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委托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是首批国家一级查新咨询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WIPO-TISC)、全国知识产权评议服务示范机构、全国专利文献服务网点。在科技查新、知识产权服务、科...
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 X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是首批国家一级查新咨询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WIPO-TISC)、全国知识产权评议服务示范机构、全国专利文献服务网点。在科技查新、知识产权服务、科...
2023竞争情报上海论坛报名开启
新闻公告
过去两周,人工智能(AI)热潮的最大受益者——英伟达在量子计算领域动作频频,其风险投资部门NVentures联合多方资本,先后投资了三家量子计算明星初创公司Quantinuum、QuEra和PsiQuantum,累计金额超过170亿美元。这一系列投资不仅展现了英伟达对量子计算未来的押注,也揭示了其围绕计算、AI和量子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一、三大投资案例:从离子阱、中性原子到光子路线1)QuantinuumQuantinuum成立于2021年,由HoneywellQuantumSolutions与CambridgeQuantum合并而成,是全球离子阱量子计算技术的领导企业。9月4日,该公司完成约6亿美元股权融资,投资前估值达100亿美元。本轮融资由广达电脑、NVentures和QEDInvestors参与,摩根大通、三井物产、安进、霍尼韦尔等老股东继续追加投资,新股东MESH和KoreaInvestmentPartners也加入其中。资金将用于推动其下一代量子计算系统Helios的推出,并加快实现通用容错计算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Quantinuum将成为英伟达加速量子研究中心(NVIDIAAcceleratedQuantumResearchCenter,NVAQC)的创始合作者,双方将开发创新的量子计算解决方案,从而扩展经典人工智能的能力,实现下一代技术。2)QuEraQuEra成立于2018年,源自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成果,主攻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机。其技术擅长模拟雷德贝格原子系统,并在凝聚态物理和组合优化方面具有应用潜力。9月9日,QuEra宣布获得NVentures的追加投资,进一步扩大了其2月完成的2.3亿美元B轮融资。此次融资强化了QuEra与英伟达的合作,双方将把可扩展的中性原子架构与英伟达加速计算堆栈相结合,加速实用型容错量子计算机的落地。未来,QuEra将携手英伟达在全球高性能计算中心推广混合量子-经典解决方案,推动量子计算价值更快释放。3)PsiQuantumPsiQuantum由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物理学家团队于2016年创立,目标是建造百万量级物理比特的光子量子计算机。9月10日,公司宣布完成10亿美元E轮融资,总估值达70亿美元。本轮融资由贝莱德、淡马锡和BaillieGifford领投,NVentures与卡塔尔投资局等资本方参投。资金将主要用于布里斯班和芝加哥的公用事业级量子计算站点建设,并支持量子光子芯片和容错架构的性能提升。PsiQuantum与英伟达的合作聚焦在量子算法和软件、GPU-QPU集成以及PsiQuantum硅光子平台的应用拓展,预计在广泛的开发领域深入合作。通过对三家企业的投资,英伟达覆盖了离子阱、中性原子和光子三条主流技术路线,形成全面布局,既分散风险,又掌握未来潜在主导技术的主动权。二、英伟达的战略转向:从谨慎到积极英伟达CEO黄仁勋在今年1月曾表示,实用量子计算机可能还需15-20年,这一言论导致相关上市公司股价重挫。但短短几个月后,他的态度明显转变:3月收回此前言论,6月则直言量子计算已到“拐点”,未来几年内有望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转变反映了英伟达的战略再定位。量子计算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人工智能和加速计算高度耦合的“系统级挑战”。英伟达认为,其优势不在于直接制造量子硬件,而在于通过AI和GPU超算为量子计算“加速”,帮助合作伙伴减少瓶颈、加快纠错和实现真正可扩展的量子-经典混合工作流来加速竞赛。正如英伟达量子计算产品经理SamStanwyck所言:“我们不制造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但我们帮助其他所有制造自动驾驶汽车的人。我们不制造自己的机器人,但我们帮助其他所有制造机器人的人。我们不制造自己的量子计算机,但我们的使命是将人工智能和加速计算带给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三、加速量子研究中心(NVAQC):计算、AI和量子的协同平台英伟达的战略体现在其正在波士顿建设的加速量子研究中心(NVAQC),英伟达的超级计算硬件将与来自行业合作伙伴和研究机构的量子处理器(QPU)并驾齐驱,该中心旨在将量子硬件与AI超级计算机整合在一起,努力推动实用量子计算的发展。该中心将与Quantinuum、QuEra、QuantumMachines等合作伙伴以及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顶尖大学合作,共同应对量子位噪声和纠错等挑战。NVAQC将利用英伟达的GB200NVL72系统和CUDA-Q平台开发混合量子算法和人工智能驱动的量子应用。目前QCDesign、Pasqal、SEEQC等公司均已集成CUDA-Q平台,用于量子纠错、容错和模拟可扩展性问题研究,同时正在利用英伟达的AI超级计算来推动成像、布局优化、错误解码和混合算法开发方面的量子发展。通过这一平台,英伟达希望实现计算、AI和量子的“三位一体”融合,形成协同发展的体系性创新。由此可见,英伟达的量子战略并非追逐短期市场热点,而是基于以下考量:1)风险分散:同时投资多条技术路线,确保未来无论哪一条胜出,英伟达都能深度嵌入其生态。2)优势延伸:利用GPU和AI优势赋能量子,形成难以替代的“加速层”,而非直接与硬件公司竞争。3)生态构建:通过NVIDIACUDA-Q等平台,打造全球量子-经典混合计算的基础设施,增强开发者粘性。4)长期定位:从自动驾驶到机器人再到量子,英伟达始终秉持“不做终端制造,而做产业赋能”的思路。通过大手笔投资、跨路线布局和生态平台建设,英伟达正试图把握量子计算这一潜在的“下一个拐点”。对全球量子产业而言,这意味着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性协同的转变正在加速,计算、AI、量子的深度融合,或将提前把“未来”拉近至现实。资料来源:[1]TIME.WhytheWorld’sMostValuableCompanyIsBuyingIntoQuantumComputing[EB/OL].(2025-09-23)[2025-09-26].https://time.com/7319603/nvidia-ai-quantum-computing/.[2]QuantinuumHoneywellAnnounces$600MillionCapitalRaiseForQuantinuumat$10BPre-MoneyEquityValuationtoAdvanceQuantumComputingatScale[EB/OL].(2025-09-04)[2025-09-26].https://www.quantinuum.com/press-releases/honeywell-announces-600-million-capital-raise-for-quantinuum-at-10b-pre-money-equity-valuation-to-advance-quantum-computing-at-scale.[3]QuEra.QuEraExpands$230MillionFinancingRoundAdvancingQuantum-AcceleratedSupercomputing[EB/OL].(2025-09-09)[2025-09-26].https://www.quera.com/press-releases/quera-expands-230-million-financing-round-advancing-quantum-accelerated-supercomputing.[4]PsiQuantum.PsiQuantumRaises$1BilliontoBuildMillion-QubitScale,Fault-TolerantQuantumComputers[EB/OL].(2025-09-09)[2025-09-26].https://www.psiquantum.com/news-import/psiquantum-1b-fundraise.[5]QuantumInsider.NVIDIA’sQuantumStrategy:NotBuildingtheComputer,ButtheWorldThatEnablesIt[EB/OL].(2025-03-22)[2025-09-26].https://thequantuminsider.com/2025/03/21/nvidias-quantum-strategy-not-building-the-computer-but-the-world-that-enables-it/.
7月,美国第二大教师工会——美国教师联合会(AFT)联合微软、OpenAI、Anthropic等三大AI科技公司,共同宣布发起一项总额达2300万美元的“全国AI教学学院”计划。该项目旨在未来五年内,为全美40万名中小学教师提供免费AI素养与实用技能培训,帮助教育工作者主动适应并引领生成式AI时代的教学变革。这一举措是美国教育系统数字化转型的里程碑,也是全球首个由科技巨头和教师工会深度合作、聚焦基层教师AI赋能的全国性行动。培训中心总部将设于纽约,计划通过线下工作坊、在线课程、学分认证、创新实验室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群体AI使用能力和创新素养,逐步形成面向全国、可持续的AI教育新模式。一、背景解析:AI挑战下的教育转型压力与需求生成式AI(如ChatGPT、MicrosoftCopilot、GoogleGemini等)的普及,正在迅速重塑美国中小学教育生态。学生利用AI写论文、做作业、解决数学问题成为常态,极大冲击了原有的学业诚信、能力培养和课堂管理机制。教师、家长乃至社会广泛关注AI“助学”与“作弊”的边界,担忧学生学习能力被“削弱”,教育评价的有效性受到挑战。与此同时,AI工具也为教师提供了备课、教案、课件自动生成、互动课堂、差异化教学等高效解决方案,显著减轻了行政负担,提升了课堂创新与个性化水平。AFT主席兰迪·温加藤(RandiWeingarten)明确表示,AI将成为教师职业变革的重要变量,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必须主动学习、合理驾驭、共同参与AI规则制定,“确保AI成为GPS,而不是让老师沦为无人驾驶的‘乘客’”。过去两年,AFT已与微软、AFL-CIO等联合举办暑期AI专题研讨会,但影响力有限,难以系统性“武装”美国教师。新一轮国家级培训学院的设立,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跟得上AI浪潮、用得好AI工具”的专业成长路径。二、核心举措与项目内容:大规模AI师资培训机制根据合作协议,“全国AI教学学院”将在2025年秋季于纽约曼哈顿实体开课,面向AFT会员及全美中小学教师群体,陆续向高校教师、校医、管理者等教育相关职业扩展。五年内计划覆盖40万教师,占全美教师总量10%左右。主要内容包括:AI基础与伦理规范:帮助教师了解生成式AI、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伦理风险等前沿话题。AI教学实操技能:如何用AI生成教案、个性化教学资源,支持因材施教、互动课堂、智能作业批改等实际场景。AI创新与案例分享:建设线上社区和创新实验室,收集、评估并推广一线教师与学校在AI教学领域的创新经验。学分认证与职业晋升:课程均由AI专家与一线教师共同设计,支持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累计,纳入职业发展体系。持续完善机制:通过反馈机制和区域分中心,逐步形成多地联动、动态更新的培训生态,力争2030年前实现全国推广。资金方面,微软出资1250万美元,OpenAI出资1000万美元(含技术支持和算力资源),Anthropic出资50万美元,三家公司不直接开发新AI产品,而是优先开放现有AI工具和API,协助教师定制课堂应用、融入教学管理系统。三、各方的观点分歧AFT强调“让教师成为AI规则制定的参与者”,而非被动适应技术推销。微软和OpenAI则公开表示,教师的反馈将反向影响AI产品优化,实现“教师与科技共创”,推动AI工具更好服务学生和教育本身。但不少教师及观察人士质疑,科技巨头长期借助免费产品和培训布局校园市场,意在锁定“未来用户”,强化数字生态主导权。谷歌、苹果、微软等巨头在美国校园推广各类学习终端、云服务、教育软件已持续多年,此次AI合作可能加剧对公立教育的商业化渗透。此外,如何兼顾本地学区政策、数据安全、隐私保护、评估体系等“现实规则”,也是项目成败的关键。还有专家指出,生成式AI辅助教学目前尚无科学定论,部分研究显示,过早依赖AI可能弱化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荷兰高校已发起公开信,呼吁限制或规范AI在课堂的深度介入。美国本土亦有家长、教师对AI在基础教育的作用持谨慎态度,强调“AI只能当工具,不应取代人的教育功能”。四、结语:走向“人机共育”新常态AI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既是时代机遇,也是治理挑战。教师工会、科技公司、政策制定者如何合作,保障教师在AI教育变革中的主导权与话语权,将决定未来教育生态的公平性和创新性。美国“全国AI教学学院”模式表明,技术赋能不应只是工具引入,更应是师资成长、规则共建和价值坚守的过程。人机协同、因材施教、多元创新,将成为未来教育不可逆转的新常态。全球教育工作者和治理者需共同努力,在“创新”与“伦理”之间探索一条属于21世纪的AI素养教育之路。参考文献:[1]AndrewZinin.MajorUSteachersunionteamsupwithAIgiants[EB/OL].(2025-07-09).https://phys.org/news/2025-07-major-teachers-union-teams-ai.html.[2]DavidBradley.GenerativeAIindigitaleducation:Transforminglearning,teachingandassessment[EB/OL].(2025-06-30).https://phys.org/news/2025-06-generative-ai-digital.html.[3]Microsoft,OpenAI,andaUSTeachers’UnionAreHatchingaPlanto‘BringAIIntotheClassroom’[EB/OL].(2025-07-08).https://www.wired.com/story/microsoft-openai-and-a-us-teachers-union-are-hatching-a-plan-to-bring-ai-into-the-classroom/.[4]TechGiants,AFTLaunchNationalAITrainingAcademyforEducators[EB/OL].(2025-07-14).https://www.govtech.com/education/k-12/tech-giants-aft-launch-national-ai-training-academy-for-educators.
