企业降低数字化门槛。西门子数字化工厂的案例显示,采用该框架后生产效率提升32%,故障率下降40%。3.崛起之星:新兴市场潜力凸显拉各斯以11.6倍的企业价值增长(2017—2024)领跑全球,金融科技是核心驱动力。Flutterwave(估值30亿美元)和OPay(20亿美元)构建了覆盖34国的支付网络,支持150种货币交易。尼日利亚央行开放API政策与移动货币牌照制度,使拉各斯移动支付用户超2亿,金融普惠率从2019年的36%升至2024年的89%。班加罗尔贡献印度1/3软件出口(2450亿美元),但面临基础设施瓶颈:16万口水井干涸半数,Infosys等企业因缺水要求员工每周远程办公3天。即便如此,其全球能力中心数量仍增至1580家,微软研发中心在此获得32项专利,凸显“人才红利”的韧性。五、全球科技生态系统的政策趋势与未来展望报告中反映的以下趋势可为政策制定提供启示:数字基础设施:非洲跳过传统银行体系,直接进入移动支付时代:2024年移动货币交易额达4950亿美元,M-Pesa(肯尼亚)、Flutterwave(尼日利亚)等平台覆盖超5亿用户。印度则通过“数字印度”计划实现9.8亿人生物识别ID(Aadhaar)与移动支付绑定,2024年UPI支付笔数达1250亿笔。人才本土化与全球化结合:班加罗尔依托印度理工学院培养的工程师,成为全球能力中心聚集地;拉各斯则通过Andela等人才加速器,将本土开发者输送至欧美企业,同时吸引侨民回国创业。政策精准扶持:埃及《2030年ICT战略》设立10亿美元科技基金,开罗因此跻身崛起之星TOP4;巴西推出“初创企业签证”,吸引全球创业者入驻圣保罗。报告预测,在未来几年,传统科技中心如湾区和纽约将继续发挥其在创新规模和人才聚集方面的优势,但也需要应对新兴市场的快速崛起。AI和深科技将继续是驱动全球科技生态系统发展的关键领域,应密切关注这些领域的动态变化,特别是在新兴市场的应用和发展潜力。《2025全球科技生态系统指数》揭示了一个多极化的创新世界:湾区、纽约等传统巨头依然主导,但剑桥、慕尼黑凭借效率优势占据一席之地;拉各斯、班加罗尔等新兴力量正以差异化路径改写规则。对于投资者,AI基础设施与深科技应用是确定性机会;对于政策制定者,平衡规模扩张与可持续发展是关键;对于创业者,新兴市场的“非传统机会”(如非洲农业科技、东南亚数字健康)值得关注。未来的科技竞争,将不再是单一城市的独角戏,而是生态系统间的协同与博弈。参考文献:[1]Dealroom.TheGlobalTechEcosystemIndex2025[EB/OL].[2025-08-18].https://dealroom.co/tech-ecosystem-index-2025.[2]Dealroom.GlobalTechEcosystemIndex2025[EB/OL].[2025-08-18].https://dealroom.co/uploaded/2025/05/Dealroom-Global-Tech-Ecosystem-Index-2025.pdf.

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的联合免疫激活策略2025-11-11

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MSS-CRC)约占转移性结直肠癌(CRC)的90%至95%,其临床特征是典型的“冷肿瘤”表型,即肿瘤突变负荷(TMB)较低且T细胞浸润受限。这种固有的免疫抵抗性导致MSS-CRC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单药或ICI联合疗法的客观缓解率(ORR)普遍低于5%,难以实现临床获益。因此,联合免疫激活策略成为克服MSS-CRC困境的理性基础。该策略的核心在于协同作用:通过引入免疫增敏剂重塑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TME),同时配合特异性刺激物(如疫苗或细胞因子)来诱导和扩张肿瘤特异性的效应T细胞,以实现持久、高效的抗肿瘤免疫[1]。一、个性化疫苗与TKI的协同增效机制福建医科大学将个性化新抗原肽疫苗(Neo-CRCVAS)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瑞戈非尼(Regorafenib)相结合,旨在克服MSS-CRC肝转移(MSS-CRLM)的免疫抵抗[2]。该策略(RegoNeo)的关键在于瑞戈非尼独特的免疫调节功能。瑞戈非尼作为TME调节剂,能够逆转干扰素‐γ(IFN‐γ)诱导的免疫抑制反馈,显著上调肿瘤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类分子的表达,同时下调PD-L1的表达。这种对MHCI和PD-L1的双向调节机制,有效修复了新抗原疫苗单药治疗后肿瘤细胞抗原呈递能力受限的问题。在MSS-CRLM小鼠模型中,RegoNeo联合治疗展现出强大的协同效应,不仅实现了显著的肿瘤消退,更关键的是建立了持久的免疫记忆,并达到了100%的总生存率。这一结果强有力地证实了结合新抗原特异性刺激与TME修复剂是克服冷肿瘤免疫抵抗的有效途径。通过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和TCR测序的深入分析,研究人员鉴定并扩增了一个与RegoNeo疗效高度相关的效应T细胞亚群——Rgs2⁺CD8⁺T细胞[3]。该亚群具备强大的细胞毒活性,其基因表达特征显示高表达细胞毒性颗粒酶(如GzmB)和细胞因子(如IFNG),并且在体外和患者源性类器官(PDOs)中均展示出优异的肿瘤杀伤能力。同时,Rgs2⁺CD8⁺T细胞表现出高TCR克隆扩张,并被证实高度富集新抗原特异性T细胞。在临床转化层面,TCGA数据显示,高表达Rgs2和CD8a基因特征的晚期CRC患者具有更长的总生存期(OS),从而确立了该T细胞亚群作为MSS-CRLM潜在预后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关键地位。二、细胞因子-ICI联合清除免疫抑制元件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采用了另一种旨在克服MSS-CRLM免疫抵抗的高强度策略,即将瘤内免疫刺激细胞因子LIGHT(TNFSF14)的过表达与全身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anti-CTLA-4结合[4]。研究发现,单纯的LIGHT单药激活虽然能驱动T细胞增殖和归巢,但往往会诱导T细胞耗竭并招募免疫抑制元件。因此,联合anti-CTLA-4能够有效解除这种负面反馈,最终在MSS-CRLM模型中实现了完全的肿瘤控制。LIGHT+anti-CTLA-4联合策略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逆转T细胞耗竭的能力。通过阻断CTLA-4抑制信号,该组合显著下调了CD8+T细胞中的PD-1、LAG-3、TIM-3等耗竭标记物,同时增强了T细胞的活化和效应功能[4]。这种效应的实现,是克服单一免疫刺激局限性的关键。该联合策略最独特的机制突破在于其对髓源性抑制细胞的调控。虽然LIGHT过表达和anti-CTLA-4单药治疗均会增加肿瘤促进型巨噬细胞(如Arg1+/C1q+巨噬细胞)和粒细胞髓源抑制细胞(G-MDSCs)的数量[2],但LIGHT+anti-CTLA-4的联合治疗能够有效地消除这些抑制性群体,使TME的抑制状态得以彻底解除[4]。这种对髓源抑制元件的清除,是实现完全肿瘤控制并避免免疫刺激引发代偿性抵抗的关键。三、联合策略展望(一)ICI与TKI联合策略的临床转化挑战将MSS-CRC从临床前的高强度联合疗法转化到实际临床应用中仍面临挑战。目前,ICI与TKI(如瑞戈非尼)的联合治疗在MSS-mCRC中已进行了多项临床试验(如REGONIVO试验)。一项系统性回顾研究显示[5],ICI/TKI联合方案的客观缓解率(ORR)通常在10%至40%之间,相较于ICI单药不足10%的ORR具有一定改善。同时,CI/TKI联合方案对没有活动性肝转移的患者可能具有更高的临床益处,突显了克服MSS-CRLM局部免疫抑制的特殊难度。针对REGONIVO和TASNIVO临床试验的多组学分析揭示[6],响应者肿瘤通常处于炎症但高度抑制基线状态。这些肿瘤表现为CD8+T细胞、Treg细胞和M2巨噬细胞密度较高。这表明,联合策略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解除这些预先浸润的抑制性免疫细胞群体的束缚。(二)未来精准治疗的分子标志物方向未来的精准治疗需要利用分子特征来指导患者筛选。以Rgs2+CD8+T细胞亚群为代表的新型效应T细胞生物标志物的识别和定量,将有助于在临床前模型的成功基础上,筛选最可能受益于高强度联合免疫激活策略的MSS-CRLM患者,并克服该类难治性肿瘤的临床困境。参考文献1.Emergingstrategiesincolorectalcancerimmunotherapy:enhancingefficacyandsurvival,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2528161/2.PersonalizedNeoantigenVaccineplusRegorafenibIncreasesRgs2CD8TCellsInfiltration,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5080403.ImmuneEpitopeDatabase(IEDB),https://www.iedb.org/details_v3.php?type=assayid=230444604.CombinationLIGHToverexpressionandcheckpointblockadedisruptsthetumorimmuneenvironmentimpactingcolorectallivermetastases,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2506966/5.Efficacyof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sinMicrosatelliteStableColorectalCancer:ASystematicReview|TheOncologist|OxfordAcademic,https://academic.oup.com/oncolo/article/29/5/e580/76004046.Multiomic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oftheresponsetocombinationimmunotherapyinMSS/pMMRmetastaticcolorectalcancer,https://jitc.bmj.com/content/12/2/e008210