低空经济方兴未艾,全球各国和地区都在加紧研发和开拓市场。其中,美国、中国和欧洲是发展低空经济最为活跃地区。本文将梳理美、中、欧eVTOL认证进度及主要企业发展现状。一、美、中、欧eVTOL认证机制及进展当前,阻碍eVTOL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是认证机制。各国都在努力加速认证程序,以尽快推动这种新机型的商业化。(一)美国:推出SFAR规则,尚未有公司获得认证美国对于eVTOL等航空设备认证的管理机构是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2024年10月,FAA发布针对“动力升降飞机飞行员和运营认证”(IntegrationofPoweredLift:PilotCertificationandOperations)的《特殊联邦航空法规》(SFAR,specialfederalaviationregulation),以规范这类飞机的飞行员认证和运营标准。SFAR依据14CFR21.17(b)条款将某些新型或非常规航空器(如eVTOL、无人机)归类为“特殊类别”(specialclass);该规则的实施需遵循第23部分的特定要求。该规则有为设备提供了10年的使用期限保障,但并未规定TC认证(即型号认证)要求。美国政府在上述新制定的动力升降飞机管理框架下,还将对设备采购、维护及相关培训的审批流程进行统一规范。目前美国尚没有公司获得任何型式的认证,它们都处于测试阶段,等待技术认证机构和运营商的批准。其中,JobyAviation和ArcherAviation处于领先地位。Joby已经达到了FAA规定的关键里程碑,并获得了运输安全委员会的认可;而Archer虽然获得了从事第135、145和141类航空运营的许可,但在技术合规性方面仍稍落后于Joby。在获得技术认证和运营许可后,这些企业的试点服务可能会正式启动。原始设备制造商(OEM)们计划于2025年至2026年间实现这些服务的全面推广。(二)欧洲:尚处演示试点阶段,认证和商业化进程缓慢欧洲航空监管机构是欧洲联盟航空安全局(EASA)。SC-VTOL(SpecialConditionforVerticalTake-offandLanding)是EASA为eVTOL类航空器(欧盟正式称其为VCA,而非eVTOL)制定的专用适航条件。同时,EASA还制定了明确的合规标准,并正持续更新。此外,EASA还通过U-space(无人机空域管理系统)和UAM(城市空中交通)政策,对垂直起降航空器(VCA)的运营实施分层监管。目前欧洲尚无经过认证的自动驾驶飞行服务。由于各种延误,巴黎2024年奥运会期间的相关自动驾驶项目也已被取消。欧洲公司Volocopter和Lilium仍在继续进行相关认证及演示测试工作,但受认证延迟影响,项目进度被推迟。不过,虽然一些AAM基础设施项目的进展有所放缓,但相关演示和规划工作仍在继续。因此,欧洲短期内仍仅处于演示项目及紧急医疗服务的试点阶段,商业化的正式运营还需等待原始设备制造商的技术认证以及相关国家的批准。(三)中国:重点发展无人机,亿航认证处于领先中国航空管理机构是中国民航局。目前,亿航的EH216-S已成为首批获得自主飞行认证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其于2023年获得技术认证,2025年获得运营商运营许可,从而具备了在指定地点开展商业飞行的条件。中国目前仅有有限的无人驾驶航空服务在运行(主要用于旅游或短途飞行),随着相关审批手续的逐步完成,这些服务的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亿航凭借EH216-S机型保持领先地位,同时也在推进VT35无人机的应用进程。中国具备强有力的“低空经济”政策、市政府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机制,以及合理的场地布局安排,正扩大无人驾驶服务的应用范围及服务站点数量,加速推动这些服务的广泛验证与认可。二、主要企业发展情况各eVTOL企业正在加紧研发和认证程序,不断扩大区域影响力,以占得先机。例如,BetaTechnologies专注于货运和公用事业业务,这可能比客运服务更早产生收入。Lilium正在寻求欧洲认证,而现代汽车的Supernal公司最近因领导层变动而暂停了业务,凸显了该行业的风险。表1、主要eVTOL企业概况:业务重点、发展现状及区域布局公司名称重点领域状态区域影响力JobyAviation城市空中出行服务(空中出租车)该公司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的先驱者,已经通过了美国联邦航空局的严格认证流程,并完成了超过1000次试飞。该公司计划于2025年在美国实现商业化运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业务正在扩展至欧洲和亚洲。Archer城市空中出行服务(空中出租车)正在研发一款可搭载四名乘客的电动垂直起降飞机,主要用于短途出行。计划于2025年与联合航空公司合作开展商业运营,目标市场包括纽约市和洛杉矶等城市地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LiliumGmbH区域空中交通(城际出行)正在研发LiliumJet七座全电动喷气式飞机,专为高速、长距离飞行设计。目标2025年推出商业航班服务,并建立连接多个城市的区域航空网络。德国(慕尼黑)VolocopterGmbH城市内部空中交通服务(包括空中出租车和货物运输)该公司专注于研发全电动空中出租车,例如用于短途城市出行的VoloCity,以及用于物流运输的VoloDrone。计划在2025年在多个城市推出商业服务,目前已在迪拜和新加坡成功完成试飞测试。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在欧洲和亚洲开展业务(迪拜、新加坡)。BetaTechnologies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研发(适用于客运/货运用途)2024年4月,该公司成功完成了使用ALIA250电动垂直起降飞机原型机进行的首次试飞。目前,该公司正与UPS等企业合作开展货物运输业务。美国EveAirMobility经济实惠且可大规模应用的城市空中出行方式该公司重点研发结构简单、重量轻且运行效率高的电动垂直起降飞机。计划将这些飞机纳入城市共享出行网络中,目标实现价格亲民、民众能够负担得起的出行服务。全球业务部门(隶属于巴西航空工业公司)资料来源:CTOLDigitalSolution.2025年9月。【参考文献】[1]CTOLDigitalSolution.ElectricAirTaxisEdgeClosertoRealityasArcherJoinsFederalTrialProgram[EB/OL].(2025-09-12)[2025-09-29].https://www.ctol.digital/news/archer-aviation-federal-trial-program-electric-air-taxi-2026-launch/[2]AIN.FAAGreenlightseVTOLRegsasNBAA-BACEOpens[EB/OL].(2024-10-22)[2025-09-29].https://www.ainonline.com/aviation-news/business-aviation/2024-10-22/faa-green-lights-evtol-regs-nbaa-bace-opens[3]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https://www.faa.gov/[4]欧洲联盟航空安全局(EASA).https://www.easa.europa.eu/[5]航空产业网.https://www.chinaerospace.com/
2025年5月,荷兰知名数据分析机构Dealroom联合欧洲投资银行(EIB)等机构发布《2025全球科技生态系统指数》(GlobalTechEcosystemIndex2025),对全球288座城市(覆盖69个国家)的创新生态进行全面评估。报告通过投资规模、企业估值、人才储备与成长潜力四大核心维度,设立“全球冠军”(SCALELENS)、“密度领军者”(PERCAPITALENS)和“崛起之星”(GROWTHLENS)三类榜单,揭示全球创新格局新趋势。一、2025全球科技生态系统总体态势2025年,尽管全球风险投资整体环境趋紧,但AI和深科技领域表现强劲,2024年AI投资同比增长3.6%,占全球风险投资(VC)总额的33%,较2014年的7%显著提升。深科技领域投资下降仅13%,相比之下,其他科技领域下降高达62%,显示出深科技的抗风险能力。2025全球科技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有:1.AI与深科技占主导地位:AI和深科技吸引了大量资本,成为全球科技生态系统的核心驱动力;2.新兴市场快速崛起:非洲、印度、土耳其和巴西的城市在“崛起之星”榜单中名列前茅,显示全球创新地理版图的多样化;3.传统科技中心地位稳固:湾区、纽约和波士顿继续占据主导地位,但欧洲城市如巴黎正在加速追赶。二、2025年全球科技生态系统排名(各榜单Top20)报告将城市分为三大类别,采用加权评分体系(总分500分),从资本活力、价值创造、创新与人才、经济韧性四大维度评估科技生态:•资本活力:早期/成长期/后期投资规模(权重30%);•价值创造:企业估值、独角兽数量及增长(权重30%);•创新与人才:高校关联度、专利数量、研发投入(权重25%);•经济韧性:GDP人均调整、生活成本指数(权重15%)。报告首次引入“密度领军者”维度,突出人口规模较小但创新效率极高的城市(如剑桥、慕尼黑),并通过“崛起之星”维度捕捉高速增长的新兴市场。基于不同的评估维度排名。以下是各维度的前20名城市:全球冠军(SCALELENS)以绝对指标(如VC投资、估值、独角兽数量、大学联系)排名,反映城市科技生态的总体规模和影响力。排名依次为:(1)湾区;(2)纽约;(3)波士顿;(4)巴黎;(5)奥斯汀;(6)伦敦;(7)首尔;(8)圣地亚哥;(9)洛杉矶;(10)特拉维夫;(11)多伦多-滑铁卢;(12)华盛顿特区;(13)上海;(14)新加坡;(15)斯德哥尔摩;(16)芝加哥;(17)慕尼黑;(18)北京;(19)西雅图;(20)孟买。值得注意的排名情况包括:1.湾区凭借其在VC投资和独角兽数量上的绝对优势继续稳居榜首;2.巴黎排名第四,成为欧洲唯一进入前五的城市,得益于AI人才和重复创业者的推动;3.中国城市上海(13)和北京(18)位列前20,但排名低于预期,深圳未进入前20。密度领军者(PERCAPITALENS)以人均产出排名,突出中小型生态系统的高效率。排名依次为:(1)湾区;(2)波士顿;(3)纽约;(4)剑桥(英国);(5)慕尼黑;(6)奥斯汀;(7)牛津;(8)博尔德;(9)特拉维夫;(10)斯德哥尔摩;(11)伦敦;(12)圣地亚哥;(13)盐湖城;(14)圣巴巴拉;(15)哥本哈根;(16)阿姆斯特丹;(17)北卡罗来纳州研究三角区;(18)苏黎世;(19)根特;(20)日内瓦。值得注意的排名情况包括:1.剑桥(英国)排名第四,2024年投资翻倍,深科技领域表现突出。2.慕尼黑(5)和牛津(7)凭借高技术密度进入前十,显示欧洲中小型生态系统的潜力。3.奥斯汀(6)通过研发投资(90亿美元)保持高人均产出,但面临可负担性挑战。崛起之星(GROWTHLENS)以成长速度排名,调整GDP人均和生活成本,突出新兴市场的潜力。排名依次为:(1)拉各斯;(2)伊斯坦布尔;(3)浦那;(4)贝洛奥里藏特;(5)孟买;(6)库里蒂巴;(7)利雅得;(8)约翰内斯堡;(9)切纳伊;(10)胡志明市;(11)基辅;(12)墨西哥城;(13)维尔纽斯;(14)雅加达;(15)班加罗尔;(16)萨格勒布;(17)达卡;(18)曼谷;(19)圣地亚哥(智利);(20)坎帕拉。值得注意的排名情况包括:1.拉各斯位居榜首,企业价值自2017年以来增长11.6倍,拥有5家独角兽,金融科技领域表现突出。2.孟买(5)VC投资增长65%,拥有21家独角兽,浦那在游戏和深科技领域崭露头角。3.拉丁美洲城市如库里蒂巴(6)和墨西哥城(12)显示出强劲的创新潜力。三、AI与深科技主导投资浪潮报告强调AI和深科技在全球科技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地位。1.AI投资:从实验室到产业落地2024年全球AI投资达1520亿美元,占VC总量33%(2014年仅7%)。北美以850亿美元领跑,欧洲(130亿美元)和亚太(120亿美元)紧随其后。生成式AI与AI芯片成为热点:•法国MistralAI(估值25亿美元)推出开源大模型,挑战OpenAI垄断;•美国Cerebras的AI芯片销量同比增长300%,支撑算力需求爆炸式增长。政策层面,法国通过“AI学院”在线平台年培训10万人;德国则聚焦工业AI应用,巴斯夫集团利用AI优化化工生产流程,能耗降低18%。2.深科技:抗周期属性凸显深科技正在重塑生命科学、先进制造等领域,推动跨界融合创新。深科技投资在2024年达980亿美元,较2021年峰值仅下降13%,显著优于其他科技领域(-62%)。量子计算、生物科技、新能源成为三大支柱:•剑桥Quantinuum实现量子比特稳定时间突破100毫秒;•波士顿生物科技集群融资47亿美元,基因编辑公司EditasTherapeutics获批首个CRISPR疗法;•慕尼黑氢能企业Nel获得欧盟“绿色新政”12亿欧元补贴,电解槽效率提升至92%。四、欧美主导,新兴市场追赶:全球创新格局的重塑报告揭示了全球创新格局的多样化趋势,传统科技中心、中小型高效城市和新兴市场共同塑造了多极化的创新世界。1.全球冠军:规模与影响力优势湾区以3万亿美元企业总估值蝉联榜首,占全球科技生态价值的18%,独角兽数量达176家(占全球18%)。其优势源于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从斯坦福大学的基础研究,到硅谷的风投网络,再到谷歌、Meta等巨头的技术溢出效应,形成了“研发-融资-商业化”的闭环。纽约凭借金融科技与AI的融合创新,企业价值达1.3万亿美元。2024年,该市AI初创企业融资额占北美总量的22%,其中CoreWeave(AI算力提供商)单轮融资达23亿美元。巴黎作为欧洲唯一进入前五的城市,其崛起得益于法国政府的“AI国家战略”:2025年推出的《勇敢拥抱人工智能》计划承诺5年内投入22亿欧元,设立300人AI顾问团队,目标2030年实现100%大型企业AI渗透。政策红利吸引了谷歌、OpenAI等企业在巴黎设立实验室,AI人才密度较2020年增长210%。2.密度领军者:创新效率促进转型剑桥以0.67万人口创造1870亿美元企业价值,人均独角兽数量全球第一(每10万人3.4家)。剑桥启迪科技园的共享实验室模式功不可没:Xampla(植物蛋白材料)、Mogrify(AI细胞疗法)等企业从剑桥大学衍生,依托园区共享设备和导师网络快速成长。2024年,剑桥科技企业融资16亿美元,其中量子计算公司Quantinuum单笔融资3亿美元。慕尼黑作为德国工业4.0核心枢纽,通过标准化与开源技术推动制造业转型。慕尼黑工业大学开发的4DIAC框架(基于IEC61499标准)已成为全球工业自动化开源平台,帮助中小企业降低数字化门槛。西门子数字化工厂的案例显示,采用该框架后生产效率提升32%,故障率下降40%。3.崛起之星:新兴市场潜力凸显拉各斯以11.6倍的企业价值增长(2017—2024)领跑全球,金融科技是核心驱动力。Flutterwave(估值30亿美元)和OPay(20亿美元)构建了覆盖34国的支付网络,支持150种货币交易。尼日利亚央行开放API政策与移动货币牌照制度,使拉各斯移动支付用户超2亿,金融普惠率从2019年的36%升至2024年的89%。班加罗尔贡献印度1/3软件出口(2450亿美元),但面临基础设施瓶颈:16万口水井干涸半数,Infosys等企业因缺水要求员工每周远程办公3天。即便如此,其全球能力中心数量仍增至1580家,微软研发中心在此获得32项专利,凸显“人才红利”的韧性。五、全球科技生态系统的政策趋势与未来展望报告中反映的以下趋势可为政策制定提供启示:数字基础设施:非洲跳过传统银行体系,直接进入移动支付时代:2024年移动货币交易额达4950亿美元,M-Pesa(肯尼亚)、Flutterwave(尼日利亚)等平台覆盖超5亿用户。印度则通过“数字印度”计划实现9.8亿人生物识别ID(Aadhaar)与移动支付绑定,2024年UPI支付笔数达1250亿笔。人才本土化与全球化结合:班加罗尔依托印度理工学院培养的工程师,成为全球能力中心聚集地;拉各斯则通过Andela等人才加速器,将本土开发者输送至欧美企业,同时吸引侨民回国创业。政策精准扶持:埃及《2030年ICT战略》设立10亿美元科技基金,开罗因此跻身崛起之星TOP4;巴西推出“初创企业签证”,吸引全球创业者入驻圣保罗。报告预测,在未来几年,传统科技中心如湾区和纽约将继续发挥其在创新规模和人才聚集方面的优势,但也需要应对新兴市场的快速崛起。AI和深科技将继续是驱动全球科技生态系统发展的关键领域,应密切关注这些领域的动态变化,特别是在新兴市场的应用和发展潜力。《2025全球科技生态系统指数》揭示了一个多极化的创新世界:湾区、纽约等传统巨头依然主导,但剑桥、慕尼黑凭借效率优势占据一席之地;拉各斯、班加罗尔等新兴力量正以差异化路径改写规则。对于投资者,AI基础设施与深科技应用是确定性机会;对于政策制定者,平衡规模扩张与可持续发展是关键;对于创业者,新兴市场的“非传统机会”(如非洲农业科技、东南亚数字健康)值得关注。未来的科技竞争,将不再是单一城市的独角戏,而是生态系统间的协同与博弈。参考文献:[1]Dealroom.TheGlobalTechEcosystemIndex2025[EB/OL].[2025-08-18].https://dealroom.co/tech-ecosystem-index-2025.[2]Dealroom.GlobalTechEcosystemIndex2025[EB/OL].[2025-08-18].https://dealroom.co/uploaded/2025/05/Dealroom-Global-Tech-Ecosystem-Index-2025.pdf.