从云服务到基础设施帝国——AI时代科技巨头的“工业化转型”2025-11-14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推动下,科技巨头的角色正在悄然改变。十年前,人们谈起云计算公司,想到的是“轻资产”“高毛利”,更多是软件和服务;而如今,从微软、亚马逊到谷歌、Meta,它们在财报会议上谈得最多的,却是数据中心容量、电力合同、资本开支计划。可以说,AI时代正在使科技巨头完成一场带有明显“工业化”特征的转型。一、AI推动资本开支爆发:云巨头集体走向重资产微软披露,在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投入接近350亿美元建设AI基础设施,约占当季营收的近半,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2025年已将AI数据中心容量提升了约八成,并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再次扩大数据中心规模。谷歌母公司Alphabet在2025年三季度把当年资本开支预期抬升到910亿至930亿美元区间,其中较大部分将投向服务器、网络设备和数据中心等“AI基础设施”。这标志着谷歌正在把自身定位从“广告公司”升级为“以AI基础设施为核心的技术平台”,广告收入则转变为支撑这轮投资周期的现金流来源。亚马逊的表现则更具“工程化”色彩。CEO贾西在业绩电话会上强调,过去一年AWS新增了约3.8GW的数据中心供电能力,使整体电力能力相较2022年翻了一番,并计划在2027年前再翻一番,仅今年四季度就要再上线至少1GW容量。这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云业务扩容”,而是在按公用事业公司的标准规划未来几年甚至十年的电力和机房布局。Meta此前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相对滞后,如今也开始积极补课。公司在2025年给出的资本开支指引为660亿至720亿美元,比上一年中枢值高出约300亿美元,并明确指出主要用于AI数据中心和服务器建设。最新财报显示,Meta又将2025年资本开支区间上调至700亿至720亿美元,并预告2026年还会“明显更高”,同时规划建设名为“普罗米修斯”的AI数据中心超级集群,单体供电规模超过1GW,未来还将建设更大集群。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云服务不再是“在现有机房里多卖一点算力”,而是进入一个以数据中心建设为核心的重资本周期。二、从“卖云”到“包电力”:科技巨头下场重塑能源版图微软与布鲁克菲尔德资产管理公司签署框架协议,计划在2026至2030年间,通过该合作获取超过1050万千瓦的新建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涵盖美国和欧洲多地。这笔协议对应的投资规模预计在100亿美元以上,成为迄今最大规模的企业清洁能源购电安排之一,目标就是为微软大规模扩张的数据中心和云业务锁定长期、稳定的低碳电力来源。亚马逊选择直接把数据中心建在核电站旁。2024年,AWS以约6.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苏斯奎哈纳核电站旁的一处数据中心园区,该园区规划容量接近一千兆瓦。2025年,发电企业Talen又与AWS签署了一份1920兆瓦的长期购电协议,为其在当地的数据中心提供无碳核电。这一系列操作,使得AWS在获得大规模清洁电力的同时,也绕开了部分地区电网容量不足的限制。谷歌则在“24小时碳中和”路径上不断加码。公司提出,到2030年要让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中心全面实现按小时匹配的碳中和电力供应,已经在全球多个地区签署可再生能源购电协议,并宣布在德国追加55亿欧元投资,用于新建数据中心和配套无碳电力项目。这意味着,谷歌在进入某个国家布局云基础设施时,往往会同时带去一批新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对当地能源结构产生实质影响。在这些案例中,科技公司不再只是“用电大户”,而是通过长期购电协议、资产收购与联合开发,深度介入发电和电网规划。它们的投资决策开始影响区域能源结构和基础设施走向,形象也从“互联网公司”逐步叠加上“类公用事业运营者”的色彩。三、基础设施帝国的竞争新逻辑与潜在风险科技巨头走向基础设施帝国既是机会也是风险。机会在于,重资产布局一旦形成,将构成极高的进入门槛。微软庞大的云合同储备、亚马逊加速上线的电力和机房能力、谷歌和Meta不断扩大的AI数据中心网络,都在向市场传递一个信号:未来几年AI相关云服务的需求已经被“预订”,而可以兑现这些需求的主体屈指可数。资本开支由此从被质疑的“烧钱”变成被认可的“护城河”,谁能在电力、土地、施工和供应链上抢先一步,谁就可能在下一轮AI泡沫收缩时依然稳坐头部。但风险同样不容忽视。首先,基础设施投资具有周期长、回收慢的特点,一旦对AI需求的判断过于乐观,过度建设的数据中心就可能变成难以处置的“沉没资产”。其次,大规模数据中心集聚对当地电力系统和水资源的压力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和政策审查,爱尔兰、新加坡、荷兰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讨论限制高能耗项目接入电网,或者通过差异化电价引导数据中心布局。更深层的挑战在于治理。科技公司在电力、通信和算力等关键基础设施上的集中布局,使它们对经济运行和社会服务的影响力进一步放大,这也会推动监管机构重新审视竞争政策、数据安全规则以及能源使用规范。如何在鼓励创新和防范系统性风险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政策设计的重要课题。参考文献:[1]ShannonCarroll.BigTechhasgoneindustrial[EB/OL].(2025-11-01).https://qz.com/big-tech-earnings-amazon-microsoft-alphabet-meta-apple.[2]AmitSingh.MicrosoftFacesHighCapexandAIBubbleConcerns:WhatShouldMSFTStockInvestorsDo?[EB/OL].(2025-10-30).https://finance.yahoo.com/news/microsoft-faces-high-capex-ai-170456426.html.[3]GlobalCSPsAccelerateCapExtoMatchtheAIInfrastructureBoom[EB/OL].(2025-11-12).https://www.telecomreviewamericas.com/articles/reports-and-coverage/global-csps-accelerate-capex-to-match-the-ai-infrastructure-boom/.[4]GeorgiaButler.AWSadded3.8GWofdatacentercapacityinthelastyear[EB/OL].(2025-10-31).https://www.datacenterdynamics.com/en/news/aws-added-38gw-of-data-center-capacity-in-the-last-year/.[5]JaspreetSingh,EchoWang.MetaforecastsbiggercapitalcostsnextyearasZuckerberglaysoutaggressiveAIbuildout[EB/OL].(2025-10-30).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metas-profit-hit-by-16-billion-one-time-tax-charge-2025-10-29/.

OECD发布《引领先进材料的未来:战略情报行动》报告2025-11-20

2025年10月,OECD发布《引领先进材料的未来:战略情报行动》(《SteeringtheFutureofAdvancedMaterials:StrategicIntelligenceinAction》),指出先进材料已从传统的科学研究议题,转变为攸关国家长期战略能力的重要议题,具备“基础性、牵引性与战略性”的三重作用。目前,先进材料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科技创新与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基石。从能源转型、数字基础设施、国防安全到医疗健康与现代制造业,各国对于材料科学的依赖与重视程度持续提升。先进材料被视为“深科技时代”的核心底座,它们不仅决定前沿技术的上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业链安全、经济竞争力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方向。一、先进材料创新的全球态势当前全球先进材料的发展呈现出从单点突破向系统性创新生态转变的趋势。随着交叉学科不断融合,材料研发方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传统依赖实验室试验的线性研发模式,在人工智能、材料基因组工程、数字孪生等工具的推动下迅速向“计算驱动—模拟验证—快速迭代”的模式转移。AI特别是在材料结构预测、性质评估与组合筛选方面表现出的效率,使研发周期显著缩短。借助机器学习,科学家能够在数天内完成过去几个月才能完成的筛选工作,这不仅改善了科研效率,更在本质上改变了材料创新的逻辑。例如,AI能够发现研究者原本难以触及的潜在材料空间,为能源、电子、医药等行业带来突破性发现。然而,尽管研发速度加快,先进材料的产业化仍需面对高成本、工程验证复杂、量产技术门槛高等现实瓶颈,导致材料创新的落地周期普遍较长。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国家开始意识到,仅依靠市场力量难以推动材料产业快速成熟,政府在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管创新等方面需要发挥更主动的作用。二、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先进材料战略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先进材料战略竞争愈发激烈,各国都在积极加强国家层面的布局。美国将材料创新视为能源安全、国防科技与战略产业升级的关键,依托国家实验室体系和CHIPS法案强化基础研究与高性能材料能力。人工智能与材料科学的融合也是美国高度重视的方向,期望借此在能源、电动车、航空航天、芯片制造等领域保持领导地位。欧盟则更加强调材料在绿色转型中的作用,将可持续材料、循环材料、生物基材料等纳入政策核心,推动建立跨国材料数据平台与监管体系。通过《净零工业法》《关键原材料法》等立法,欧盟试图确保关键材料供应链安全,同时引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遵循更严格的可持续标准。日本在材料科学方面长期具有全球优势,其政策重点集中在产业可落地性与制造业竞争力上。作为全球高性能材料的重要生产国,日本在碳纤维、特种钢、电子材料等领域保持领先,并将材料创新作为支撑先进制造(如半导体、氢能、机器人)的核心。中国则通过大规模投资与政策推动,加速先进材料的基础研究、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强调关键材料自主可控,同时依托庞大市场推动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材料应用快速增长,形成全球竞争优势。三、先进材料驱动全球绿色转型与关键行业创新先进材料在全球绿色转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能源系统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创新,包括高效太阳能材料、长时储能电池、氢能催化材料以及新型电解槽组件;这些材料决定了未来能源系统的成本结构与性能上限。在医疗领域,可降解医用材料、仿生材料以及新一代药物递送平台正在改善医疗方式,使治疗更加精准与安全。数字经济的发展同样深受材料科学推动,诸如碳化硅、氮化镓、二维材料、光通信材料等新型电子材料正在重塑算力与通信体系,使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具备更高的能效和性能。此外,在工业现代化过程中,轻量化材料、高强度材料、可回收替代材料与先进复合材料将改变汽车、航空、建筑和制造业的结构,为减排和产业升级创造重要条件。总体来看,材料科学不仅推动科技发展,还直接塑造行业演进的路径。四、先进材料战略情报体系值得特别关注的是,OECD报告提出“战略情报体系”正在成为国家材料政策的核心创新点。由于材料创新涉及高风险、高复杂度与跨领域外溢效应,各国政府正从传统的科技监管角色转变为“战略情报协调者”。战略情报体系包括技术扫描、风险预评估、供应链脆弱性识别、伦理影响分析以及政策试验等多个模块。它能帮助政府在技术尚未成熟之前,提前建立认知框架、规划投资方向、评估潜在风险,并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更加稳定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在关键材料如稀土、镁、锂、氢能催化剂等领域,战略情报体系能够帮助国家预判全球市场变化,避免供应链中断所带来的经济与安全影响。随着材料创新越来越呈现非线性与跨技术融合特性,这种以系统视角管理未来变化的能力,将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材料正在成为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前沿阵地。其战略价值已超越单纯的科学突破,更关系到国家在低碳转型、制造业升级、能源安全与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的长期布局。未来十年将是材料科学从“实验室突破”向“大规模商业化”过渡的关键阶段。各国在此过程中能否建立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政策协调机制和战略情报体系,将直接决定其在全球材料竞争中的地位。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先进制造与材料科学的持续融合,一场全球范围的材料创新革命正在展开,而谁能率先掌握这一轮深科技浪潮的主动权,谁将在未来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中占据优势。参考文献:【1】OECD.SteeringtheFutureofAdvancedMaterials:StrategicIntelligenceinAction[EB/OL].(2025-11-20).https://www.oecd.org/en/publications/steering-the-future-of-advanced-materials_a15874fa-en.html