一、RMC-6236临床前研究作为一款革命性的靶向抗肿瘤新药RMC-6236在进入临床试验前,通过多项严谨的临床前研究,充分验证了其广谱且持久的抗肿瘤活性,并揭示了其在克服耐药性方面的潜力。(一)体外与体内疗效在体外研究中,RMC-6236的活性通过对845个癌症细胞系开展的PRISM高通量筛选得到评估[1]。结果显示,RMC-6236的敏感性与KRAS突变状态显著相关(P值小于1.19×10−37)。尤其值得关注的是,KRASG12X和NRASQ61X突变细胞系对RMC-6236表现出极高敏感性,中位值EC50分别为8nmol/L和22nmol/L。在KRASG12X亚组中,KRASG12V突变细胞系被观察到最为敏感。为进一步评估RMC-6236的广谱抗肿瘤活性,研究者们在多种携带KRASG12X突变的异种移植模型上进行了一项“小鼠临床试验”(MCT)。在每日25mg/kg的剂量下,RMC-6236单药治疗在82个KRASG12X模型中展现了持久的抗肿瘤活性和频繁的肿瘤消退。非小细胞肺癌(NSCLC)模型:在29个KRASG12X突变的NSCLC模型中,客观缓解率(ORR)为52%(15/29),疾病控制率(DCR)为83%(24/29)。胰腺导管腺癌(PDAC)模型:在22个PDAC模型中,ORR为64%(14/22),DCR为91%(20/22)。结直肠癌(CRC)模型:在23个CRC模型中,ORR为26%(6/23),DCR为52%(12/23)。与在NSCLC和PDAC模型中观察到的更深层次、更持久的缓解相比,RMC-6236在CRC模型的疗效相对较低,可能与该瘤种中存在的EGFR介导适应性反馈机制以及RAS在CRC发病机制中作为合作性驱动因素而非单一驱动因素的角色有关[1,2]。尽管缓解率较低,但RMC-6236治疗仍显著提高了CRC控制的持久性。与对照组中位肿瘤倍增时间为10天相比,治疗组的中位肿瘤倍增时间延长了6倍,达到60天。其他瘤种:RMC-6236在4个KRASG12D胃癌(GAC)模型和4个KRASG12X卵巢癌(OVCA)模型中也驱动了肿瘤消退。这些结果表明,RMC-6236在广泛的RAS驱动型癌症模型中表现出较大的治疗潜力,尤其是在PDAC和NSCLC中效果显著。(二)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关联RMC-6236的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学(PD)研究揭示了其独特的作用模式和潜在的临床转化价值[1]。在Capan-2PDAC异种移植模型中,肿瘤组织中的RMC-6236浓度与RAS信号通路抑制的标志物(如DUSP6mRNA和pERK蛋白水平)之间存在紧密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表明,要实现持续的肿瘤消退,肿瘤内RMC-6236的浓度必须维持在EC90(809nmol/L)以上。这一发现强调了肿瘤内药物暴露水平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因素。RMC-6236在小鼠肿瘤组织中的暴露量通常比血液中高出3至7倍,且清除速度相对较慢。这种肿瘤选择性的富集特性是RMC-6236在提供强效抗肿瘤活性的同时,仍保持良好耐受性的重要原因。基于这些PK/PD数据,研究者们建立了一个转化模型,预测在人体中每日100mg的剂量可以实现瞬时的≥90%的DUSP6抑制,而每日300mg的剂量则可以实现持久的、与小鼠模型中产生显著疗效的25mg/kg剂量相当的通路抑制。这些模型为RMC-6236在人体中的剂量选择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三)克服耐药性与联合治疗潜力RMC-6236的一大优势在于其能够克服对第一代KRASG12C(OFF)抑制剂的耐药性[3,4]。一项PDAC患者来源类器官(PDO)研究直接验证了这一作用:从一名对KRASG12C抑制剂产生临床耐药的患者身上提取的PDO,对RMC-6236仍然表现出高度敏感性(IC50为31nM),而对第一代抑制剂sotorasib几乎无反应[5]。这表明,RMC-6236通过靶向RAS(ON)蛋白,能够有效应对因RAS信号通路重新激活而产生的耐药机制。此外,RMC-6236还展现出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协同潜力[1]。在免疫健全的小鼠模型中,RMC-6236单药治疗即可诱导部分肿瘤完全消退。当与抗PD-1抗体联合使用时,所有小鼠都实现了持久的完全缓解,并产生了免疫记忆。RMC-6236还能改善肿瘤微环境(TME),增加CD4+和CD8+T细胞的浸润,减少髓源性抑制细胞和M2巨噬细胞,并提高肿瘤细胞上MHCII类分子的表达,从而增强了抗肿瘤免疫应答。这一发现为RMC-6236与免疫疗法的联合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尤其是在NSCLC等免疫原性较强的癌症中[2]。(四)血脑屏障穿透能力脑转移是KRAS突变NSCLC患者面临的严重挑战。RMC-6236在临床前研究中被证实能够有效穿透血脑屏障,并在颅内植入的肿瘤模型中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1]。这一特性为开发治疗RAS突变癌症脑转移的药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是RMC-6236的又一重要优势。二、RMC-6236临床试验进展RMC-6236的首个I/Ib期临床试验(NCT05379985)旨在评估该药物在经过预处理的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初步疗效,特别是针对KRASG12X突变型NSCLC、PDAC、CRC等实体瘤患者[1,5,6]。NCT05379985的初步结果令人鼓舞,为其进入3期注册研究提供了支持[7]。(一)NCT05379985临床试验进展NCT05379985临床试验于2022年5月启动,为期4年。试验共招募到614名患者,最新数据更新于2024年11月[8]。1、非小细胞肺癌(NSCLC)队列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数据截点,NSCLC队列共计招募了124名患者,其中40名患者在每日120-220mg剂量下可进行疗效评估。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7岁,60%为女性,中位接受过两线既往治疗。在120-220毫克/天剂量范围(n=40)的NSCLC患者中,观察到38%的客观缓解率(ORR)和85%的疾病控制率(DCR),其中所有缓解均为部分缓解(PR)[7,9,10]。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5.1个月[7]或15.5个月[10],中位首次缓解时间(TTR)为1.5个月[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7.7个月[7,10]。这些结果令人鼓舞,且显著优于基于多西他赛(Docetaxel)的标准治疗,后者ORR和DCR分别为13%和60%[11],进一步证实了其临床有效性。在NSCLC队列中的一项探索性分析还揭示了早期治疗中循环肿瘤DNA(ctDNA)清除与临床缓解之间存在强相关性。在响应者中,89%的患者观察到ctDNA完全清除;而在疾病进展患者中,这一比例为0[12]。尽管ctDNA作为肿瘤状态标志物的有效性并不明确,但这一研究中ctDNA清除与临床缓解的高度相关性,表明ctDNA仍有可能成为非常有价值的早期生物标志物。无需等待数月进行基于影像学的RECIST评估,治疗一到两个周期后ctDNA的迅速下降就可以作为疗效的早期指标。这可能对试验设计产生深远影响,加速临床开发,并为临床决策提供实时依据。2、胰腺导管腺癌(PDAC)队列截至2024年7月23日的数据截点,PDAC队列共有127名患者接受了RMC-6236治疗,其中99名患者的疗效数据可进行更新评估[13]。对于KRASG12X突变PDAC患者(n=99),ORR为29%(所有RAS突变患者的ORR为2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8.5个月(5.3-11.7),DCR为87%[5]。这一数据同样优于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标准治疗方案,其ORR和DCR分别为11%和56%[11]。RevolutionMedicines在2024年AACR年会上披露的病例研究显示,一名77岁患有转移性KRASG12DPDAC的女性在每日300毫克剂量下经过四周期治疗后,达到了完全缓解(CR)。该患者在超过5个月的随访中保持无疾病证据,突显了该药物实现深度和持久缓解的潜力[11]。(二)安全性与耐受性剖析RMC-6236的安全性分析显示,该药物在临床上普遍耐受性良好[5]。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包括皮疹(52%-81%)、恶心(21%-46%)、腹泻(21%-39%)和呕吐(15%-33%),这些不良事件大多为轻度或中度(1-2级)[6,9-11]。研究还发现预防措施在减轻严重皮疹方面具有明显有效性。在未接受预防的患者中,9%出现了3级或更高级别的皮疹,而在接受预防的患者中,这一比例降至0[10]。尽管RMC-6236是一种广谱抑制剂,可能对正常组织的RAS信号通路造成影响,但其毒性模式和可控性值得关注。RAS信号通路在维持正常皮肤和肠道稳态中扮演重要角色[2,14],因此,皮疹和胃肠道毒性是这类药物的预期不良反应[2,14]。在120-220毫克剂量范围的患者中,41%因TRAEs需要调整剂量,4%需要停止治疗[10]。在更大试验人群中,总停药率为1%[11]或6%[7],这可能反映了不同数据截止日期或患者群体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名PDAC患者在接受80mg剂量治疗时,发生了与治疗相关的4级大肠穿孔不良事件[6,9]。然而,该穿孔发生在治疗中尺寸已减小的侵袭性肿瘤部位,这表明该事件可能与强烈的抗肿瘤反应有关,而非脱靶毒性。对于专家受众而言,这是一个关键的区分,暗示了潜在的“肿瘤溶解”效应而非全身性安全性问题。(三)典型临床案例分析临床试验中的多个案例的多个案例进一步突显了RMC-6236的卓越疗效和广谱活性。PDACKRASG12D突变患者:一名77岁女性,经FOLFIRINOX治疗失败后,接受每日300mg的RMC-6236治疗。在第5个周期后达到完全缓解(CR),并最终在第7个周期后获得确认的CR[11]。NSCLCKRASG12V突变患者:一名患者在每日300mg的RMC-6236治疗下,在第2个周期后就达到了完全缓解(CR),并且在8个月后仍无疾病证据[2]。广谱活性延伸:RMC-6236的疗效并不局限于KRASG12X突变,还延伸至其他RAS突变亚型和瘤种,例如一名NRASQ61K突变型黑色素瘤患者在接受每日300mg的RMC-6236治疗后,于第5个周期后获得了CR[11]。克服耐药性案例:一名61岁女性患有BRAFV600E突变型CRC,在接受encorafenib+cetuximab治疗后出现耐药,并伴随新的KRASG12V、NRASG13R和NRASQ61R突变。改用RMC-6236(300mgQD)治疗后,该患者获得了部分缓解(PR)[11]。这一案例直接验证了RMC-6236在克服因旁路或下游突变导致的耐药方面的潜力。三、结论与未来展望(一)RMC-6236的独特价值RMC-6236作为首个进入临床开发的泛RAS(ON)三元复合物抑制剂,代表了KRAS靶向治疗领域的一个重大范式转变[1,4]。其创新的“分子胶水”机制使其能够广谱、深刻且持久地抑制多种RAS突变体和野生型RAS的致癌信号,从而有效规避并克服了第一代KRASG12C(OFF)抑制剂的耐药性问题[3,4]。临床前研究和早期临床试验的初步数据均证实了其在KRASG12X突变型NSCLC和PDAC等主要癌症中的显著疗效和良好耐受性[1,2]。此外,其广谱活性还延伸至其他RAS突变亚型和瘤种,并展示了对脑转移的治疗潜力,使其成为一个具有颠覆性的治疗候选药物[1]。(二)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与未来方向RMC-6236的临床开发正在稳步推进[2-4]。目前,多个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以全面评估其治疗潜力,包括:单药治疗:I/Ib期试验(NCT05379985)继续评估其单药疗效和安全性[1,3,5]。联合治疗:研究正在探索RMC-6236与其他靶向药物(如RMC-6291)的联合应用[3,5]。免疫治疗:基于临床前数据,正在进行RMC-6236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embrolizumab)的联合治疗试验(NCT06162221),尤其是在NSCLC等免疫原性强的肿瘤中[3,4]。III期试验:两项关键的III期随机对照试验已经启动,分别针对经过预处理的转移性PDAC(NCT06625320)[5,15]和RAS突变型NSCLC(NCT06881784)[4,7],以进一步验证其相较于标准治疗的临床优势。(三)挑战与机遇鉴于临床试验在PDAC上的良好表现,FDA授予RMC-6236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既往接受治疗的携带KRASG12突变的转移性PDAC患者[15,16]。这一重要里程碑将加速其开发和审查,标志着该药物有潜力解决高度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尽管RMC-6236的临床前和早期临床数据令人振奋,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其独特的“分子胶水”机制和广谱抑制作用的长期安全性和耐药机制需要在更大规模的III期试验中进行全面验证[4,14]。特别是,对于像4级大肠穿孔这样的罕见但严重的不良事件,其发生机制和风险管理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6,9]。然而,RMC-6236的出现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它为开发更具疗效和特异性的下一代RAS抑制剂奠定了基础。