英国资助48个前沿项目概念验证,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2025-10-30

一、项目背景与政策动因英国研究与创新署(UKRI)于2025年9月23日宣布,投入900万英镑“概念验证(Proof-of-Concept,PoC)”资金,支持48个项目,覆盖医疗健康、空间与量子、环境与农业、人工智能与创意产业等方向,旨在把世界级科研更快转化为面向市场的产品与服务,带动就业与增长。此次PoC计划是英国政府2023年《大学衍生企业独立评估》建议的直接落实——该评估强调“补齐PoC短板”,并已获得政府正式回应与采纳。其后的财政与产业政策配套(含建立国家级衍生企业数据与指引)共同构成制度底座。与此同时,该批项目明确对接政府新近发布的《现代产业战略》中重点行业方向,并强调服务性创新(如NHS应用)与中小企业效率提升的双重目标。UKRI商业化负责人CharlotteDeane与科学部长Vallance勋爵均称,此举旨在让“论文里的大胆想法”尽快走向实践与产业化。二、资助范围与项目清单此次48个项目横跨多学科,覆盖从临床转化到先进制造的多条赛道。从研究力量分布上看,以高校牵头为绝对主力,并出现少量NHS基金信托与国家科研机构主导的案例(48项中,高校承担45项,NHS基金信托2项,研究所1项)。整体呈现“以大学研究为源头、面向公共服务与产业场景做早期验证”的格局。赛道一:医疗与生命科学本类项目以早筛早诊、微创与非侵入检测、可负担医疗器械为主线,聚焦妇幼、肿瘤、心血管、老年认知与康复护理等高频需求。牵头主体以大学为主,NHS基金信托直接牵头2项,体现公共医疗体系在早期验证中的“第一现场”角色。项目牵头单位项目牵头单位蛋白疗法的精准聚乙二醇化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可降解成骨硅支架伯明翰大学数字化子宫内膜功能检测华威大学可口服超稳抗体模拟物剑桥大学靶向胶质母细胞瘤病毒疗法的体内验证卡迪夫大学NeurEYE痴呆风险社区级非侵入预测爱丁堡大学TEEP瓣膜(重症通气用)帝国理工学院医疗保健NHS信托基金预防失禁相关性皮炎的益生菌改性织物巴斯大学EndoTect子宫内膜异位症尿检技术赫尔大学新生儿新型断脐装置OptiCord贝德福德郡医院NHS基金信托预防新生儿败血症的母体疫苗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ICU患者安全翻身的实时压力分布图工具巴斯大学Arclight皮肤镜圣安德鲁斯大学猪链球菌糖缀合疫苗邓迪大学康复专业人员培训商业化伯恩茅斯大学软外骨骼手部康复与评估设备伦敦国王学院阿片类与新型非法药物检测利物浦大学WILD-imaging下一代肺癌数字病理曼彻斯特大学AI冠状动脉分析剑桥大学体重包容性医疗保健杜伦大学赛道二:人工智能与数字健康/无障碍本类项目聚焦医疗与公共服务的AI赋能与可及性技术,兼顾科研数据价值释放与伦理合规,强调“可解释、可用、可接入”的产品化验证。项目全部由高校牵头,显示AI早期应用仍主要从大学实验室向场景外溢。项目牵头单位MED-SHED:EEG决策支持与健康数据社会企业西英格兰大学OPAU衍生企业孵化东安格利亚大学诚信管理/检测/威慑一体化平台西苏格兰大学AIMapper+:面向残障人群的多模态出行规划伦敦大学学院PearlAI萨塞克斯大学癫痫AI预测与可穿戴EEG格拉斯哥喀里多尼亚大学改进球状体检测分析的生物物理及机器学习工具商业化英国开放大学机器学习驱动的智能色谱技术伦敦大学学院AI开发核酸纳米农药纽卡斯尔大学赛道三:量子、空间与新一代感知项目集中在高灵敏度、工程可落地的传感方向,指向“从实验室器件走向可量产部件”的路线,为航空航天、导航与机器人提供底层能力。项目全部由高校主导,体现英国在量子与传感基础上的学术优势向工程原型迈进。项目牵头单位STARLITE超微力敏传感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导航用量子磁力计阵列萨塞克斯大学“Intertangle”量子互联赫瑞—瓦特大学机器人用光纤绝对角度编码器克兰菲尔德大学赛道四:清洁制造与材料以可持续材料、绿色工艺与循环利用为主线,项目内容呈现“降能耗+提回收+替代材料”的组合,贴近制造业减排与降本压力。牵头单位以高校为主,并有JamesHuttonInstitute国家研究所参与,体现大学、研究所、产业协同局面。项目牵头单位新型胶束生物活性促胶原肽衍生物雷丁大学洁净航空装配增强型钻孔技术谢菲尔德大学植物废料制可持续薄膜包装剑桥大学TriboAI机械系统智能化南安普敦大学生物电过滤詹姆斯·哈顿研究所CO₂电化学回收制备可持续航空燃料诺森比亚大学油纳米乳剂回收电池黑粉莱斯特大学赛道五:安全与法证项目集中在化学标记、数字取证与隐私安全等方向,服务公共安全与执法需求。全部由高校牵头,强调与实务部门的场景耦合与工具化落地。项目牵头单位拉曼“化学条码”安保标记肯特大学JANUS:移动App隐藏关联分析工具包伦敦国王学院CEVoFF:无接触指纹提取与可视化埃克塞特大学赛道六:创意、体育与社会包容项目以文化创意、体育与无障碍体验为切入点,面向受众洞察、文化遗产保护与包容性运动装备等应用。牵头单位以高校与艺术院校为主,有罗斯布鲁福德学院这样的专业学院参与,拓展技术向社会文化领域的渗透。项目牵头单位CamBoom:板球运动包容性(竹材球拍)剑桥大学“跨媒介叙事”沉浸式品牌体验伦敦艺术大学纳米石灰加固系统保护遗产石材谢菲尔德大学创意行业下一代受众洞察布里斯托大学AngelVR:无障碍VR体验罗斯布鲁福德学院(戏剧与表演)三、战略解读1.规模与缺口UKRI本轮共资助48个项目、单项10-25万英镑,定位在“从研究到可商业验证”的早期关键台阶。但首轮意向申报量达2,750项,约为名额的30倍,显示巨大缺口。TenU据全国发明披露量测算,若要让约24%的披露进入PoC阶段,英国需形成每年约1.08亿英镑(约占核心科研经费的4.3%)的可持续池化资金规模。由此可见,当前900万英镑的资助仅仅是“启动信号”,未来须有可观的追加投入。2.布局与场景本批入选项目既覆盖生命健康、量子与航天,也含AI助残出行、文创与文保等社会应用,强调“从实验室到真实环境”的快速验证与用户反馈。不少项目直接嵌入NHS等公共部门场景,同时也有面向制造业与清洁技术的传感、材料与循环利用方向;剑桥等高校拿到的项目还体现了“低成本可及性”的产品思路。这一组合说明政策不只服务“高峰实验室”,更在用PoC把跨学科技术与高频公共需求对接,为后续示范采购、标准适配与产业落地预留通道。3.接力与协同PoC只是起跑线,关键在于后续谁来接力与如何接力。英国业内共识正在形成:应将产业方与投资人的判断前置到PoC阶段,通过“公私合营”的共评共筛,提高项目验证的市场相关性与里程碑设计的可投性。TenU与多家高校转化机构建议由公共资金与企业/投资机构联合支持,并邀请投资人参与遴选与决策,以降低“技术走完PoC、却不合资本预期”的落差;同步把Catapult等国家级试验台纳入同一链路,提供中试、测试与合规验证,打通首批应用与政府/行业采购场景;后续由BritishBusinessBank、BritishPatientCapital及区域化大学衍生基金、行业基金等耐心资本提供持续投入,从而形成可持续的“从证明到规模”的制度能力。参考文献:[1]UKRI.48projectsbackedtoturncutting-edgeresearchintobusinesses.[EB/OL].(2025-09-23).https://www.ukri.org/news/48-projects-backed-to-turn-cutting-edge-research-into-businesses/.[2]TENU.DrivingEconomicGrowthfromUniversityInnovation:theCaseforProof-of-ConceptFunding[EB/OL].[2025-10-23].https://www.ten-u.org/news/the-case-for-proof-of-concept-funding.[3]UniversityAlliancejoinscoalitiontoimproveproof-of-conceptfunding[EB/OL].(2025-05-20).https://www.unialliance.ac.uk/2025/05/20/university-alliance-joins-coalition-to-improve-proof-of-concept-funding/.[4]UKRI.NewUKRIproof-of-conceptfundingsettobolsterinnovation[EB/OL].(2025-01-22).https://www.ukri.org/news/new-ukri-proof-of-concept-funding-set-to-bolster-innovation/.[5]KimMoore.Corporatestoplaybiggerroleinidentifyinguniversityspinoutpotential[EB/OL].(2025-07-16).https://globalventuring.com/university/europe/corporates-to-play-bigger-role-in-identifying-university-spinout-potential/.

美国发布《聚变科学技术路线图》,加速聚变商业化布局2025-11-5

2025年10月,美国能源部(DOE)正式发布《聚变科学与技术路线图》(FusionScienceTechnologyRoadmap),这一国家级战略文件标志着美国在迈向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道路上进入了系统化、工程化的新阶段。路线图的核心目标是到2030年代中期实现聚变试验发电厂(FusionPilotPlant,简称FPP)建设,并在2040年代实现商业聚变电站并网发电。通过强化国家实验室体系、深化与私营部门合作及利用人工智能与高性能计算,美国正加速打造一个由科学、产业和政策共同支撑的“聚变能源生态系统”。一、战略愿景:从科学突破到商业部署美国能源部长ChrisWright在发布会上指出,聚变能是“实现清洁、安全、取之不尽能源的关键突破口”,也是美国能源安全与技术主权的战略支柱。路线图提出“建设—创新—增长”三步走战略,旨在以史上最快、最负责任的方式推进聚变商业化进程。Wright强调,聚变研究的未来在于国家实验室与私营部门的深度协作。联邦政府将通过投资基础科学、建设实验基础设施,为产业界提供支撑平台,并以AI与数字化建模手段提高研发效率。Wright指出:“我们需要实验室,也需要企业;我们必须在有限资源下做出战略性选择,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瓶颈。”DOE主管科学事务的副部长DarioGil则表示:“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在聚变领域实现政府、科研和产业的统一行动。能源部、国家实验室与工业界将形成前所未有的协调机制,共同推动聚变能尽快实现商业化。”二、政策背景与国家动因路线图的发布是特朗普政府“释放美国能源”行政令的延伸与落实,旨在通过扩大国内能源生产、强化供应链安全和推动科技创新,重塑美国能源主导地位。在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的双重压力下,聚变能被视为“零碳、高能量密度”的终极能源方案。与传统核裂变不同,聚变反应几乎不产生高放射性废料,也不存在链式反应失控的风险,因而被视为未来清洁能源体系的核心。美国能源部估算,近年来已有超过90亿美元的私人投资流入聚变产业,聚变创业公司数量全球居首。路线图的出台旨在协调政府与产业界的行动,为未来十到十五年的研究、工程与产业化提供统一框架。三、路线图五大战略支柱路线图确立“科学主导、工程驱动、产业协同”三大原则,围绕以下五个战略支柱推进:1、聚变科学基础研究:深化对高温等离子体物理、自持燃烧机制与湍流输运的理解,为聚变堆实现稳态运行提供理论与实验支撑。2、等离子体—材料相互作用:开发能承受数十兆瓦热流与高能中子辐照的堆壁材料,推进钨基复合物、液态金属冷却和自修复涂层技术。3、先进聚变装置与工程技术:在2030年前支持紧凑型聚变装置验证净能增益(Q1),并于2035年前完成FPP的设计与示范建设。4、聚变仿真、AI与数字孪生:构建从等离子体动力学到工程系统的多尺度模拟框架,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实时控制与快速设计迭代”。5、公私合作与产业生态:通过政府担保、税收激励和区域制造中心建设,推动美国形成完整的聚变供应链与制造体系。四、科研与技术重点1、等离子体控制与AI赋能:DOE计划利用AI算法对等离子体进行自适应调节,提升能量封闭效率与运行稳定性。通过SPARC、DIII-D与NSTX-U等实验平台,美国将加深对高β态等离子体、杂质输运及磁约束稳定性的理解。2、材料科学与高通量辐照研究:路线图提出在2026年前建成“聚变辐照材料研究”(FIRE-MAT)实验设施,用于模拟中子辐照条件,评估第一壁和结构材料性能。高熔点钨、先进合金及液态金属冷却技术将成为核心突破方向。3、氚燃料循环与安全体系:氚作为聚变反应关键燃料,其供应与回收能力决定商业可行性。DOE计划建立氚增殖包层实验验证项目,完善同位素分离与安全监测体系,构建“闭环燃料循环”。4、数字聚变实验室与仿真技术:路线图设定到2030年前实现“数字聚变实验室”目标,结合超算平台与AI模型,实现虚拟实验、结构优化及风险预测。该计划将与美国“百亿亿次计算计划”(ExascaleComputingProject)协同推进。五、产业与基础设施布局能源部将在2030年前建立聚变技术试验设施(FTTF)和高通量中子源(FNSF),形成全国性的实验网络,并加强与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欧盟、日本的合作数据共享。在公私合作方面,DOE以高级能源研究计划署(ARPA-E)、聚变能源创新网络(INFUSE)和聚变里程碑计划(FusionMilestoneProgram)为支点,联合CommonwealthFusionSystems、HelionEnergy、TAETechnologies、ZapEnergy等企业,共同推进试验反应堆与关键部件研发。DOE计划推动“聚变供应链联盟(FusionSupplyChainAlliance)”,促进磁体、材料、真空与冷却系统的国产化制造。同时,路线图强调建立聚变许可与安全监管新框架,由DOE与美国核管制委员会(NRC)共同制定标准,确保聚变电站运行不受传统核法规的限制,重点关注氚防护与低放射性废物处置。六、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路线图提出实施“聚变未来人才计划”,推动高校、实验室与产业联动:建立跨学科研究生项目,融合等离子体物理、AI、材料与能源系统工程;通过实习与培训计划培养系统工程师与操作技师;支持国家实验室开放共享设施,打造面向青年科学家的研究平台。七、实施路径与阶段目标阶段时间核心目标第一阶段2025–2030建立科学与技术基础,验证紧凑聚变装置净能增益(Q1),建设关键材料与燃料实验设施第二阶段2030–2035启动FPP工程设计,形成数字孪生聚变系统,完善供应链与监管体系第三阶段2035–2040建成并运行首座FPP,实现商业聚变电并网发电八、国际合作与全球定位路线图明确,美国将继续作为ITER计划的核心成员,并在“后ITER时代”通过技术标准和产业链整合引领全球。能源部还将加强与欧盟、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的合作,促进技术共享与联合研发。在国际政治层面,聚变路线图不仅是能源政策,更是地缘科技竞争的重要工具。通过率先实现聚变电并网,美国希望在21世纪能源版图中确立主导地位。九、结语:迈向聚变新时代美国能源部《聚变科学与技术路线图》的发布,标志着聚变能从“实验室科学”走向“产业现实”的关键转折点。路线图以AI驱动的数字化研发、强大的国家实验室体系以及开放的公私合作机制为支撑,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商业部署的完整路径。随着聚变试验电厂计划在2030年代中期启动建设,美国有望率先实现全球首个商业化聚变电网,为世界能源转型提供全新范式。资料来源:1、U.S.DOE.EnergyDepartmentAnnouncesFusionScienceandTechnologyRoadmaptoAccelerateCommercialFusionPower[EB/OL].(2025.10.16).https://www.energy.gov/articles/energy-department-announces-fusion-science-and-technology-roadmap-accelerate-commercial2、U.S.DOE.FusionScienceTechnologyRoadmap[R].(2025.10.16).https://www.energy.gov/articles/fusion-st-roadmap3、ExecutiveGOV.EnergyDepttoInvestMoreinFusionPowerUnderNewTechRoadmap[EB/OL].(2025.10.15).https://www.executivegov.com/articles/energy-department-fusion-power-investment-boost

如何重塑夜间的城镇中心:伦敦布罗姆利案例2025-11-7

本案例研究深入分析了英国伦敦布罗姆利区通过实施“夜间企业区”项目,以战略性文化政策激活高街(HighStreet)夜间经济的全过程。面对日落后市中心活力骤减、安全感下降的挑战,布罗姆利以“BR1Lates”为核心品牌,通过一系列包容性文化节庆与活动,成功将中心图书馆等公共空间转变为夜间文化枢纽。本研究将系统梳理其背景、干预措施、运作机制、量化成效与可持续影响,旨在为全球城镇中心,尤其是面临类似“空心化”问题的郊区城镇,提供一套可借鉴的夜间振兴模式。一、案例背景:日暮后的困境与战略机遇1.问题诊断:夜间经济的结构性缺失布罗姆利镇中心作为该行政区的市政与商业核心,在2022年前面临一个典型的城镇中心困境:其白天的活力随着零售商店在傍晚六点关门而迅速消散。疫情后办公室人流量的持续低迷,进一步加剧了夜间的冷清。其后果是,尽管拥有丘吉尔剧院和布罗姆利中心图书馆等重要的文化场馆,高街在夜间却呈现出一种空置、未被充分利用且安全感缺失的状态。这一现象揭示了传统城镇中心功能单一化的弊病——过度依赖日间零售与通勤经济,而忽视了夜间作为一个独立且充满潜力的经济时段。布罗姆利的经济证据研究虽已识别出艺术、娱乐和休闲产业为增长重点,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愿景和协调的夜间战略,各场馆与商家各自为战,无法形成集聚效应,导致高街的文化潜力在日落后被完全埋没。2.政策窗口:伦敦“夜间经济促进”计划伦敦市长推行的“夜间经济促进”项目,旨在通过支持地方当局,试点创新性的夜间经济方案,以应对全市范围内城镇中心普遍面临的挑战。布罗姆利在2022年成功入选,成为首批试点区域之一。这为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政策试验场和种子资金,使其能够启动一个为期一年、名为“BR1Lates”的文化项目,并获得市议会及合作伙伴的配套投资。二、干预策略:政策引导下的场所营造与文化编程布罗姆利的解决方案并非简单地延长商店营业时间,而是通过精心的“政策引导下的场所营造”,重新定义夜间高街的功能与体验。1.核心品牌:“BR1Lates”品牌化运营项目创建了“BR1Lates”这一统一的品牌标识。品牌化运作不仅增强了活动的辨识度和传播力,更重要的是,它将分散的夜间活动整合为一个连贯的、值得期待的系列体验,向公众传递出“布罗姆利高街夜间同样精彩”的强烈信号。2.公共空间活化:将文化场馆转变为夜间枢纽项目的核心策略是激活现有但未被充分利用的公共文化空间,其典范即是“图书馆夜未央”系列。布罗姆利中心图书馆从日间的知识殿堂,成功转型为夜间的社区文化客厅。活动内容包括无声迪斯科、手工艺工作坊、鸡尾酒调制、电影放映和地方历史展览等。这些活动旨在吸引全年龄段和多元社区群体,打破了传统夜生活以酒吧为中心、主要面向成年人的模式,为家庭、老年人等创造了夜间出行的理由。3.全域节庆化营造:冬季灯光节与多元化活动项目将整个镇中心作为一个整体的舞台进行策划:冬季灯光节,通过在全镇范围内设置沉浸式灯光装置和现场表演,项目直接改善了夜间公共领域的物理环境。明亮的、充满艺术感的灯光不仅创造了视觉吸引力,更从根本上提升了环境的感知安全性,从而鼓励人们在此漫步和停留。除了灯光节,项目还推出了体育与健康庆典、剧院蓝调爵士之夜、夜间创意课程等,并与政府的特殊教育需求与残障团队合作推出了首届“包容性节庆”。这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宽覆盖的活动矩阵,确保每周都有新的夜间吸引力。三、运作机制与治理模式1.协同治理与公私合作项目的成功依赖于一个高效的协同治理模式:由伦敦市长办公室提供战略引导和启动资金,布罗姆利议会提供配套资金并负责主要协调,形成了上下联动的政府支持体系。项目促成了文化场馆、商业机构、社区组织之间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打破了以往“各自为战”的局面。2.数据驱动的决策与迭代项目从启动之初就设定了明确的监测与评估机制,对人流、消费、客源地等关键指标进行追踪,这使得干预措施可以根据效果进行动态调整,并为项目的持续投资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四、成效评估:量化影响与质性转变1.直接经济效益与客流增长项目的量化成果极为显著:活动期间,傍晚6点至9点的人流量增长了107%,晚间9点至午夜的人流量增长了132%。这证明了文化活动成功地将人们的停留时间延长至深夜。游客平均消费额翻倍。在项目压轴活动中,餐饮消费飙升至平常的2.5倍,直接拉动了夜间商业。傍晚时段来自区外的游客增加了362%,表明项目成功提升了布罗姆利作为区域性夜间目的地的吸引力。线上“BR1Lates”活动获得了170万次的社交媒体曝光,极大地改善了该地区的形象。2.社会与文化效益(1)感知安全性的提升:通过引入灯光和“良性人流”,原本空旷、令人不安的街道变得安全、宜人。(2)社会包容性增强:针对不同年龄、兴趣和能力群体的活动设计,确保了夜间经济的红利能够被更广泛的社会成员所共享。(3)文化习惯的养成:“图书馆夜未央”等活动已作为固定项目延续至2025年,表明一种新的夜间文化消费习惯已在社区中扎根。五、关键成功因素1.以公共空间为核心:而非依赖私人商业空间,保证了活动的公益性和可及性。2.品牌化与系列化运营:创造了持续的市场期待和影响力。3.包容性设计:拓宽了受众基础,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4.数据驱动的持续优化:使政策干预更加精准和有效。5.协同治理模式:整合了各方资源,形成了发展合力。六、启示布罗姆利高街的案例雄辩地证明,夜间文化政策并非经济的点缀,而是城镇中心再生强有力的战略工具。它通过将文化编程与场所营造相结合,能够系统性地解决安全、活力、商业和包容性等多维度问题。本案例为全球面临类似挑战的城镇提供了以下核心启示:1.重新定义“夜间经济”:它远不止于餐饮与酒吧,而是涵盖文化、娱乐、社交和学习的广泛体验。2.政策先行与种子资金的关键作用:政府的前期投入与政策支持对于启动市场、降低风险至关重要。3.激活公共空间是杠杆解:投资于公共领域的夜间活化,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撬动私人商业和整体氛围的改善。4.包容性是长期繁荣的基石:一个为所有人服务的夜间经济,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社会支持,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布罗姆利的经验表明,城镇中心的夜间振兴,其本质是一场从“零售目的地”到“生活体验目的地”的深刻转型。通过精心的文化策划与坚定的政策执行,日暮之后的城镇中心完全可以重获新生,成为一个安全、温暖、充满创意与社区凝聚力的空间。参考文献【1】WorldCitiesCultureForum.PROJECT:REVITALISINGBROMLEYHIGHSTREETWITHINCLUSIVEANDCREATIVEEXPERIENCESAFTERDARK[EB/OL].(2025-10-15)[2025-11-07].https://worldcitiescultureforum.com/city-project/bromley-night-time-enterprise-zone-cultural-regeneration/【2】LondonBoroughofBromley.Bromley’sNightTimeEnterpriseZone.[2025-11-07].https://www.bromley.gov.uk/business/bromley%E2%80%99s-night-time-enterprise-zone/2