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优化药物设计,以实现更好的治疗窗,并探索更多基于RMC-6236核心机制的联合治疗策略。总之,RMC-6236的成功开发预示着KRAS靶向治疗领域将迎来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纪元,有望为全球数百万RAS成瘾性癌症患者带来实质性的临床获益。参考文献[1]JiangJ,JiangL,MaldonatoBJ,etal.TranslationalandTherapeuticEvaluationofRas-GtpInhibitionbyRmc-6236inRas-DrivenCancers[J].Cancerdiscovery,2024,14(6):994-1017.[2]FilisP,SalgkamisD,MatikasA,etal.BreakthroughinRasTargetingwithPan-Ras(on)InhibitorsRmc-7977andRmc-6236[J].Drugdiscoverytoday,2025,30(1):104250.[3]CreggJ,EdwardsAV,ChangS,etal.DiscoveryofDaraxonrasib(Rmc-6236),aPotentandOrallyBioavailableRas(on)Multi-Selective,NoncovalentTri-ComplexInhibitorfor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MultipleRas-AddictedCancers[J].JournalofMedicinalChemistry,2025,68(6):6064-6083.[4]MaZ,ZhouM,ShenQ,etal.Ras(on)TherapiesontheHorizontoAddressKrasResistance:HighlightonaPhaseIiiClinicalCandidateDaraxonrasib(Rmc-6236)[J].JournalofMedicinalChemistry,2025,68(12):12287-12292.[5]SwalesL,MathieuJRR,DucreuxM,etal.Pan-RasInhibitorafterKrasG12cTreatmentinPancreaticCancer?[J].EuropeanJournalofCancer,2025,225.[6]ArbourKC,PunekarS,Garrido-LagunaI,etal.652oPreliminaryClinicalActivityofRmc-6236,aFirst-in-Class,Ras-Selective,Tri-ComplexRas-Multi(on)InhibitorinPatientswithKrasMutantPancreaticDuctalAdenocarcinoma(Pdac)and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J].AnnalsofOncology,2023,34:S458.[7]RyanC.DaraxonrasibGeneratesClinicalActivitywithManageableSafetyinRas-MutantNsclc[M].2025.[8]StudyofRmc-6236inPatientswithAdvancedSolidTumorsHarboringSpecificMutationsinRas[M].https://clinicaltrials.gov/study/NCT05379985.[9]MullardA.Glue-BasedKrasInhibitorsMakeTheirDebutCancerTrialMark[J].NaturereviewsDrugdiscovery,2023,22(12):942.[10]PunekarSR,HongDS,LuoJ,etal.6mo:SafetyandClinicalActivityofDaraxonrasib(Rmc-6236)inRasMutant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J].JournalofThoracicOncology,2025,20(3):S10-S11.[11]LinEKW.Rmc-6236,aRas(on)Multi-SelectiveTri-ComplexInhibitor;proceedingsoftheAACRAnnualMeeting,SanDiego,F,2024[C].[12]LuoJ,PunekarSR,ArbourKC,etal.AbstractLb218:EarlyReductioninCirculatingTumorDNA(Ctdna)IsAssociatedwithClinicalActivityofDaraxonrasib(Rmc-6236)inRasMutant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J].CancerResearch,2025,85(8_Supplement_2):LB218-LB218.[13]ParkIG-LBMWW.Safety,Efficacy,andon-TreatmentCirculatingTumorDNA(Ctdna)ChangesfromaPhase1StudyofRmc-6236,aRas(on)Multi-Selective,Tri-ComplexInhibitor,inPatientswithRasMutantPancreaticDuctalAdenocarcinoma(Pdac)[M].2025ASCOGastrointestinalCancersSymposium.JournalofClinicalOncolog.2025.[14]TedeschiA,SchischlikF,RocchettiF,etal.Pan-KrasInhibitorsBi-2493andBi-2865DisplayPotentAntitumorActivityinTumorswithKrasWild-TypeAlleleAmplification[J].Molecularcancertherapeutics,2025,24(4):550-562.[15]MedicinesR.RevolutionMedicinesAnnouncesFdaBreakthroughTherapyDesignationforDaraxonrasibinPreviouslyTreatedMetastaticPancreaticCancerwithKrasG12Mutations[M].https://www.globenewswire.com/news-release/2025/06/23/3103444/0/en/Revolution-Medicines-Announces-FDA-Breakthrough-Therapy-Designation-for-Daraxonrasib-in-Previously-Treated-Metastatic-Pancreatic-Cancer-with-KRAS-G12-Mutations.html.2025.[16]NapitupuluJ.RevolutionaryDaraxonrasibWinsFdaBreakthroughTherapyforPancreaticCancer[M].https://www.clinicaltrialvanguard.com/news/revolutionary-daraxonrasib-wins-fda-breakthrough-therapy-for-pancreatic-cancer/.2025.
8月盛夏,时代少年团“加冠礼”演唱会在上海体育场热力开唱。这场备受瞩目的文化盛宴连办四场,累计吸引18万观众到场,其中25岁以下年轻群体占比超80%,未成年人更是超过四分之一——不少家长专程陪同孩子前来追星,形成了“青少年为主、家庭参与”的独特观演格局。五天四场的高密度演出,既为上海注入了青春活力与文化消费热度,也全方位考验着这座超大城市在大型文娱活动中的治理精度与服务温度。一、国际视角下的组织经验从国际成熟实践来看,经过多年探索,全球多地已形成以“安全秩序为核心、多环节协同为支撑”的管理模式,其经验可从四个关键维度为我们提供参考。其一,系统化风险评估需贯穿筹备全程。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大型演唱会的风险防控不能临阵磨枪,而应在筹备初期就构建覆盖多场景的风险矩阵——从极端天气(如暴雨、高温、台风)、人员安全(踩踏、拥挤、走失),到公共卫生(传染病传播、食品饮水安全),再到特殊威胁(恐怖主义、暴力事件),每一类风险都需明确分级标准与应对预案。其二,人流组织与场地分区设计需精细化。国外大型演出场馆在应对超大流量时,往往通过物理隔离、单向引导的组合策略降低拥挤风险。针对偶像演唱会粉丝集中、易出现拥堵的特点,场馆会在入口处设置多道蛇形通道,通过护栏划分出等候区、安检区、入场区,避免人群在门口扎堆;场内则根据座位分区设置独立的疏散通道,每个区域配备专属引导员,确保观众进出不交叉、不逆流。其三,多渠道、前瞻性的公众沟通不可或缺。信息不对称是引发现场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经验强调“提前告知、动态更新”的沟通原则。在演出筹备阶段,主办方会联合交通部门、票务平台、场馆方共同发布观演全攻略,内容不仅包括入场时间、禁带物品、交通路线,还会详细说明停车场位置、周边餐饮分布、应急避难点位,甚至针对未成年人观众附加家长接送指南;演出当天,通过场馆广播、官方社交媒体、现场电子屏实时推送人流情况,用及时信息引导观众错峰行动,减少因误判或等待引发的焦躁情绪。其四,应急医疗与健康风险管理需深度整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大型集会健康应急与灾害风险管理指南》中明确提出,公共卫生保障应成为大型活动筹备的常规项,而非附加项。国外通常会根据天气情况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高温天气时,在场地内增设冷却站点,提供免费饮用水、降温喷雾;低温或雨天则准备保暖毯、临时避雨棚,防止观众受凉。同时,医疗团队会与周边医院建立绿色通道,提前明确重症患者转运流程、接收医院分工,确保一旦出现突发健康问题,能实现快速转运救治的无缝衔接。二、上海采取的主要保障与服务举措演唱会期间,为保障安全与观演体验,上海推出一系列举措,力求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兼顾粉丝体验与城市秩序。在票务与入场管理上,实行实名制购票并进行人证核验,严格要求票、证、人三者一致,同时设置治安缓冲区,严禁持假票或错票入场。入场安检禁止携带大型灯牌、带电池的发光物、三脚架、旗帜等可能妨碍视线或造成安全隐患的物品。考虑到演唱会观众中未成年人和女性比例较高,现场特别设置了两处家长等候区,方便散场后接送,并提高女性厕位比例以缓解排队压力。在交通方面,上海体育场周边实施临时道路管控,并调整多条公交线路的首末站及站点,地铁部门在部分车站采取出入口单向管理措施,如特定时段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并增设广播提示和导引标识,确保客流有序进出。信息服务方面,场馆及周边共设置约四百个进场引导标识,方便观众快速入座和就近离场。相关部门提前发布交通出行指南和禁带物品清单,通过购票平台、媒体及官方渠道告知观众,确保各项管控措施人人皆知。为避免入场高峰过于集中,主办方提前开放入场时间,并在不同场次及与其他大型活动(如UFC赛事)同期时,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整入口和出口的开放与关闭,分散人流压力。在安保方面,每个安检口均配备女性安检员,以应对女性观众居多的情况;同时增派现场安保与志愿者力量,确保突发情况得到及时处理。针对票务安全,平台运用技术手段识别并拦截恶意抢票行为,相关部门也破获了数起黄牛案件,加强市场秩序监管。综合来看,上海在此次时代少年团演唱会的管理中展现出较高的专业度,实名票务与严格安检为安全提供基础,信息服务与安保保障体现跨部门联动。这些举措不仅与国际成熟经验相呼应,也展现了中国一线城市在大型文娱活动治理上的自主探索。三、结语以偶像演唱会为代表的大型文化活动,是城市文化能量与消费活力的重要展现,也是检验公共管理体系与社会协同能力的现实场景。上海在此次时代少年团演唱会中体现出的实名票务、轨交配合、安检规范与商业联动等措施,显示出对大型演出组织的成熟度,同时在信息统一发布、流量分散与高频应急演练方面存在可优化空间。参照国际行业指南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成熟实践,制度化、可追溯且可公开的风险管理流程,将有利于在保障安全与秩序的同时,最大化活动的文化与经济价值。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主办方、监管机构到广大观众等参与方,相互尊重、有序参与、依法依规是实现良性循环的基础。参考文献:[1]上海市人民政府.时代少年团上海开唱一张票一场旅行四场演唱会共计有18万现场观众服装造型舞美多媒体都有上海场专属设计[EB/OL].(2025-08-21)[2025-09-26].https://www.shanghai.gov.cn/nw4411/20250821/7e9a2250b924437e98352f567211410e.html.[2]UNSW.BeSafeandSound:Swiftactionrequiredonsafetyduringoutdoorconcerts[EB/OL].(2024-02-14)[2025-09-26].https://www.unsw.edu.au/newsroom/news/2024/02/swift-action-required-on-safety-during-outdoor-concerts.[3]WHO.HealthEmergencyandDisasterRiskManagementMASSGATHERINGS[EB/OL].(2017-12)[2025-09-26].https://cdn.who.int/media/docs/default-source/disaster-mngmt/risk-management-mass-gatherings-december2017.pdf?sfvrsn=e7e8a645_1.
三氯化钛(TiCl3)是一种昂贵且稀有的试剂,在制备烯烃聚合用催化剂、合成二氧化钛纳米颗粒以及从废水中去除溶解有机物和铬化合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三氯化钛的生产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纯度和制备工艺。常用的制备方法如氢气还原法、金属镁还原法等需要在高温或高压条件下进行,存在成本高、危险性大等缺陷。因此,需要研究开发一种反应过程条件温和且产品纯度高的三氯化钛合成方法。本文介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三氯化钛合成工艺。日本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和住友电工印刷电路株式会社共同公开了一种三氯化钛溶液的制造方法和一种三氯化钛溶液的制造装置。所述制造方法包括:通过使用离子交换电解还原法,从而在电解液中还原四氯化钛。该方法中,使用含硫酸根离子的水溶液作为阳极侧的电解液。所述装置是一种通过在水溶液中电解还原四氯化钛来制造三氯化钛溶液的装置。所述制造装置包括:阳极室,其存储阳极电解液;阴极室,其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与阳极室隔开并且存储四氯化钛溶液;阳极,其浸渍在阳极室中的阳极电解液中;以及阴极,其浸渍在阴极室中的四氯化钛溶液中。该装置中,阳极电解液含有硫酸根离子。俄罗斯专利RU2707362C1涉及三氯化钛的生产,该三氯化钛用作阳极活性涂层的成分、有机合成中的催化剂以及水净化工艺。生产三氯化钛的方法包括在加热条件下用金属还原四氯化钛。所用的初始溶液是15-55wt.%的四氯化钛水溶液。金属的含量为化学计量的10%至100%。还原过程在30-110℃下进行。使用的金属是铝、铁或来自城市固体废弃物热回收工艺的金属废料混合物。这确保了能源成本的降低、技术方案的简化以及环境和工业安全性的提高。江苏展钛科技有限公司公开了一种用于铝粉还原四氯化钛制取三氯化钛的方法及反应器,所述方法是一种连续制取方法,即连续向反应器供应铝粉三氯化铝混合物和含钒四氯化钛混合物,两者在反应器内反应,生成的产物从反应器内排出至反应产物储罐,所述反应器采用管式反应器构型,具有封闭的管体,并且自前端向尾端分为加热段、反应段及冷却段,管体内设置推送螺旋,推动物料由前端向尾端移动依次经过加热段、反应段及冷却段,最后进入反应产物储罐,在加热段出口处物料的温度保持在第一温度范围,在反应段管体内物料的温度保持在第二温度范围。该发明具有四氯化钛反应完全、产品易从反应器排出的优点,是一种连续化制取三氯化钛的高效方法。北京理工大学提供了一种低温离子液体中制备三氯化钛粉体的装置及方法,所述加热搅拌装置上设置有密封反应器,所述密封反应器上设置有Ti金属和TiCl4滴加装置,所述密封反应器内设置有离子液体,所述离子液体的底部中央设置有与所述加热搅拌装置配合的搅拌子,所述离子液体的上部设置有保护气体。该方法包括离子液体的配制、离子液体中滴加四氯化钛并搅拌使之与钛金属反应制备三氯化钛、采用真空抽滤去除离子液体并获得三氯化钛粉体、在二氧化碳或惰性气体保护下真空干燥以获得纯净的三氯化钛粉体、收集并封装三氯化钛粉体。该发明为高纯度三氯化钛粉末的低温、低成本、绿色清洁制备提供重要方法。郑州大学提出了一种制备三氯化钛粉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1)四氯化钛与金属钛在低沸点金属氯化物熔盐介质中反应,得到具有二氯化钛饱和浓度的低价钛盐;将步骤(1)得到的低价钛盐与氯化氢气体反应,得到三氯化钛粉体;在步骤(1)之前,还包括低沸点金属氯化物熔盐的净化处理步骤;在步骤(2)之前,还包括对步骤(1)得到的低价钛盐进行脱水的步骤。利用该发明公开的方法制备的三氯化钛粉体,纯度高、分散性好。参考文献1.SumitomoElectricIndustries,SumitomoElectricPrintedCircuitInc.Methodanddeviceforproducingasolutionoftitaniumtrichloridesolutionoftitaniumtrichloride.JP6687637B2(申请日:2016.10.04;授权公告日:2020.04.22)2.FederalnoeGosudarstvennoeByudzhetnoeObrazovatelnoeUchrezhdenieVysshegoObrazovaniyaRossijskij.Methodofproducingtitaniumtrichloride.RU2707362C1(申请日:2019.04.05;公开日:2019.11.26)3.江苏展钛科技有限公司.一种用于铝粉还原四氯化钛制取三氯化钛的方法及反应器.CN106745217B(申请日:2017.03.14;授权公告日:2018.02.06)4.北京理工大学.一种低温离子液体中制备三氯化钛粉体的装置及方法.CN110817947B(申请日:2019.11.15;授权公告日:2020.11.20)5.郑州大学.一种制备三氯化钛粉体的方法和装置.CN107758731A(申请日:2017.11.24;公开日:2018.03.06)
2025年,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技术路线发生了多起大事件,加州理工大学物理学家团队构建了全球最大的量子比特阵列——6100个中性原子量子比特阵列,并能以99.98%的准确率操纵单个量子比特;同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团队首次在超冷原子上实现超纠缠态;哈佛大学Lukin团队在3000量子比特规模下实现连续相干运行的实验系统;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孵化的QuEraComputing公司获得了英伟达、谷歌量子AILab、软银等投资,单笔投资额高达2.3亿美元,这些大事件使得原子系统在构建未来量子计算机方面逐渐展现出优势。一、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概念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是一种以确定性制备的单原子分辨的中性原子(如铷、铯等)作为量子比特的先进计算技术,其核心概念是通过激光操控原子内部能态(如基态、超精细能级或高激发里德伯态)编码量子信息,并利用光镊阵列将原子精确排布为二维或三维结构以实现可扩展的量子比特系统。该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1、可扩展性——光镊可灵活调控成百上千原子的位置,支持大规模量子比特集成;2、长相干时间——原子在真空环境中受外界干扰小,量子态可维持秒级时间,远长于超导等体系;3、并行操控能力——激光可同时作用于多个原子,提升运算效率。此外,通过激发原子至高能里德伯态,可利用其强长程相互作用实现快速两比特纠缠门,突破中性原子间天然弱相互作用的限制。当前,中性原子量子计算仍面临多重挑战:1、操控精度要求极高,需复杂激光系统实现单原子寻址并抑制串扰;2、里德伯门的速度与保真度不足,可能导致计算错误累积;3、与其他路线一样,量子纠错方案仍需突破,以应对退相干和操作误差对大规模计算的威胁。尽管存在技术瓶颈,中性原子体系凭借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在量子模拟、优化计算及未来通用量子处理器开发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成为当前量子计算领域最具竞争力的研究方向之一。二、中性原子主要研究团队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技术路线由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MikhailD.Lukin领衔。研究团队与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合作,在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技术方面创造了多个里程碑式突破,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了多篇研究成果,比如研究团队在今年9月在《Nature》上发表论文,展示了可在3000量子比特规模下实现连续相干运行的实验系统,为大尺度容错量子计算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Lukin研究团队联合VladanVuletić领衔的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共同创立专注利用中性原子技术开发实用的量子计算机的公司QuEraComputingInc.(以下简称“QuEra”)。QuEra已经开发出第一代256量子比特的量子处理器Aquila,并通过亚马逊云平台(AWS)提供量子计算服务。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建造一台“有用的”全量子计算机。2023年12月,QuEra在48个逻辑量子比特上运行复杂的纠错算法,取得了重大突破。QuEra的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技术也因此受到投资界的青睐。2025年,QuEra分别获得了英伟达和软银、谷歌共计4.6亿美元的融资。图1.QuEra公司256位量子比特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机--Aquila此外,加州理工学院的曼努埃尔·A·恩德雷斯(ManuelA.Endres)教授团队也是中性原子量子计算研究主力,该研究团队构建了全球最大的中性原子量子比特阵列(6100个),研究人员将激光束分成12000个光镊,这些镊子在真空室中一起容纳了6100个原子,团队将它们叠加在一起大约13秒——几乎是以前类似阵列的10倍——同时以99.98%的准确率操纵单个量子比特。此外,该研究团队还首次在超冷原子体系中实现了“超纠缠”态。国内聚焦中性原子量子计算路线的研究团队主要有中科大和复旦大学。2025年8月,中科大潘建伟、陆朝阳研究团队在60毫秒内成功构建了多达2024个原子的无缺陷二维和三维原子阵列的中性原子量子计算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高度的并行性以及与阵列规模无关的常数时间消耗。目前,该系统单比特门保真度达99.97%,双比特门保真度达99.5%,探测保真度达99.92%,已追平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国际最高水平。复旦大学李晓鹏研究团队也随之成功研制出1000个中性原子量子计算系统,并制定高效并行量子计算指令集,开发AI+量子调控方案,实现了大规模原子系统的自动校准、优化。三、中性原子量子计算重要进展1、原子阵列无损耗、高效、持续运行2025年9月15日,由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及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组成的研究团队在《Nature》上发表论文,展示了可在3000量子比特规模下实现连续相干运行的实验系统。该系统通过创新的分区架构与双光晶格传送带技术,实现了原子量子比特的高通量加载、初始化与持续维持,为大尺度容错量子计算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研究团队构建了一套包含三个功能区的实验架构:原子储库区、制备区与存储区。系统首先利用双光晶格传送带将冷原子从远程磁光阱输送到科学区域,形成高密度原子储备。随后,在制备区通过声光偏转器(AOD)生成的光镊从储库中提取原子,进行激光冷却、成像和量子比特初始化。最终,原子被传输至由空间光调制器(SLM)形成的固定光镊阵列中,作为存储量子比特使用。该架构的核心突破在于实现了连续原子补充与量子比特更新,同时保持存储量子比特的相干性。系统能以每秒30万个原子的速率加载光镊,并维持超过3000个量子比特的阵列稳定运行两小时以上。通过分区设计和“黑暗”操作(避免使用散射光),有效抑制了区域间串扰,保障了量子态的相干存储。此外,采用“量子比特屏蔽”技术,在成像过程中通过光移位保护量子比特,进一步延长了其相干时间。此项研究为解决中性原子量子计算中原子损耗和系统停滞时间等关键瓶颈提供了可行路径,为未来实现大规模、连续运行的量子处理器奠定了重要基础。2、超冷原子的“超纠缠态”2025年5月26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称,首次在超冷原子体系中实现了“超纠缠”态。在基本纠缠态中,即使两个粒子相隔甚远,它们仍保持关联。而在“超纠缠”态中,一对粒子的两个特性也相互关联。如果说基本纠缠态是两个远隔千里的朋友在同一天点了同样的奶茶,那么“超纠缠”态就像是他们不仅奶茶口味一致,连甜度和冰块的选择也自动匹配。团队通过激光构建的“光镊”技术,不但成功冷却了中性锶原子阵列至接近绝对零度的状态,还首次将原子的运动状态也纳入量子信息编码之中,将过去被视为噪声的热运动转变为资源。团队先利用39束特定波长的激光光束(即光镊),对一个个原子进行光学操控和冷却,通过精准检测和主动纠正温度稍高的原子,使99%的原子达到“极冷”状态。随后,他们将这些处于极冷状态的原子激发为类似钟摆振荡的运动状态,其振幅约为100纳米,并进一步将原子的两个振荡状态叠加形成量子“叠加态”。在此基础上,团队将这些“摇摆”的原子两两纠缠,不仅使它们的运动状态保持同步,还同步了它们的内部电子能级状态,即“超纠缠”态。这是科学界首次在有质量的粒子中实现“超纠缠”态,此前该现象仅在无质量的光子中得以实现。该成果不仅提升了每个原子所能承载的量子信息量,也为更紧凑、更高效的量子计算和量子存储奠定了基础。四、结语尽管中性原子量子计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减少原子从激光陷阱中逃逸的频率、降低操作过程中原子移动的需求等。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有望克服这些困难,成为量子计算领域的领军技术。参考文献1、Caltech,CaltechTeamSetsRecordwith6100-Qubit[EB/OL].(2025-09-24)[2025-09-25].https://www.caltech.edu/about/news/caltech-team-sets-record-with-6100-qubit-array.2、QuEra.On-PremiseQuantumComputers[EB/OL].[2025-09-25].https://www.quera.com/on-premise-quantum-computers.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大构建国际最大规模原子量子计算系统[EB/OL].(2025-08-12)[2025-09-25].https://news.ustc.edu.cn/info/1055/92466.htm.4、光子盒研究院.《Nature》重磅!:3000个量子比特阵列连续运行超2小时,哈佛大学等团队实现量子计算里程碑突破[EB/OL].(2025-09-16)[2025-09-25].https://mp.weixin.qq.com/s/DWxypgdA0dBHeOpiaBnVOQ.5、MikhailD.Lukinetal.ContinuousOperationofaCoherent3,000-qubitSystem.Nature[J].2025(9):1-21.6、科技日报.超冷原子中首次实现“超纠缠”态.[EB/OL].(2025-5-26)[2025-09-25].https://www.cas.cn/kj/202505/t20250526_5069945.shtml.7、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量子计算新突破: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机崛起.[EB/OL].(2025-3-11)[2025-09-25].https://www.baqis.ac.cn/news/detail/?cid=2211.