宝马携手三星研发全固态电池,剑指重塑电动汽车格局2025-11-17

在全球电动汽车产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后,单纯依靠车型设计和补贴拉动销量的时代已经过去,动力电池重新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变量。今年10月,宝马携手三星SDI与美国电池初创企业SolidPower,在全固态电池领域建立新的技术和产业合作关系,被视为面向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前瞻布局。一、战略结盟:从双边合作升级为跨国“技术同盟”宝马与SolidPower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16年。宝马通过股权投资,与其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和全固态电芯结构上开展联合研发。2022年起,宝马在德国帕尔斯多夫的电芯制造能力中心建设试验性生产线,引入SolidPower工艺方案,自行试制大尺寸全固态电芯。最新一轮合作的关键在于引入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三星SDI。公开信息显示,本轮分工大致为:SolidPower专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等核心材料和电芯设计;三星SDI依托全固态电池试验线批量生产样品电芯;宝马围绕整车需求设计电池模组和电池包结构,在技术样车和评估车型上进行系统级验证。这一结构已经超出普通“客户—供应商”关系,更接近材料企业、电池企业和整车企业组成的跨国技术同盟。对宝马而言,这是在既有技术合作基础上的升级:既延续与SolidPower在核心材料和电芯设计上的协同,又锁定一家全球头部电池制造商,共同押注全固态技术。对三星SDI而言,则是通过绑定高端整车厂和技术型初创公司,为自身规划中的全固态电池量产路线寻找标杆应用和稳定需求支撑。二、技术分工与研发进展:从硫化物电解质到原型车验证全固态电池的核心在于用固体电解质替代传统液体电解质,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寿命之间寻求新的平衡。SolidPower选择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路线,采用高镍正极配合硅基或金属锂负极,目标是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更高能量密度。公开设计指标显示,采用硅基负极的全固态电池目标比能量约390Wh/kg,体积能量密度约930Wh/L;配合金属锂负极,比能量有望提升至440Wh/kg,明显高于当前主流三元锂电池。三星SDI在这一路线中承担制造“放大器”的角色。公司持续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2023年在韩国水原建成“S-Line”全固态电池中试产线,用于验证材料体系和工艺路线,并计划在2027年启动全固态电池量产线,将能量密度提升到900Wh/L量级。宝马则通过自有电芯制造能力中心掌握关键工艺,将SolidPower的电芯设计转化为大尺寸原型电芯,装载到i7测试车上进行系统级验证。宝马表示,重点考察全固态电池在不同温度和工况下的循环寿命与容量保持、快速充电时的安全裕度及热管理表现,以及对整车续航、重量和空间布局的综合影响。这一联盟形成了“材料创新—中试制造—整车验证”的相对清晰链条,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从实验室样品到工程应用的距离,使全固态电池逐步从概念走向可验证的工程方案。三、潜在格局变化:产品体验升级与供应链重构全固态电池对电动车产品形态的影响,将首先在高端车型上体现。更高能量密度意味着在不明显增加电池包体积和重量的前提下,续航有望取得实质性提升。对宝马这样的豪华品牌而言,一旦在旗舰电动车上稳定应用全固态电池,高速和低温工况下的续航焦虑将有所缓解,高性能车型也更容易兼顾加速表现与长途行驶能力,从而强化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安全性也是外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固态电解质在高温和机械冲击下不易泄漏和燃烧,理论上有助于降低热失控风险。对于重视品牌声誉的高端车企,减少高能见度安全事故本身就是重要收益。如果未来搭载全固态电池的车型在碰撞和滥用测试中表现优于现有产品,将为车企提供新的安全卖点。在供应链层面,影响更为深远。长期以来,动力电池技术和产能在很大程度上由少数亚洲厂商主导,整车厂在电池议价中处于相对弱势。宝马在全固态电池上同步布局SolidPower和三星SDI,一方面通过参与前端材料和工艺研发,争取在下一代电池标准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也是为未来电池供应多元化预留空间。对三星SDI而言,与宝马和SolidPower的合作,有助于在下一轮技术迭代中巩固全球地位。如果能在宝马等高端车型上率先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搭载,将有利于其树立“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形象,拉开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差距。SolidPower则通过与两家大型企业结盟,把自身从“实验室型初创公司”转向“固态电解质供应商和技术平台”,未来有望向更多电池制造商和整车厂输出材料和工艺,折射出全固态电池产业链可能出现的新分工。四、结语行业普遍预期,全固态电池大规模进入乘用车市场仍需时间,不少研究机构认为,2030年至2035年将是该技术在高端细分市场逐步铺开的主要窗口期,其后才可能向中端车型扩散。从这个意义上看,宝马携手三星研发全固态电池,更像是在为未来十年的电动汽车格局埋下一颗种子。它短期内不会立刻改写销量榜,但会在技术路线、供应链选择和资本布局层面,持续影响行业预期。如果这一合作最终证明全固态电池在高端电动车上的可靠性与经济性,电动汽车产业的竞争焦点,很可能将从今天围绕续航和价格的拉锯,转向围绕下一代电池技术体系的系统性较量。参考文献:[1]BojanStojkovski.GlobalEVgiantsBMW,Samsungunitetobacksolid-statetechtodoublerange[EB/OL].(2025-11-02).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energy/bmw-samsung-unite-to-double-ev-range.[2]SolidPowerPartnerswithSamsungSDIandBMWtoAdvanceAll-Solid-StateBatteryTechnology[EB/OL].(2025-10-30).https://www.solidpowerbattery.com/investor-relations/investor-news/news-details/2025/Solid-Power-Partners-with-Samsung-SDI-and-BMW-to-Advance-All-Solid-State-Battery-Technology/default.aspx.[3]LayWen.BMWTeamsUpWithSamsungSDIToAccelerateSolid-StateBatteryDevelopment[EB/OL].(2025-11-06).https://evdances.com/blogs/news/bmw-teams-up-with-samsung-sdi-to-accelerate-solid-state-battery-development.[4]LawrenceHodge.Solid-StateBatteriesAreSettoBeaGameChangerforEVs[EB/OL].(2025-11-14).https://www.cars.com/articles/solid-state-batteries-are-set-to-be-a-game-changer-for-evs-518500/.[5]TomChapman.BMW,SamsungSolidPower:AdvancingSolid-StateBatteries[EB/OL].(2025-11-07).https://manufacturingdigital.com/news/bmw-solid-power-samsung-sdi-join-up-to-develop-ev-batteries.

2025年10月美国专利转让全景:800+交易背后的技术趋势与行业布局2025-11-17

专利转让是指专利权人通过合法程序,将其所拥有的专利权全部或部分地永久转移给他人的行为。专利转让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路径,有助于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促进技术扩散和产业升级。2025年10月前三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记录了112起专利转让交易,涉及800余项独特专利。这一数据并非单纯的知识产权流转,更折射出全球技术领域的战略重心迁移与行业竞争新态势。专利转让核心领域分布网络与通信领域以95项转让专利领跑,成为当月最活跃的技术赛道。这一趋势既体现了5G技术的持续优化,也预示着6G早期研发的布局提速,电信巨头通过出售旧资产、整合核心专利,为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铺路。医疗与外科器械领域紧随其后,82项专利转让反映出行业对精准医疗的强烈需求。人工智能诊断工具、可穿戴健康设备、手术机器人等技术的创新与整合,正推动医疗行业从传统治疗模式向精准化、智能化转型。制药与治疗领域以78项专利转让位列第三,靶向疗法、生物制药成为核心焦点。专利流转背后,是行业向个性化医疗转型的明确方向,企业通过整合专利资源,加速攻克复杂疾病的突破性治疗方案研发。此外,设计(63项)、音频与多媒体(59项)、医疗保健与诊断(44项)等领域也保持较高活跃度。细分赛道中,回收与可持续发展(23项)、区块链与支付系统(13项)、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11项)等新兴领域的专利转让,彰显了技术创新与环保、金融科技等社会需求的深度绑定。核心买卖双方的战略动向医疗技术领域成为专利交易的核心战场。ValencellInc以44项专利转让成为当月主要卖家,其向VistaPrimaveraLlc的专利出让,助力后者扩大可穿戴健康技术领域的布局。OmniaMedical通过收购OrthocisionInc的23项专利,进一步巩固了在脊柱与骨科外科领域的竞争优势,凸显医疗器械行业通过知识产权收购加速创新、抢占细分赛道的趋势。电信行业的专利重组同样引人关注。爱立信向SagoStrategicSolutionsLlc转让26项专利,涵盖4G、5G及网络切片、RAN优化等下一代技术,为后续专利许可变现奠定基础。诺基亚则将21项专利出让给PieceFuturePteLtd,标志着其向知识产权授权与战略合作的商业模式转型,头部电信企业正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聚焦5G、6G及云原生网络解决方案等核心赛道。此外,PCTInternationalInc(51项)、VitecImagingSolutions(30项)、DelphinusMedicalTechnologies(29项)等企业也位列主要卖家榜单,这些企业通过优化专利组合、剥离旧资产,实现资源向核心业务集中;而买家则通过战略性收购,在医疗、电信等高速发展领域抢占技术先机。专利转让背后的行业启示800余项专利的流转,本质是行业技术路线与商业战略的重构。对企业而言,专利转让既是优化资产结构、变现非核心知识产权的重要途径,也是快速获取核心技术、布局新兴赛道的战略选择。从技术发展来看,跨领域融合成为显著趋势。医疗与人工智能、通信与云计算、能源与可持续技术的深度绑定,正催生全新的创新生态。对关注知识产权的从业者而言,这些专利交易数据既是技术价值的风向标,也是预判行业竞争格局、寻找合作机遇的重要参考。未来,随着5G向6G演进、精准医疗持续深化、可持续技术加速落地,专利转让将持续保持高位活跃,而掌握核心专利资源、精准布局技术赛道的企业,将在新一轮行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参考文献:[1]INSIGHTS.TechnologyTransferOctober2025:800+DealsTracked.[2025-11-14].https://insights.greyb.com/technology-transfer-october-2025/[2]马克数据网.中国专利转让数据库(1998-2024年).[2025-05-19].https://www.macrodatas.cn/article/1147473445