6月3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IPP)宣布,其运行的全球最大仿星器实验装置Wendelstein7-X(W7-X)在最新实验中实现等离子体连续稳定运行43秒,创造了该时间尺度下的聚变“三乘积”(密度×温度×时间)新纪录,此次实验的三乘积值显著超越托卡马克装置在类似时间尺度上的表现,成为稳态核聚变研究的重要里程碑。此外,实验还实现了1.8GJ的能量周转率与3%的等离子体比压(β),均为W7-X运行以来的最佳记录。其中,能量周转量反映了加热功率与持续时间的乘积,3%的比压更是衡量聚变堆效能的重要前瞻性参数。一、仿星器原理与W7-X定位仿星器(Stellarator)最早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LymanSpitzer于1951年提出,其磁约束结构完全由外部的线圈电流产生,避免了托卡马克对等离子体电流的依赖,从而具备更高的运行稳定性,尤其适用于稳态聚变运行。然而,由于设计与工程制造难度较大,仿星器长期发展缓慢。近年来,随着3D打印、高温超导、AI等关键技术突破,仿星器发展再度加速,屡获重大突破。W7-X由欧盟EUROfusion计划资助,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磁场配置最精确的仿星器实验平台,旨在验证仿星器是否具备稳定长时运行并实现能量正平衡的能力。二、实验成果与关键突破在2025年春季结束的“OP2.3”运行周期中,W7-X团队成功实现等离子体持续运行43秒,创造了长脉冲条件下的三乘积世界纪录。在此前类似尺度下的实验中,托卡马克装置虽在短时性能参数上仍具优势(如JET与JT-60U曾创下峰值三乘积记录),但在稳态维持能力方面已被W7-X超越。同时,W7-X刷新了1.8GJ的能量周转纪录(此前纪录为2023年2月的1.3GJ),其表现略高于中国托卡马克装置EAST在1000秒放电实验中的周转数据。另一个重要突破是在实验中成功实现等离子体比压β达3%,这得益于在部分实验中主动将磁场强度降低至约原设定的70%,从而降低磁压、提升等离子体压强。该比压水平已接近未来商用聚变堆所需的4-5%目标。三、国际协作支撑下的系统性进展W7-X突破性成果背后是美欧多机构的长期协作。其中,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研发的新型弹丸注入器在实验中发挥核心作用:其在43秒内精准注入约90枚毫米级冷冻氢弹丸,作为维持等离子体运行的持续燃料源,并通过可变脉冲速率机制与微波加热系统(ECRH)实现同步控制,ECRH由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与斯图加特大学联合开发,是将等离子体加热至聚变温度的关键装备。实验关键参数的测量则由多个国际团队共同完成。离子温度由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PPPL)提供的X射线光谱仪获取,电子密度通过IPP自主研制的干涉仪系统实时监测,能量约束时间由IPP的综合诊断工具精准计算,确保三乘积评估的可靠性。W7-X加热与优化部门负责人Wolf教授指出,这些纪录不仅代表着数值上的突破,更是仿星器迈向核聚变发电实际应用的关键跨越。参考资料:FrankFleschner.Wendelstein7-Xsetsnewperformancerecordsinfusionresearch.20250603.https://www.ipp.mpg.de/5532945/w7x?c=14226
2025年8月5日,美国政府中央采购部门美国总务管理局宣布,已批准OpenAI、谷歌和Anthropic成为人工智能工具官方供应商。这一举措将为联邦机构获取和使用高级语言模型提供便利。据悉,包括OpenAI的ChatGPT、谷歌的Gemini以及Anthropic的Claude在内的AI工具,将通过名为“多重授予计划”的中央联邦合同平台,为政府部门提供服务。次日,OpenAI与美国总务管理局达成协议,计划未来一年向参与的联邦机构提供ChatGPT企业版,单个机构费用仅为1美元。此外,OpenAI还额外附赠60天的高级模型无限使用权,并为联邦雇员搭建新的政府用户社区,提供量身定制的入门培训资源,助力其快速熟悉相关工具。而此前的试点项目已显现出显著成效:宾夕法尼亚州使用ChatGPT的员工,平均每天能在日常工作中节省约95分钟;北卡罗来纳州一项为期12周的独立试点中,85%的参与者对ChatGPT的使用体验给予积极评价。作为该计划的组成部分,OpenAI将提供以下支持:lChatGPT企业版的全面访问权限:所有参与的美国联邦机构均可通过ChatGPT企业版使用其领先的前沿模型,未来一年仅需支付1美元的象征性费用。此外,在额外的60天期限内,OpenAI将开放高级模型和功能的无限制使用权限,涵盖深度研究和高级语音模式等。教育工具和培训资源:为助力联邦雇员熟练运用人工智能,OpenAI搭建了专门的政府用户社区,并通过OpenAIAcademy提供定制化入门培训;同时配备定制培训平台及指导学习服务(包括直接授课或合作伙伴主导的课程),帮助员工探索和发挥人工智能的价值。此外,为保障联邦机构高效使用ChatGPT,OpenAI正与经验丰富的合作伙伴Slalom、波士顿咨询集团携手,提供安全、负责任的部署支持与培训服务。安全与合规保障:保护敏感信息是核心要务。ChatGPT企业版已停止将业务数据(包括输入与输出内容)用于模型的训练或优化,这一安全措施同样适用于联邦政府的使用场景。在OpenAI宣布以1美元年费的价格向所有联邦行政部门员工提供ChatGPT企业版一周后,Anthropic进一步加大投入。这家人工智能巨头同样提出以1美元价格向政府机构提供其Claude模型,且覆盖范围不止于行政部门,而是面向美国所有三个政府部门,包括联邦民事行政部门机构、立法部门与司法部门,服务期限为一年。Anthropic将同步提供Claude企业版与Claude政府版。据该公司介绍,后者支持FedRAMPHigh工作负载,联邦工作人员可借助其处理敏感的非机密工作,比如涉及隐私、金融、执法等数据的工作。另有消息称,美国顶尖研究机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正将Claude企业版的部署范围扩展至全实验室,这一举措将使约1万名科学家、研究人员及工作人员能够使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功能。作为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系统中规模最大的Claude企业版部署案例之一,此次扩展将助力实验室在核威慑、能源、材料科学及能源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得到加强。此外,哥伦比亚特区卫生部也已部署Claude,以帮助居民通过多种语言获取医疗服务。Anthropic的此次升级行动,既是对OpenAI试图压制竞争对手之举的回应,也是一项战略举措,旨在拓宽该公司在联邦政府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市场份额。Anthropic具备的多云访问能力,可能使其在与OpenAI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目前OpenAI官方的FedRAMPHigh产品仅与Azure政府云绑定。尽管Azure在政府部门中应用广泛,但部分政府机构及安全团队可能更看重数据主权、基础设施控制权,以及多云策略所能带来的运营灵活性。参考资料:1.OpenAI,Google,andAnthropicgetgreenlightforcivilianAIuseinUS,sooncouldpowergovernmentworkdesks.[EB/OL].(2025-8-5)[2025-8-22].https://www.msn.com/en-in/technology/artificial-intelligence/openai-google-and-anthropic-get-green-light-for-civilian-ai-use-in-us-soon-could-power-government-workdesks/ar-AA1JWZfE?ocid=TobArticle.2.OpenAIispracticallygivingChatGPTtothegovernmentforfree.[EB/OL].(2025-8-6)[2025-8-22].https://techcrunch.com/2025/08/06/openai-is-practically-giving-chatgpt-to-the-government-for-free/.3.ProvidingChatGPTtotheentireU.S.federalworkforce.[EB/OL].(2025-8-6)[2025-8-22].https://openai.com/index/providing-chatgpt-to-the-entire-us-federal-workforce/.4.AnthropictakesaimatOpenAI,offersClaudeto‘allthreebranchesofgovernment’for$1.[EB/OL].(2025-8-12)[2025-8-22].https://techcrunch.com/2025/08/12/anthropic-takes-aim-at-openai-offers-claude-to-all-three-branches-of-government-for-1/.5.OfferingexpandedClaudeaccessacrossallthreebranchesoftheU.S.government.[EB/OL].(2025-8-12)[2025-8-22].https://www.anthropic.com/news/offering-expanded-claude-access-across-all-three-branches-of-government.6.LawrenceLivermoreNationalLaboratoryexpandsClaudeforEnterpriseusetoempowerscientistsandresearchers.[EB/OL].(2025-7-9)[2025-8-22].https://www.anthropic.com/news/lawrence-livermore-national-laboratory-expands-claude-for-enterprise-to-empower-scientists-and.
英国启动“DRIVE35计划”:25亿英镑加码电动化与智能出行转型2025年7月,英国政府正式启动“DRIVE35计划”,这是一项总投资高达25亿英镑、贯穿未来十年的国家级战略,旨在加速英国向电动化、智能化出行时代的全面转型。该计划不仅聚焦汽车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也系统部署了研发创新、供应链扩展、基础设施建设及自动驾驶商业化等关键环节,展现出英国重塑汽车产业、引领未来出行的战略雄心。目前英国是欧洲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2024年英国电动汽车销量突破38.2万辆,同比增长20%,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中国和美国。汽车产业不仅是英国制造业的重要支柱,更直接贡献了214亿英镑的总增加值,提供了超过13万个就业岗位。一、DRIVE35计划的核心支柱DRIVE35计划是英国现代工业战略“先进制造业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规划在2035年前投入25亿英镑资金,其中2030年前投入20亿英镑,2035年前再追加5亿英镑,用于系统推进汽车产业转型。DRIVE35计划聚焦“转型、规模化、创新”三大支柱,形成从研发到量产的全链条扶持机制:1、汽车转型基金(ATF):该基金面向电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提供资本性投入支持,鼓励建设本土超级工厂和关键零部件产线,是英国“国产化+规模化”战略的核心工具。ATF还支持原型制造与示范项目,降低新技术商业化门槛。2、规模化可行性研究:通过资助具有战略远见的中早期项目,为英国储备一批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汽车产业项目。支持对象包括希望扩大制造能力的本土企业和国际投资者,强化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能力。3、创新竞赛:设立协作与示范平台,支持早期和后期阶段的研发活动,推动零排放、新能源、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前沿技术成果转化与快速迭代。二、多层次资金投入与政策协同保障为确保DRIVE35计划顺利实施,英国政府配套发布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英国商业贸易部宣布将向特定企业和项目提供近3亿英镑的直接资金支持,包括:通过汽车转型基金(ATF)为英国汽车制造业提供超过1亿英镑的资本投资;政府将联合产业提供约1.4亿英镑的研发投资;为全新启动的互联与自动化出行探路者计划(CAMPathfinder)拨付1,800万英镑资金。资助对象涵盖超级工厂、大规模量产企业、初创公司、原型车制造以及尖端汽车技术项目,旨在兼顾龙头企业与中小创新型企业发展。DRIVE35计划已促成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项目:位于博尔顿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AstemoLtd.将投资逾1亿英镑用于新一代电动逆变器生产;位于西米德兰兹郡的德纳公司(DanaIncorporated)计划投资1,500万英镑,建设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线。这类项目展示了政府如何借助资金杠杆效应推动关键零部件国产化与区域制造升级,增强英国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与韧性。DRIVE35计划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英国政府的一系列产业政策形成协同效应。在贸易政策方面,英国与美国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贸易协议,显著降低了汽车制造商的关税负担;在能源政策方面,英国政府采取措施降低工业电价,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在法规体系方面,政府持续优化零排放汽车法规,为企业创造更友好的发展环境。作为DRIVE35计划的有力补充,英国政府还宣布向CAMPathfinder项目追加1.5亿英镑资金,以促进互联与自动化出行(ConnectedandAutomatedMobility,CAM)行业的商业化落地。这项计划将持续到2030年,旨在解决自动驾驶汽车在商业化过程中面临的技术、法规和市场障碍。该计划由英国联网与自动驾驶汽车中心(CCAV)主导,联合英国CAM领域的国家级推动机构Zenzic与英国创新局(InnovateUK)共同执行。该计划将依托2024年出台的《英国自动驾驶汽车法案》,构建一个合法、安全的自动驾驶发展环境。英国政府预测,到2035年,CAM产业将创造超过3.8万个就业岗位,贡献逾420亿英镑的经济产值。通过系统性的资金支持、政策引导和产业协同,英国正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未来出行生态系统。从电动化到智能化,从零部件到整车制造,从研发创新到商业化应用,英国政府正在全方位布局。英国政府预测,DRIVE35计划将产生显著的乘数效应,带动数十亿英镑的私人投资,创造数万个高价值就业岗位,同时大幅减少碳排放。更重要的是,这将帮助英国汽车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确保其在未来出行革命中的领先地位。资料来源:1、GOV.UK.BackingBritishIndustry:Governmentlaunches£2.5bnDRIVE35programmetopowerUKautoinvestmentandjobs[EB/OL].(2025.7.13).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backing-british-industry-government-launches-25bn-drive35-programme-to-power-uk-auto-investment-and-jobs2、InnovationNewsNetwork.UKfuelselectricvehiclemanufacturingwith£2.5bnDRIVE35investment[EB/OL].(2025.7.14).https://www.innovationnewsnetwork.com/uk-fuels-electric-vehicle-manufacturing-with-2-5bn-drive35-investment/59749/3、AutonomousVehicleInternational.UKgovernmentprovidesextra£150mtoexpandCAMsector[EB/OL].(2025.7.17).https://www.autonomousvehicleinternational.com/news/legislation/uk-government-provides-extra-150m-to-expand-cam-sector.html