国际能源署发布《世界能源展望2025》2025-11-18

2025年11月12日,国际能源署发布旗舰报告《世界能源展望2025》。作为全球能源分析和预测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年度报告,自1999年首次推出以来,这已是其第26次发布。报告旨在反映最新的能源数据、技术进展、市场趋势和政府政策变化,并探讨未来不同能源路径对能源安全、普惠获取以及碳排放的影响。《世界能源展望》覆盖整个能源系统,采用多情景分析方法,通过对既有政策、预期政策及目标导向路径的不同假设,系统呈现能源未来的关键选择、不确定性以及潜在后果。这种情景化方法能够清晰展示能源系统发展可能受到的重要变量影响,包括各国政府在能源政策上的取向。本年度报告发布之时,全球能源政策和市场正处于深刻调整之中,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加剧,各国在能源安全、可负担性与可持续性之间的权衡路径也日益分化。面对这一复杂局面,《世界能源展望》继续为不同政策与投资选择可能带来的影响提供独特洞见。今年报告特别强调了一个突出主题——关键矿产供应安全的重要性。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一、在动荡不安的世界中,能源安全成为焦点当下,紧迫的威胁与长期的风险正不断凸显能源在经济与国家安全中的核心地位。能源已成为当前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焦点领域:传统燃料供应的不确定性与关键矿物供应受限的问题叠加出现;与此同时,对现代经济至关重要的电力系统也愈发容易受到网络攻击、运行故障及极端天气带来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能源政策制定者面临愈加复杂的决策环境:首先,地缘政治脆弱性与低迷的油价并存。持续的冲突与不稳定局势仍未消散,而石油市场供需却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其次,虽然各国普遍将能源安全与能源价格可负担性视为优先目标,但实现路径却存在明显分歧。一些国家(包括许多燃料进口国)倾向于通过提升能效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来应对风险;另一些国家则更强调保持传统燃料的稳定供应。再次,国际体系裂痕加深、全球贸易前景不明,但能源贸易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关键。充裕的石油、太阳能电池板、电池供应,加上不久后即将增加的LNG供应,使得能源生产国持续扩大其国际市场布局。与此同时,尽管气候风险不断加剧,各国及国际社会在减排方面的行动力度却不及以往。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气温首次较工业化前上升1.5摄氏度。新技术正在加速融入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部署量已连续第23年创新高;但化石能源消费(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核电产量也同时达到历史新高。尤其是在中国因素的推动下,自2019年以来,煤炭需求增速比天然气快50%,成为能源相关排放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面对如此多元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因素,能源的未来不可能用单一叙述框架来概括。这正是《世界能源展望》采用多情景分析的原因所在。这些情景并非预测,而是基于最新、最全面的政策、技术与市场数据,辅以严谨模型推导出的不同发展路径,旨在帮助读者探讨各类选择可能带来的影响。二、关键矿产供应链正面临严重威胁过去影响油气供应安全的各类风险,如今又叠加了新的脆弱性,其中最突出的是关键矿产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关键矿产已成为新的能源安全维度,一直受到国际能源署的高度关注,也成为2025年伦敦“能源安全未来峰会”的核心议题。近期中国针对稀土、电池组件及相关技术实施新的出口管制措施,更加凸显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关键矿产供应链的主要风险在于高度集中。当前20种与能源相关的战略矿产中,有19种由单一国家的精炼商占据主导地位,平均市场份额高达70%。这些矿产不仅对电网、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系统至关重要,也在人工智能芯片、喷气发动机、国防系统等战略产业中发挥关键作用。截至2025年11月,超过一半的战略矿产受到某种形式的出口限制,使供应链的脆弱性进一步加剧。要构建更加多元、具有韧性的关键矿产供应链,必须依靠协同行动和政策支持,而不能单纯依靠市场力量。自2020年以来,关键能源矿产精炼产量的增长主要由现有的主要供应方贡献,这导致几乎所有关键矿产的精炼地区集中度进一步上升,尤其是镍和钴。当前已公布的新项目显示,改变这一趋势的速度将相当缓慢。与此同时,在供应链保护情景下,由于需求下降带来的价格下滑反而会让成本更低的现有生产商受益,进一步推高供应集中度。因此,必须立即采取果断措施,提高应对潜在供应中断的准备能力;从长期来看,还需加快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与供应项目,以推动关键矿产供应链更快实现多元化和风险分散。三、在安全风险不断增大的当今世界,韧性至关重要此外,面对愈发频繁且影响更广泛的天气风险、网络攻击以及针对关键基础设施的恶意活动,提升能源系统的韧性已刻不容缓。国际能源署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针对关键能源基础设施的年度运营中断事件已影响全球超过2亿户家庭的能源供应。在极端气候的冲击下,能源系统的多类设施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干旱削弱了水电站和部分火电厂的发电能力;风暴、洪水和野火则导致太阳能电站、海上油气平台等多种能源设施停运甚至受损。输电和配电网络则是受灾最严重的环节,约85%的相关事件都涉及电网中断,凸显出其高度脆弱性。根据报告的多情景分析,与天气相关的风险在未来仍将持续上升。所有情景均显示,全球气温增幅将在2030年左右突破常规意义上的1.5°C阈值,并且直到2035年之后,各情景的风险表现才会开始出现明显分化。这意味着,增强能源系统的适应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加固,已成为全球能源安全面临的共同紧迫任务。四、电气时代已经来临电力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所有情景分析中,电力需求的增长速度都显著快于整体能源需求。到2035年,“持续电力供应”(STEPS)和“可持续能源转型路径”(APS)情景下的电力需求预计将增长约40%;在“净零排放”(NZE)情景中,增长幅度将超过50%。推动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力量来自诸多领域,包括家电和空调、先进制造业与轻工业、电动汽车、数据中心以及电力供暖等。投资者也迅速捕捉到这一趋势,目前电力供应和终端电气化相关投资已占全球能源投资的一半。电力使用的不断攀升,使电价成为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目前电力仅占最终能源消费的21%,却是支撑全球经济中超过40%产出的行业的主要能源,也是多数家庭主要依赖的能源形式。因此,可靠而负担得起的电力供应,对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具有决定性意义。2025年智利和伊比利亚半岛的停电事件,正反映了电力中断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成本。在“电力时代”,保障电力供应的关键在于电网建设、储能部署以及系统灵活性手段能否迅速扩展。然而,这些领域的进展总体滞后。2015年以来,全球电力发电投资增长近70%,达到每年1万亿美元,而电网投资仅增至约4000亿美元,不足发电投资增速的一半。电网滞后带来供应拥堵、新发电项目接入延迟,并推高电力价格。风电与光伏的弃用现象日益增多,批发市场负电价频繁出现;同时,审批程序缓慢以及变压器等关键设备供应紧张,进一步制约了电网升级步伐。电池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压力,2024年新增装机已超过75吉瓦,但储能难以满足季节性调节等更复杂的灵活性需求。收入提升与气温上升推动空调用电快速增长,成为未来电力需求的重要驱动力,尤其体现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并对峰值负荷产生深远影响。在STEPS情景下,到2035年,收入增长将带来全球峰值用电增加约330吉瓦,气温升高将进一步增加约170吉瓦。新空调产品的能效水平,因而成为缓解电力系统压力的关键因素。目前市场已有高效型号,其价格与普通产品相近。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也成为电力需求新增的重要领域,主要集中在发达经济体和中国。预计到2025年,数据中心投资将达到5800亿美元,甚至超过全球石油供应投资规模(5400亿美元)。到2035年,数据中心用电预计将增长三倍,虽然仅占全球电力需求增长的不到10%,但其区域分布极度集中。未来十年内,超过85%的新增数据中心容量将位于美国、中国和欧盟,而且许多集中在既有数据中心集群周边,进一步加剧已经紧张的电网负荷。五、随着对能源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新入行的企业引领了这一趋势全球能源市场的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批新兴经济体正成为影响能源需求走势的重要力量。其中,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居于前列,中东、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中心。这些国家共同承担起过去由中国主导的能源需求增长角色——自2010年以来,中国贡献了全球石油和天然气需求增长的一半以上,以及电力需求增长的60%。虽然没有任何单一国家能够完全复制中国的能源发展轨迹,但整体上它们正推动着全球能源需求结构的转变。能源系统重心的变化在多个指标上已有明显体现。2000—2010年间,发达经济体贡献了全球汽车保有量增长的一半;而在随后的十年里,中国单独就完成了相当规模的增长。展望未来至2035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增长的一半预计将来自中国以外的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这意味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量将更加分散和多极化。从需求地理分布与能源资源禀赋的对比可以看到另一个趋势:到2035年,全球80%的能源消费增量预计将来自太阳能资源条件优越的地区。这与过去十年的格局截然不同,当时中低太阳能资源地区贡献了全球能源需求增量的一半。新的分布格局解释了为何太阳能技术的采用加速,以及为何制冷需求持续攀升。与此同时,亚洲的许多新需求中心虽然拥有部分国内煤炭资源,但在石油和天然气方面仍需依赖进口,这将进一步影响区域能源安全格局,并推动其在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和能源效率方面加速布局。六、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增长无论增长速度存在何种差异,在所有情景中,可再生能源始终是增长最快的能源类型,其中太阳能光伏(PV)尤为突出。在“持续电力系统”(CPS)情景中,可再生能源的推广面临较大阻力,但依然占据能源需求增量中的最大份额,其次为天然气和石油。尽管如此,该情景下电力行业的光伏新增装机容量预计将维持在当前的约540吉瓦左右,并一直停滞至2035年。在“可持续能源与电力系统”(STEPS)情景中,政策调整影响了可再生能源的扩张速度。例如,美国到2035年的可再生能源新增容量比上一版展望减少约30%。但从全球层面来看,可再生能源仍保持快速扩张态势。太阳能的持续繁荣伴随着风电、水电、生物能、地热能等多种技术的同步增长,以及能源效率的不断提升。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未来十年,其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在全球占比将达到45%至60%。与此同时,中国仍是大多数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主要制造国,在全球供应链中保持主导地位。太阳能组件和电池的大规模产能(大部分来自中国)使其价格保持极强的竞争力,但也引发部分市场的担忧。2024年,中国的制造能力已足以生产全球年度装机需求两倍以上的光伏组件,以及近三倍的电池单元。新能源相关产品(包括电动汽车)出口占中国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已接近5%,中国企业也在印度尼西亚、摩洛哥、匈牙利、巴西等国投资建设制造基地。对许多国家而言,尤其是发展中经济体,这意味着可以以低成本获得先进技术,是重要机遇;但同时,中国在新能源价值链的高度主导也引发了外界对供应集中度、市场稳定性及本土产业发展的担忧。关键问题在于:在贸易壁垒上升、需求前景存在不确定性、技术价格持续承压以及部分企业利润下降的背景下,当前的过剩产能将如何演变。七、核能正在重新兴起在多种情景分析中,核能复兴已成为共同趋势之一。无论是传统大型核电站,还是包含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在内的新型核能技术,全球投资均呈现明显增长。目前,已有超过40个国家将核能纳入本国能源发展战略,并积极推进相关新建项目。除部分反应堆重启运行(尤其是在日本)外,全球在建核电装机规模已超过70吉瓦,达到近30年来的高位。未来,技术创新、成本管控能力提升及更清晰的长期收益预期,将成为推动核能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对当前在建设、铀生产与浓缩服务等环节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行业而言尤为重要。同时,科技企业正促成新的商业模式兴起,全球已达成的SMR协议与意向规模累计约30吉瓦,主要面向数据中心等新型用能场景。随着上述趋势的持续推进,在经历逾20年的停滞之后,全球核电装机规模预计将在2035年前增加至少三分之一。八、能源结构的不同发展路径除了一些共性判断外,各情景在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方式上呈现明显差异,特别体现在对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需求的不同预期。在“清洁电力系统”情景下,全球石油和天然气需求将持续增长至2050年,而煤炭需求则会在本世纪末之前开始下降。在“可持续技术进步”情景中,煤炭需求在短期内见顶,石油消费量则在2030年左右趋于平稳。今年的展望中,与去年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天然气——受美国政策调整和价格下降影响,天然气需求在2030年代仍保持增长。在“净零排放”情景中,随着各类低排放技术快速部署,三类化石能源需求均呈现下降趋势。尽管三种情景下的能源服务需求规模大体相当,但为满足这些需求所需的最终能源量差距较大。“清洁电力系统”情景下,全球能源需求将在2035年前增加约90亿焦耳(比当前水平上升约15%);“可持续技术进步”情景中需求增幅约为50亿焦耳(约8%);在“净零排放”情景中,能源需求则出现下降。这些差异主要源于能源结构变化和技术效率提升的程度不同。更高比例的电气化、更依赖可再生能源的能源系统不仅能减少化石燃料使用,还能因避免燃料燃烧产生的废热而降低整体能源消耗。。参考文献:[1]IEA(2025),WorldEnergyOutlook2025,IEA,Paris.[EB/OL].(2025-11-12).https://iea.blob.core.windows.net/assets/9228d782-4207-4648-9c75-e6bb908cdb90/WorldEnergyOutlook2025.pdf.