2025年9月1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揭晓了世界创新领袖并衡量了139个经济体的表现。瑞士在2025年仍是世界创新领先者,中国首次进入前十,而中等收入经济体——印度、土耳其、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摩洛哥、阿尔巴尼亚和伊朗——是自2013年以来上升最快的国家。瑞士连续15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GII)榜首,在创意产出方面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并在除人力资本和研究(排名第6位)外的所有其他支柱中均位居前5。瑞典连续第三年保持第二的位置,在商业成熟度和创意产出方面均位居全球第二,并在研究人员(第1位)、全球品牌价值(第1位)、研发总支出(第3位)和知识密集型就业(第3位)等指标上处于领先地位。美国连续第三年保持第三的位置,在市场和商业成熟度方面均位居榜首。其在研发总支出(第4位)和全球企业研发投资者(第1位)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在由企业进行和资助的研发方面表现非常出色(分别排名第4和第5位),凸显了私营部门在推动创新方面的核心作用。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市场规模之一(第2位)、强劲的国内私营部门信贷(第4位)以及充满活力的初创企业资金。然而,其在基础设施方面的表现(第32位)仍然较低。美国还拥有22个创新集群,其特点是风险投资活动水平高、初创企业生态系统活跃以及大学和产业之间联系紧密(集群部分)。圣何塞-旧金山集群在全球排名第3,并在创新强度方面领先(第1位),这得益于硅谷的科技巨头以及强大的专利和风险投资产出。韩国在2025年攀升至第四位,这是其迄今为止的最高排名。韩国在人力资本和研究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并在研究人员数量(第2位)、研发总支出(第2位)、企业研发投入(第1位)、企业研究人员数量(第1位)以及按发明人来源划分的PCT专利数量(第3位)方面均位居全球前三。新加坡尽管在2025年下滑一位至第五位,但仍位列前五。它仍然是全球拥有最多GII指标排名第一的经济体(78项指标中10项排名第1),领先于美国和中国。新加坡在创新投入方面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但在创新产出方面,尤其是在创意产出方面(第15位),仍落后于前四名。中国首次进入全球创新指数前十名,在知识和技术产出方面领先全球。作为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国继续领先其收入组,并在其所在地区排名第三,仅次于新加坡和韩国。据WIPO估计,中国将在2024年成为研发支出最多的国家。中国在专利申请方面领先全球,并拥有最多的百强创新集群(24个),包括目前排名第一的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以及北京,这两个地方都是专利、科学和日益增长的风险投资热点。中国的高科技出口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继续加强,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半导体和绿色技术等战略领域。虽然中国传统上在私人创新融资方面落后,但正在迅速缩小差距。目前,它在后期风险投资交易和企业资助研发方面均排名第二,在全球顶级企业研发投资者中排名第三,凸显了其私营部门在推动创新方面日益增长的作用。图12021-2025年Top15创新经济体资料来源:WIPO此外,中国(第10位)、印度(第38位)、土耳其(第43位)、越南(第44位)、菲律宾(第50位)、印度尼西亚(第55位)、摩洛哥(第57位)、阿尔巴尼亚(第67位)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第70位)是GII前70名中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自2013年以来排名上升速度最快。自2019年以来,沙特阿拉伯(第46位)、卡塔尔(第48位)、巴西(第52位)、毛里求斯(第53位)、巴林(第62位)和约旦(第65位)一直是创新排名上升最快的国家。巴林和约旦凭借2025年取得的进步,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图2在全球创新中不断攀升的经济体资料来源:WIPO《报告》揭示了一个转型中的世界,创新仍然是竞争力和韧性的关键驱动力,但其特征和地域分布正在迅速演变。虽然顶尖创新领袖群体基本保持稳定,但全球创新格局正变得更加多元化,一些中等收入经济体正在稳步发展,区域动态也在发生变化。《报告》传达了三条重要信息:1)创新活动呈现广泛参与的特点。创新能力正跨越地域和收入群体不断扩展。尽管并非所有经济体都能提升排名,但从中亚南亚到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和东欧的多个经济体正展现出日益强劲的创新表现。这些经济体通过投资、教育和商业活力持续强化创新能力。印度、摩洛哥、菲律宾等国家表明,通过聚焦性战略能够逐步构建创新能力。2)经济体的创新参与模式呈现多元化特征。有些经济体发挥高科技制造业或数字服务优势,有些则深耕创意产业、自然资源关联领域或区域市场动态。这种多样性意味着创新成功没有单一路径。各国正在探索将创新模式与自身独特经济结构和能力相适应的方法。3)创新生态系统日益凸显敏捷性与响应能力。能够快速适应的经济体——通过拥抱新技术、支持初创企业及加强跨部门联动——正赢得优势。创新不再仅关乎对科学的长期投入,更包括应对全球变革(如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能力。在全球应对经济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跨领域、跨疆界的适应与创新能力将持续成为决定性优势。然而,障碍依然存在。长期创新能力仍取决于关键投资。此外,许多经济体难以扩大创新生态系统规模、实现研究成果商业化以及更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资料来源:WIPO.GII2025results[EB/OL].(2025-09-16)[2025-09-24].https://www.wipo.int/web-publications/global-innovation-index-2025/en/gii-2025-results.html.
2025年9月12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全球氢能评论2025》。该报告自2021年首次推出以来,每年定期发布,至今已发布五期。主要追踪全球氢气的生产和需求情况,揭示政策、基础设施、贸易、投资和创新等方面的最新动态。该报告是基于2018年在日本举行的氢能源部长级会议倡议的成果,旨在向能源行业利益相关者通报氢能的现状和未来前景,并为氢能部长级会议提供参考。五年来,氢能产业取得了显著进展。绿氢项目已从最初的少数示范性尝试,发展到全球超过200个已承诺投资的项目,数量和规模持续增长,显示出氢能在实现气候目标、保障能源安全和增强工业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这一增长仍未完全达到本世纪初设定的预期,且发展不均衡。成本压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监管框架变化等不确定性,依然制约着氢能的加速部署。《全球氢能评论2025》在总结既有进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未来的挑战,并对到2030年氢能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特别设置了一个东南亚专题,探讨该地区在短期内发展绿氢、氢基燃料及相关产品的潜力。同时,对《氢气生产和基础设施项目数据库》进行了更新,并推出全新的在线“氢气追踪器”,为用户提供自2020年以来的绿氢生产与基础设施项目进展、各地区和各技术的氢气生产成本,以及全球范围内已宣布或实施的1000余项氢能政策措施的可视化信息。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氢能产业在障碍与不确定性背景下持续发展2024年,全球氢气需求增长至近1亿吨,较2023年增加2%,与整体能源需求的增速基本一致。这一增长主要来自石油精炼和工业等传统消费领域,而新兴应用的占比不足1%,几乎全部集中在生物燃料生产。供应方面,氢气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当年消耗了约2900亿立方米天然气和9000万吨煤当量。绿氢产量虽增长10%,预计2025年可达100万吨,但在全球总产量中占比仍不足1%。尽管近年来提出的绿氢目标尚未实现,原因在于高成本、需求与监管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但产业仍显现出增长潜力。近期部分项目的延期和取消,降低了市场对本十年绿氢部署的预期。然而,技术采用早期往往伴随波动:既有停滞,也有突破。事实上,自2020年以来,已有逾200个绿氢生产项目获得最终投资决定,而当时尚处于示范阶段。与此同时,氢能价值链上的创新步伐显著加快,过去一年多项技术创下新纪录,显示出行业的持续成熟。二、绿氢生产项目的阶段性有所缩减,但到2030年仍有望实现大幅扩张基于已公布的项目,到2030年潜在的绿氢产量预期有所下降,这是首次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部分项目延期或取消,目前行业计划显示2030年的潜在产量约为每年3700万吨,而在去年发布的《全球氢能评论2024》中,这一数字为4900万吨。使用电解法和使用化石燃料并结合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两个项目的潜在产量均有所下降,不过使用电解法的项目占总降幅的80%以上,涉及非洲、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多个早期项目。不过,自《全球氢能评论2024》发布以来,获得最终投资决策的项目数量仍增长了近20%,目前已占到2030年项目总储备的9%。尽管产业计划有所收缩,但绿氢的生产预计到2030年仍将保持强劲增长。仅依靠已投运或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批准的项目,届时产量有望达到420万吨/年,是2024年的五倍。这一规模虽远低于政府和行业在本世纪初设定的目标,但其占氢气总产量的比例将从目前的不到1%提升至约4%,增长速度可类比近年太阳能光伏等清洁能源的扩张。更为乐观的是,今年评估还发现,如果出台有效的需求创造和接受度提升政策,到2030年额外6000万吨的绿氢项目有望具备运营潜力。制约绿氢扩张的核心障碍仍在于成本,但这一差距预计将会缩小。天然气价格自2022—2023年的高位明显回落,而电解槽成本因通胀和部署进展不及预期而上升,使绿氢与未减排化石氢之间的成本差距进一步扩大,这意味着支持政策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必不可少。不过,这一差距预计到2030年将显著缩小。在中国,受益于技术和资本成本优势,可再生氢气有望在本十年末实现与化石氢的竞争力;在欧洲,得益于碳价、可再生能源资源和较高的工业用气价格,成本差距也有望缩小。相比之下,在美国和中东等天然气价格较低的地区,电解制氢仍处于劣势,短期内结合碳捕获与封存(CCUS)的化石氢技术将更具竞争力。三、中国电解槽部署和制造能力全球领先,但海外销售受阻目前,中国在电解槽部署和制造方面处于主导地位。2024年,全球电解水制氢产能达到20吉瓦,截至2025年7月新增装机已超过10吉瓦。其中,中国占全球装机容量的65%,并有超过65%的项目完成了最终投资决策。同时,中国还掌握着全球近60%的电解槽制造产能,传统制造商和新进入者都在不断扩大供应。然而,中国以外的制造商则处境艰难。与中国市场的强劲势头相比,其他地区企业的收入大幅下降、财务亏损加剧,部分甚至走向破产或被收购,行业整合的迹象日益明显。在中国国内,电解槽行业同样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现有年产能达20吉瓦,但当前需求仅约2吉瓦,这也可能引发未来的整合潮。在成本方面,中国制造的电解槽在境外安装时并没有显著优势。2024年,在境外制造和安装电解槽的成本约为每千瓦2000至2600美元,而中国制造的电解槽在本土安装成本为600至1200美元/千瓦。如果考虑运输、关税等因素,中国电解槽在境外安装的成本为1500至2400美元/千瓦,与非中国厂商的差距明显缩小。这是因为设备成本仅占总投资的一部分,而工程、采购、施工及应急成本往往超过一半,且高度依赖项目所在地。目前,中国电解槽在境外应用仍面临多重障碍,包括效率偏低、性能不足、难以满足当地标准,以及维护和使用寿命的不确定性。这些问题往往抵消了其在前期投资上的成本优势,从而推高整体氢气生产成本。不过,中国制造商正在加快技术创新,以提升效率和可靠性,并探索在海外设厂,以突破市场壁垒、扩大国际影响力。四、促进绿氢需求的政策正在逐步推进,但相关法规的出台更加重要2024年,尽管氢气供应协议推进速度有所放缓,新协议主要集中在炼油、化工和航运领域。这一年签署的新供应协议总量为170万吨/年,较2023年的240万吨/年有所减少。然而,之前签订的一些初步协议得到确认,促进了生产项目的投资。炼油和化工行业对氢气的需求占据了私营部门所有固定供应协议的几乎全部,并且在承诺的投资项目中占比达到80%。此外,虽然2024年采购绿氢的招标结果参差不齐,欧洲钢铁行业的招标被推迟或搁置,但在炼油和化肥行业中,欧洲和印度的生产工厂达成了最终投资决策。旨在创造需求的政策正在逐步实施,但进展较为缓慢。欧洲在运输和工业领域率先采用氢气使用的配额制度,并对航空业提出了强制性要求,这体现在欧盟可再生能源指令(RED)中。同时,印度针对炼油和化肥行业、日本和韩国针对电力生产也启动了雄心勃勃的计划。新的国际海事组织(IMO)净零排放框架可能促进海运领域氢基燃料的应用。不过,这些政策的效果需要时间显现,在短期内,IMO的规定可能会促使对液化天然气或生物燃料的需求增加。欧盟成员国需将RED配额转化为国内立法,这一过程中的差异将影响氢气行业的明确需求信号。五、主要港口可能会率先在航运业推广使用绿氢基燃料为了实现国际海事组织的减排目标,船舶采用氢基燃料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港口尽快配备相应的加注设施。除了提高能源效率和使用其他燃料外,氢基燃料将在达成这些目标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普及依赖于强有力的监管信号、兼容船舶技术的部署以及供应和基础设施的扩展。截至2025年6月,已有超过60艘甲醇动力船舶在海上运行,并有近300艘订单中的船舶即将加入。发展加注基础设施是避免未来短期内出现瓶颈的关键步骤。对战略位置优越的油料供应港口进行基础设施升级能够覆盖大部分主要贸易航线。例如,新加坡一家就满足了全球约五分之一的加油需求,而17个关键港口能满足行业超过60%的需求。大量未减排化石基氢气的生产和需求集中在炼油厂和化工厂附近,这些地点往往靠近港口,这为大规模推广绿氢提供了理想场所。对现有基础设施及其与绿氢生产设施距离的分析揭示了早期的发展机遇。大约80个拥有处理化学品丰富经验的港口展示了它们处理氢基燃料的强大准备能力,其中包括一些世界最大的港口如鹿特丹、新加坡和艾因索克纳(埃及)。超过30个这样的港口各自都能从400公里范围内的已公布项目获得至少10万吨/年的绿氢供应,这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六、东南亚正逐渐成为一个规模庞大且不断增长的氢能市场东南亚的氢气需求主要由化学行业主导,特别是依赖天然气作为制氢的主要来源。2024年,该地区的氢气需求量达到400万吨/年,其中印度尼西亚占比最大,为35%,紧随其后的是马来西亚、越南和新加坡。氨生产中的氢气使用量占总需求的一半,其次是炼油和甲醇生产。目前,近80%的需求通过未处理的天然气制氢满足,其余部分来自工业副产品。氢气生产消耗了该地区约8%的天然气供应,并且占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略高于1%。东南亚的绿氢生产管道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还需要进一步成熟。根据已公布的项目,到2030年,绿氢的产量有望达到480千吨/年,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然而,已公布的产量中仅有6%达成最终投资决策,而60%仍处于非常早期的开发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越南正在建设的一个240兆瓦电解槽项目,这是中国以外少数达到最终投资决策规模的此类项目之一。此外,约40%的项目旨在出口,主要是氨,这是该管道中大多数项目的目标产品。现有的工业应用和航运业为早期采用绿氢提供了关键机遇。这些包括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越南进行氨生产,以及在马来西亚进行甲醇生产,以减少天然气及其相关产品的进口,改善贸易平衡。钢铁生产方面,在印度尼西亚和越南也有显著机会,可以满足地区内不断增长的需求。新加坡则有机会成为国际航运业的海上燃料供应中心。现有应用的地理集中度,特别是在大型国有企业集中的国家,为扩大绿氢的应用规模奠定了坚实基础。短期内的成功将取决于加快可再生能源部署以降低成本、实施针对性燃料转换政策,并开展试点项目推动商业化进程。参考文献:[1]IEA(2025),GlobalHydrogenReview2025.[EB/OL].(2025-9-12)https://iea.blob.core.windows.net/assets/12d92ecc-e960-40f3-aff5-b2de6690ab6b/GlobalHydrogenReview2025.pdf.