美国能源部创新公私合作伙伴模式,部署两台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2025-11-14

在算力需求爆发、科研问题日益“数据化”的当下,美国能源部(DOE)把国家实验室作为“科研级AI”的主阵地,宣布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部署两台新一代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Lux与Discovery。其中,Lux采用全新的公私合营合作机制加速落地,用于快速补齐“近端AI算力”;Discovery通过常规政府采购作为下一代旗舰系统接续Frontier。两台系统总投入超过10亿美元,由DOE与产业伙伴共同出资与共建,合作方包括AMD、HPE与Oracle。一、两台系统的角色与技术路径Lux:计划2026年初上线,用于大规模AI训练与分布式推理,定位为面向科研一线的“AI工厂”。Lux由AMD、HPE与ORNL协作建设,采用AMDInstinctMI355XGPU、AMDEPYCCPU与AMDPensando网络,由HPEProLiantComputeXD685直液冷节点承载,强调“安全、开放、高效”的AI软件栈与云样式访问,服务面向材料发现、能源系统仿真与工业流程优化等高频任务。根据ORNL与厂商信息,Lux还将借助OracleCloudInfrastructure(OCI)参与协同,强化平台化运维与资源调度能力。Discovery:计划2028年交付并于2029年对用户开放,接替Frontier的“融合计算”主力。Discovery由HPECraySupercomputingGX5000平台构建,规划采用下一代AMDEPYC“Venice”处理器与AMDInstinctMI430XGPU的组合,目标是在整体性能上显著超越ORNL现役的Frontier,并在体系结构层面实现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与量子系统的深度耦合。ORNL与厂商公开材料同时披露了面向新一代存储与互连的配套方案,强调在更小机房占地、更高每槽位功率密度与温水液冷条件下提升单位能效。二、新型PPP合作机制:从“政府单向采购”到“共建共营”的跃迁美国能源部的此次部署以全新的公私合作模式推进,主要表现在:资金与建设:不是传统意义上政府一次性采购、厂商交付了事,而是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共同建设、共同运营的框架。能源部明确提出允许公私双方共同投资、共同使用算力与基础设施,以此把“上架时间”从往常的“几年”压缩到“数月”,并以超过10亿美元的公私合计投入,快速形成国家级科研与主权AI所需的算力底座。治理与分工:两台系统都托管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由其作为用户设施统一运营;在主承包与技术牵头上采取“双轨”,Discovery由HPE牵头,Lux由AMD牵头,同时引入甲骨文的云基础设施能力,作为LuxAI集群的一部分,为后续的“云化协同”与跨站点资源编排预留接口。这样的角色划分,让“谁主导建设、谁提供关键能力、谁保障运行环境”一目了然。资源共享与开放使用:DOE把“共享算力/基础设施”写入合作框架,一方面通过Lux先行提供“多租户、类云化”的访问方式,满足全国科研团队的快速训练与推理需求;另一方面,以“主权级、开放标准、联邦式”的架构,打通国家实验室之间的数据安全流动、模型迁移与实验对接,降低机构间协作的摩擦成本。这种“科研版AI工厂”思路,把以往“批次式、项目式”的排队使用,升级为更接近企业生产的“池化+切片”供给方式。三、影响与展望1.供给模式的结构性转变此次公私合营并非“临时拼团”,而是把资本、产品路线与科研任务嵌入到一个可复制的建设与运维框架中:共同出资→共享设施→共同受益。对产业侧而言,这意味着研发迭代与规模化部署不再完全依赖“周期性批量招标”;对科研侧而言,算力供给将由“大起大落”转向“持续补给”,减少“等机”的机会成本。2.从“项目契约”走向“生态契约”Lux把云样式、多租户与主权治理统一在同一栈里,Discovery则在系统架构上突出带宽、能效与可迁移性,两者共同指向一个事实:科研AI的主战场是“堆栈协同”。当OCI的网络与运维模型、HPE的液冷与存储、AMD的CPU/GPU/网络在国家实验室的主权域内形成稳定组合,就能把“算力的可靠交付”本身变成一种可交易的公共服务能力。3.国际竞争与“主权AI”话语能源部、ORNL与厂商在多份报道中反复强调“主权AI工厂”与“美国AI堆栈”。这不仅是技术选型,更是制度供给与供应链安全的外化:数据主权、合规边界、能源与水冷资源的长期保障,都需要在“国家—实验室—企业”的三层结构里提前固化。公私合营的试点若运行顺畅,未来很可能成为美国在AIforScience领域的标准做法,并对欧洲与亚洲的国家级超算与科研云建设形成示范压力。参考文献:[1]EnergyDepartmentAnnouncesNewPublic-PrivatePartnershipModel,TwoSupercomputers,toAccelerateAmericanDominanceinScienceandTechnology[EB/OL].(2025-10-27).https://www.energy.gov/articles/energy-department-announces-new-public-private-partnership-model-two-supercomputers.[2]MattBracken.EnergyrevealsplansfortwonewAIsupercomputersatOakRidge[EB/OL].(2025-10-27).https://fedscoop.com/energy-partnership-amd-hpe-supercomputers-oak-ridge/.[3]ORNL,AMDandHPEtodeliverDOE’snewestAIsupercomputers:DiscoveryandLux[EB/OL].(2025-10-27).https://www.ornl.gov/news/ornl-amd-and-hpe-deliver-does-newest-ai-supercomputers-discovery-and-lux.[4]AMDPowersU.S.SovereignAIFactorySupercomputers,AcceleratinganOpenAmericanAIStack[EB/OL].[2025-11-10].https://www.amd.com/en/newsroom/press-releases/2025-10-27-amd-powers-u-s-sovereign-ai-factory-supercomputer.html.

全球文化空间治理创新2025-11-7

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正对文化生态构成严峻挑战。《世界城市文化报告》对50座城市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尽管94%的城市正在积极支持创意空间保护,但仍有66%的城市报告创意工作空间流失已成为现实危机或潜在威胁。这一矛盾现象揭示了传统文化空间保护模式的局限性,也催生了以创意土地信托为代表的新型治理模式的兴起。一、文化空间危机的深度剖析1.危机表现与影响机制当前文化空间危机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首先,空间挤压效应加剧。艺术家、创意制作者和文化组织面临租金上涨、租期缩短的双重压力。在伦敦、悉尼等全球城市,创意工作空间在过去五年内平均租金涨幅超过40%,导致中小型文化机构生存困难。其次,空间碎片化趋势明显。快速城市化导致文化空间被商业开发分割,破坏了文化生态的完整性。调查显示,全球主要城市中,文化空间的平均规模在过去十年间缩小了35%,严重影响了文化生产的规模效应。第三,空间可达性持续下降。文化空间向城市边缘地带迁移,削弱了其公共属性。数据显示,在受访的40个世界城市中,中心城区的文化空间数量减少了28%,而郊区的增长未能有效弥补这一缺口。2.传统治理模式的局限性现有文化空间保护政策主要存在三个问题:政策工具单一,过度依赖补贴和临时性措施;部门协调不足,文化政策与城市规划脱节;长期机制缺失,难以应对市场波动。这些问题导致文化空间保护往往停留在表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空间流失的问题。二、创意土地信托模式的创新实践1.全球实践的比较分析创意土地信托作为一种新型治理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北美模式以社区所有权为核心特征。旧金山CAST项目通过建立社区文化资产信托,确保文化空间的永久可负担性。该项目创新性地采用了"三层所有权结构",将使用权、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既保障了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又确保了资产的长期保值。英国模式强调公私合作。伦敦创意土地信托通过建立专项基金,与开发商达成包容性规划协议,成功保障了超过5万平方米的创意工作空间。其创新之处在于建立了"空间银行"机制,将分散的文化空间整合为统一的管理体系。澳大利亚模式注重政策协同。悉尼市政府将创意土地信托纳入十年文化发展战略,通过立法保障、财政支持和规划调整的"三驾马车",构建了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2.治理结构的创新突破创意土地信托在治理结构上实现了重要创新:首先,建立了独立的所有权结构。通过将文化空间所有权委托给独立机构,有效避免了政治周期的影响。数据显示,采用独立治理结构的项目,其运营稳定性比政府直接管理高出42%。其次,创新了融资机制。伦敦创意土地信托通过发行文化债券,吸引了机构投资者的参与;旧金山项目则通过设立文化空间捐赠基金,实现了资金的可持续循环。第三,完善了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多数成功项目都建立了包含艺术家、社区代表、政府官员和专业管理人员的多元治理委员会,确保决策的民主性和专业性。三、政策创新的关键维度1.土地与规划政策的创新都柏林的实践具有示范意义。该市要求大型开发项目必须预留5%的空间用于文化用途,这一政策在过去三年中为城市新增了1.2万平方米的文化空间。其成功经验包括:建立明确的标准体系,将文化空间要求具体化、可量化;创设激励机制,对达标项目给予容积率奖励;加强后续监管,确保文化空间的真实使用。2.数据治理的强化建立完善的文化空间数据库是有效治理的基础。建议城市从三个层面着手:开展全面普查,建立文化空间清单;实施动态监测,跟踪空间使用状况;构建预警机制,识别濒危文化空间。墨尔本的经验表明,完善的数据支持可以使政策干预的精准度提高60%。3.资金机制的创新传统的项目制资助已无法满足需求,需要建立更加系统的资金支持体系:设立文化空间保护专项基金;开发文化地产投资信托等新型金融工具;建立文化空间价值评估体系,为融资提供依据。四、新兴趋势与深层变革1.慈善模式的转型慈善资金正从短期项目资助转向长期系统性支持。具体表现在:资助期限延长,从平均2年延长至5年以上;资助范围扩大,从单纯的空间建设扩展到运营支持、能力建设等领域;资助方式创新,出现联合资助、项目相关投资等新形式。旧金山峰会上提出的"资助者基金"模式,通过风险共担和专业共享,显著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2.治理模式的多元化新型治理模式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社区主导型治理,强调在地参与和民主决策;专业机构托管,提升管理效率和专业性;混合治理模式,结合政府支持和市场机制。这些创新治理模式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生命力。数据显示,采用新型治理模式的项目,其空间利用率比传统模式高出35%,用户满意度提升28%。3.文化基础设施理念的重塑文化空间正从"配套性设施"向"基础性设施"转变。这种认知转变带来三个重要影响:规划优先级的提升,文化空间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要素;投资模式的改变,文化基础设施获得更稳定的资金支持;评价标准的革新,文化价值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五、政策建议与实施路径1.建立系统性解决方案建议城市采取"四位一体"的综合策略:空间策略,通过规划保障文化空间总量和布局;资金策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治理策略,创新管理模式;人才策略,加强专业队伍建设。2.强化政策协同打破部门壁垒是成功的关键。建议: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将文化空间保护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推动政策工具创新,开发适合本地特点的实施手段;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各级政府部门的文化空间治理能力。3.推动创新实践鼓励城市在以下领域进行探索:创新金融工具,如文化空间开发债券、文化地产投资信托等;试点新型治理模式,如社区土地信托、文化区管理模式等;开发数字治理工具,运用大数据提升管理效能。六、挑战与展望1.面临的主要挑战实施过程中需要克服三个关键挑战:资金可持续性挑战,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治理能力挑战,需要提升管理机构专业水平;政策协调挑战,需要打破部门利益壁垒。2.未来发展方向基于全球实践,可以预见以下发展趋势:文化空间治理将更加注重系统性解决方案;数字技术将在文化空间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全球经验交流与合作将更加密切。创意土地信托为代表的创新模式,为破解文化空间危机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实践表明,成功的文化空间治理需要实现四个转变:从临时性保护转向制度化保障;从单一部门负责转向多部门协同;从项目式资助转向系统性支持;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规划。全球城市正站在文化空间治理变革的关键节点。那些能够率先建立系统性解决方案、创新治理模式、强化政策协同的城市,将在未来的文化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努力,更需要艺术家、社区组织、专业机构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参与。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构建真正可持续的文化空间生态系统,让文化继续在城市中焕发活力。参考文献【1】WorldCitiesCultureForum.RECLAIMINGSPACEFORCULTURE:AGLOBALMOVEMENTGAINSGROUND[EB/OL].(2025-10-15)[2025-11-07].https://worldcitiescultureforum.com/report/5th-edition/creative-workspace/【2】MariaAdebowale-Schwarte.Reclaimingpublicspaces(2023-03-01)[2025-11-07].https://www.artsprofessional.co.uk/magazine/article/reclaiming-public-spaces

“大博弈”与信息较量:情报在国家战略中的角色2024-11-8

情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涉及多个环节,包括情报收集、情报分析、情报传递和反馈等。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人的因素,也有技术的因素。情报工作需要人员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强大的应变能力,这些素质共同作用,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最终将复杂、零散的信息转化为有价值的判断和建议。无论是在市场竞争中对竞争对手的策略进行监测,还是在国家竞争中对潜在威胁的预判,情报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地缘政治问题日益凸显,情报在国家安全和战略决策中的合法、合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情报的核心任务在于保障国家的安全和战略利益,确保对潜在风险和威胁做出预判和防范。合规和透明的信息收集为国家的防御策略提供支持,使其能够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基础上参与国际合作。因此,情报不仅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也是影响国家外交、军事部署和经济策略的重要因素。一、情报:“大博弈”中的核心力量开启国家之间以情报手段为主进行博弈的新模式,肇始于19世纪英俄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竞争。当时,英国和俄国在中亚地区展开长达数十年的竞争,尽管涉及外交和情报活动,但其目标主要是增强区域稳定的掌控力,并确保国家利益。通过合法的情报收集和对区域文化、经济情况的深入了解,双方致力于掌握关键信息,以减少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1839年,阿瑟•康诺利(ArthurConolly)中尉最先创造性地使用了“大博弈(TheGreatGame)”这个词来描述英俄两国为了争夺在中亚的统治权与影响力而进行的竞争。这个词随后借鲁德亚德•吉卜林1901年出版的小说《基姆》(Kim)而流传下来。图1阿瑟•康诺利(ArthurConolly)中尉在“大博弈”期间,情报活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和俄国都投入了大量资源以收集对方的军事、经济和政治信息,并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影响当地的局势。例如,英国派遣了大量年轻的探险家、地理学家进入中亚收集情报。俄国则展开了一系列行动,如向中亚派遣特工和使节,以建立地方情报网络。情报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工具,更成为支撑战略决策的重要支柱。例如,英国情报部门多次通过收集和分析情报来预测俄国的行动意图,从而调整对阿富汗和波斯的政策。俄国则通过情报网,逐步掌握了中亚地区的政治动态,并根据这些情报确定向南推进的步伐。二、情报搜集中的“硬实力”阿瑟•康诺利(ArthurConolly)中尉不仅是“大博弈”一词的提出者,还是作为士兵、冒险家或者官员走遍中亚收集信息并提供情报的众多年轻人中的一员。“康诺利们”的情报“硬实力”包括信息的记录与收集,对经济情报进行分析,以及区域政治格局的可视化。1.信息的记录与收集“大博弈”中的情报收集人员常常通过做笔记、画地图等方式来记录收集到的信息。他们在旅途中绘制地图,记录地形、道路和战略要地的位置。这些地图对于本国政府了解中亚地区的地理状况至关重要。他们详细记录所见所闻,包括军事部署、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动态,并定期向上级汇报。这些报告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图219世纪手绘地图2.经济情报的分析在“大博弈”时期,经济资源的分布和贸易路线的信息同样是重要的情报内容。例如,哪些地区产出丰富的矿产、粮食和畜牧产品,哪些贸易路线更为活跃,这些信息对了解中亚的经济状况非常重要。掌握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对方经济的自给自足能力及其对外贸易依赖度,从而为本国的经济封锁策略或贸易谈判提供依据。情报人员通过观察、记录市场物资流通情况、贸易往来和关税制度,不仅帮助本国了解当地的商业活动,也为潜在的贸易路线或禁运区域提供了参考,直接影响了对中亚经济政策的制定。3.区域政治格局的可视化情报人员通过绘制地图和记录区域内不同部族或政权的分布,帮助本国了解区域政治格局的动态。这种信息的收集为国家提供了更加客观的判断依据,使其能够采取更加平衡的外交措施,并在合法的前提下预防可能的冲突,以保障国家的战略利益和区域的和平与稳定。通过这些步骤,“康诺利们”得以收集到更多的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情报,成为国家战略决策的关键依据。三、情报搜集中的“软实力”从相关传记资料来看,康诺利的动机不仅仅是为国家服务,某种程度上也包含了个人的冒险精神和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在这种探索欲的驱使之下,康诺利在艰辛的环境中发展出重要的应变能力。除了专业的情报“硬实力”值得今天的情报从业人员借鉴,其在异域文化中的适应能力、语言技巧等“软实力”也同样值得关注。•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康诺利及其同事必须熟练掌握波斯语、阿拉伯语或土耳其语,并迅速适应当地文化,才能融入当地环境。•适应严峻的自然环境:从沙漠到高原,中亚的环境极为恶劣,不仅气候多变,还经常缺乏水源和补给,这要求他们具备强大的体力和适应能力。•建立坚实的人际网络:通过与当地领导人、商人和其他关键人物建立关系,探险者们建立了坚实的人际网络,能够获取有效信息,并获得在该地区行动的支持。图3“康诺利们”的情报软实力除此以外,情报搜集中的“软实力”还非常考验情报人员对当地环境的理解。情报搜集不仅仅依赖硬性的军事或政治数据,还涉及对文化、社会心理、历史背景等因素的敏锐洞察。具体来说,情报人员需要通过细致的文化理解和社会观察来捕捉到隐性的、潜在的,甚至是无法直接量化的信息,这对于制定有效的战略决策至关重要。康诺利在“大博弈”期间,除了关注俄国军事行动外,还非常注重中亚各国和各部族的文化、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种深刻的文化理解让他能够更精准地分析不同族群的态度和行为,如通过研究中亚的部族和社会网络,理解了不同民族的政治需求与社会心理,从而能够通过文化纽带和历史背景去影响他们的政治态度。四、现代情报工作:“硬科技”与“软实力”相结合与康诺利的时代相比,现代情报工作在方法和技术上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大博弈”时期,情报人员必须亲自深入一线,与当地民众接触,凭借观察、文化理解和人际网络搜集情报;而现代情报工作更多地依赖于科技手段的支持,如卫星监控、互联网、社交媒体和大数据分析等。卫星和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可以为情报部门提供合法的地理信息和自然环境数据,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也成为开放的舆情观察来源。大数据分析技术在信息收集上具有优势,为识别潜在的风险和趋势提供了合规支持。现代情报工作借助科技手段,提升了情报分析的客观性和效率,进而加强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安全与合作能力。在这方面,现代情报人员不必再亲身前往某地即可获取大量信息,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大大提高了情报收集的速度和广度。然而,现代情报工作也面临着信息过载的问题。如今的情报人员每天需要处理海量的数据信息,这远远超过了个人处理能力。因此,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分析工具在情报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情报人员可以自动过滤、分类、提取关键信息,从而更有效地应对信息过载的问题。不过,现代情报工作在信息甄别上也尤为依赖有如“康诺利们”所具有的“软实力”。尽管科技手段强大,但理解不同文化、语言背景下的信息含义依旧需要“软实力”支持。许多情报机构会配备语言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文化专家,以便在大数据和自动化分析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解读。现代情报工作应当始终遵循道德和法律规范,将“硬科技”与“软实力”结合,在合规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框架内。通过合法渠道获取信息,并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国家实现更全面的预判与决策,保障国家利益的同时,积极促进全球和平与合作。参考文献:[1]大博弈[EB/OL].[2024-11-08].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7%E5%8D%9A%E5%BC%88/5899626.[2]努尔米宁.18-19世纪地图领域的科学、技术和探索[EB/OL].[2024-11-08].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761417.[3]ArthurConolly[EB/OL].[2024-11-08].https://britishempire-me-uk.translate.goog/conolly.html?_x_tr_sl=auto_x_tr_tl=zh-CN_x_tr_hl=zh-CN.[4]YAPPM.ThelegendoftheGreatGame[EB/OL].[2024-11-08].https://www.thebritishacademy.ac.uk/documents/2491/111p17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