德国《2025年高科技战略》全景解读:六大关键技术与支持措施2025年7月,德国联邦内阁通过了联邦教育与研究部提交的《2025年高科技战略》(以下简称“战略”)草案,计划通过55亿欧元的系统性投资,推动德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战略聚焦人工智能(AI)、量子技术、半导体、核聚变、气候中性出行以及生物技术六大关键技术领域,并通过设立具体的目标和旗舰措施,打造“德国制造”在高科技时代的竞争力。一、人工智能:国家经济增长新引擎AI被明确定位为德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战略目标明确指出,到2030年,AI创造的产值将占德国GDP的10%。为实现这一目标,德国将采取多项旗舰措施和支持策略:1、AI超级工厂建设:德国计划建立至少一家欧洲AI超级工厂,预计2027年中期投入运营,为下一代AI模型提供计算能力和工业化基础设施。这些工厂将与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初创企业合作,形成完整的AI创新生态。2、学术与产业合作:在大学建设AI计算能力和数据基础设施,并鼓励AI初创企业与领先研究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同时,推动AI在机器人、自动化、医学研究、汽车与化工等领域的产业应用。3、AI应用旗舰项目:通过“AI机器人助推器”和AI应用转移项目,将生成式AI及AI代理技术推广到中小企业和重点行业。4、人才培养与创新生态:强化“从科学中创业”(EXIST)框架下的AI学术衍生企业孵化,打造全国性孵化环境,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通过AI卓越中心和基础模型研发计划,培养下一代AI研发和应用人才。5、欧洲合作:德国积极参与欧盟IPCEIAI项目,推动欧洲工业自主、高度专业化AI模型发展,并加强跨国AI能力网络建设。通过上述举措,德国希望在AI技术和应用上实现自主可控,同时推动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升。二、量子技术:量子计算与量子安全通信量子技术是战略中的另一个重点,旨在到2030年建成欧洲领先的量子计算机,并实现量子通信的应用。主要目标和旗舰措施包括:1、量子计算:到2030年,实现至少两台欧洲顶尖水平的纠错量子计算机,并向用户开放。通过“任务驱动硬件竞赛”支持最具潜力的系统方案,推动逻辑量子比特量子计算机研发。2、量子软件与应用:开发开放、模块化的量子计算软件栈,面向具体应用场景和价值创造,促进研究成果向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转化。3、量子通信:通过“量子通信网络研究”(QuNET)计划,发射量子通信研究卫星,建设量子通信测试中心和用户平台,推动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升级。4、量子传感器研发:开发工业应用量子传感器,用于生产监测、医疗成像和卫星定位等领域,探索新的应用场景。5、人才培养:通过“量子未来专业人士”计划,建立从职业培训到继续教育的完整量子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量子技术的发展不仅有助于科研和产业应用,也为德国的网络安全提供了量子防火墙,奠定未来数字经济的基础。三、微电子技术:打造欧洲芯片强国半导体和微电子技术是德国科技自主的重要支柱。战略目标包括打造欧洲最大的芯片生产基地,实现高性能芯片“德国设计”,增强技术主权和供应链弹性。主要措施如下:1、芯片设计能力中心:计划于2026年建立芯片设计能力中心,推动智能节能AI芯片的开发,并应用于汽车、机械工程等关键产业。2、实验室到晶圆厂加速器:利用“欧洲共同重要项目”(IPCEI)框架,推动先进半导体技术的实验室到工业应用转移,为中小企业提供小规模生产机会。3、产业生态建设:支持先进封装和芯片集成技术发展,构建微电子生态系统,并通过欧洲共同利益项目协调产业发展。4、人才培养:成立Microtec学院,提供微电子专业人才的资格认证,满足芯片设计与工厂建设需求。5、供应链安全:通过扩大德国本地制造和国际合作,降低对外依赖,确保关键芯片技术的自主可控。通过上述措施,德国希望在微电子领域实现技术主权,同时保持全球竞争力。四、生物技术:增强研发能力与产业创新生物技术是战略中的关键领域,旨在提升国家在医疗、农业和工业生物经济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主要目标和旗舰措施包括:1、未来医学研发:支持在柏林建立基因和细胞治疗转化中心,利用AI加速创新药物开发,实现个性化医疗和预测性医学。2、创新生物技术基地建设:推动工业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AI结合,扩大生物基工业材料和化学品的应用价值,通过“生物技术创业行动”(GO-Bio)计划促进实验室成果向市场转化。3、可持续农业与粮食系统:开发抗危机、资源高效的作物保护技术和现代育种方法,推动替代蛋白质和健康食品生产。4、医疗技术创新:结合工程、生物技术与医学,推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医疗预防和治疗的可持续性。德国通过生物技术希望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闭环,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关键技术和原料的依赖。五、核聚变与气候中性能源生产:引领工业革命在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德国希望成为核聚变技术和气候中性能源的全球领导者。主要目标和旗舰措施包括:1、核聚变技术发展:制定长期“聚变行动计划”,建设磁聚变和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启动概念设计与技术演示,推动聚变电站建设。2、能源转型创新:整合电力、热力、氢能及能源系统研究,通过生活实验室测试创新技术,提高能源系统韧性和效率。3、绿色能源研究:启动深层地热研究计划和Hydrogen4Future氢能研究中心,推动新能源技术商业化。核聚变与绿色能源的发展不仅支持德国能源独立,还与欧盟气候中和目标深度对接,为未来工业转型提供动力。六、气候中性出行技术:打造未来移动生态德国在交通与移动出行领域提出2035年的明确目标,即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电池生产和回收系统,并成为自动驾驶和气候友好型燃料技术的全球领导者。主要措施包括:1、电池技术与产业化:建设电池能力集群和固态电池研究设施(FFB),推动从实验室到工厂的技术转移,并通过垂直应用联盟构建新价值链。2、替代燃料研发:启动电子燃料创新助推器和“碳捕获与利用”(CCU)技术研发,实现航运和航空运输脱碳。3、自动驾驶与新移动技术:建设无人驾驶交通示范区域和开放数字模块平台,推动城市和区域交通智能化。4、可持续与资源节约:推动可回收汽车零部件研究,实施双向充电标准,提高电动汽车充电效率,确保技术自主性。通过这些措施,德国旨在构建绿色、智能、高效的交通体系,同时提升在全球新能源和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竞争力。总体来看,德国《2025年高科技战略》通过聚焦六大关键技术领域,明确了国家技术主权、经济增长和全球竞争力目标。无论是AI、量子技术、微电子技术,还是生物技术、核聚变与气候中性能源、气候中性出行,战略都以具体目标和旗舰项目为支撑,通过公私合作、欧洲协同及人才培养形成完整的创新生态。通过360度监控平台,德国将实时追踪战略实施进展,确保资金、技术与项目有效落地。资料来源:1、BMFTR.HightechAgendaDeutschland[R].(2025.7.30).https://www.bmftr.bund.de/SharedDocs/Publikationen/DE/L/1105496_Hightech_Agenda_Deutschland.html?nn=11047122、BMFTR.NeueTechnologienentwickeln:HightechAgendaDeutschland[EB/OL].(2025.7.30).https://www.bmftr.bund.de/DE/Forschung/HightechAgenda/HightechAgenda_node.html3、Techovedas.€5.5BillionInvestment:GermanyAimstoMakeAI10%ofGDPby2030[EB/OL].(2025.7.23).https://techovedas.com/e5-5-billion-investment-germany-aims-to-make-ai-10-of-gdp-by-2030/
9月1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5全球创新指数》(GII2025),以“创新处于十字路口”为主题,对全球创新格局进行了详尽的评估,审视了创新系统如何适应地缘政治转变、技术飞速发展以及新型协作模式的挑战。GII作为WIPO的旗舰出版物,旨在通过严谨的数据和分析,为全球139个经济体的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基准分析。报告的目标是为政府、行业、研究人员以及所有致力于培育创新生态系统的人士提供有用的资源,以期指导创新走向可持续、包容性和协作性的未来。2025年GII主要研究结论与核心成果1、全球Top10创新领导者集群具有高度稳定性GII2025的排名显示,全球创新领导者集群结构保持高度稳定,但也出现了由亚洲经济体驱动的显著新动能。瑞士(第1位)连续第15年蝉联全球创新指数榜首。瑞士在“创意产出”支柱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并在所有其他支柱中均跻身前五,仅在“人力资本与研究”支柱中排名第六。瑞典(第2位)和美国(第3位)连续第三年保持其位置。美国在“市场成熟度”和“商业成熟度”两个支柱中位居榜首。其创新生态系统主要由私营部门驱动,在RD总支出(第4位)、全球企业RD投资者(第1位)以及企业实施和资助的RD方面表现出色。美国还拥有全球最大的国内市场规模(第2位)和强大的启动资金基础,并拥有22个创新集群。韩国攀升至2025年第4位,达到历史最高排名。韩国在“人力资本与研究”支柱中全球领先,并在“研究人员”(第2位)、RD总支出(第2位)以及“企业实施和资助的RD”(均第1位)方面位列全球前三。新加坡略有下滑至第5位,但仍然是在单个GII指标中排名全球第一数量最多的经济体(78项指标中占据10项)。新加坡在创新投入方面继续领先,但其在创新产出(尤其是创意产出,第15位)方面仍落后于前四名。日本(第12位)升至2011年以来最佳排名。以色列(第14位)和中国香港(第15位)排名也有所改善,其中以色列在RD总支出、VC获得资金和大学-产业RD合作中均排名全球第1。中国香港则在市场成熟度(第2位)和制度(第8位)方面表现出色。图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2、中国首度跻身全球创新前十强中国在《2025全球创新指数》中首次进入全球前十(第10位),标志着其创新发展轨迹中的一个里程碑。中国不仅是Top30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更在多个关键指标上展现出全球领先地位。产出端领导力方面,中国在全球“知识与技术产出”支柱中排名第一,首次超越瑞士,体现了其在知识创造和技术转化方面的强大能力。中国在专利申请中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在“实用新型”、“商标”和“工业设计”等知识产权密集型指标中位居全球第一。投入端驱动方面,中国在创新投入方面继续深化。根据WIPO的估计,中国有望在2024年成为全球最大的RD支出国,目前RD总支出排名全球第2。在私营部门的投入上,中国在“后期VC交易”中排名第2,并在“全球企业RD投资者”中排名第3。集群贡献与生态系统方面,中国拥有数量最多的Top100创新集群(24个),包括全球排名第1的深圳–香港–广州和全球排名第4的北京。这些集群在高科技出口和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加强,尤其是在AI、半导体和绿色技术等战略部门。中国的创新表现已不再是简单的体量优势,其创新效率和转化能力达到了全球顶尖水平。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第14位,占GDP的2.6%)和后期VC交易(第2位)的高投入,中国在“知识与技术产出”方面首次超越了所有高收入经济体。这种模式的有效性表明,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正在成功地从早期的模仿性创新转向以知识创造和商业化为驱动的创新。然而,报告也指出,中国主要的结构性挑战在于“制度”支柱(排名44位)。在这一投入支柱中,中国的“监管质量”排名第94位,远低于所有其他Top10经济体。这种制度环境上的相对滞后,与创新领先者在机构健全性上的共识形成鲜明对比,表明制度改革是中国要维持其上升轨迹并巩固Top10地位的关键发力点。3、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持续攀升浪潮GII2025清晰地描绘出中等收入经济体在创新能力上的持续进步,成为推动全球创新地理多元化的重要力量。最快攀升集团(自2013年):报告强调,自2013年以来,GII前70名中攀升速度最快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包括中国(第10位)、印度(第38位)、土耳其(第43位)、越南(第44位)、菲律宾(第50位)、印度尼西亚(第55位)、摩洛哥(第57位)、阿尔巴尼亚(第67位)和伊朗(第70位)。近期攀升者(自2019年):沙特阿拉伯(第46位)、卡塔尔(第48位)、巴西(第52位)、毛里求斯(第53位)、巴林(第62位)和约旦(第65位)被确定为近期创新攀升速度最快的经济体。关键突破者:菲律宾(第50位)首次跻身全球前50,巩固了其作为东南亚持续创新攀升者的地位。菲律宾在高技术出口(全球第1位)、高技术进口(第4位)和ICT服务出口(第20位)方面表现卓越。摩洛哥(第57位)创下历史最佳排名。其进步反映了工业能力、知识产权产出和知识投资的提升。摩洛哥在高技术制造业排名全球第12位,工业设计(相对GDP)排名第6位。乌兹别克斯坦(第79位):连续第四年被认定为创新超额表现者,并首次进入Top80。相比之下,有38个经济体表现低于其发展水平的预期,其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LCN)占比最大(13个)。报告揭示了一种结构性矛盾,即创新投入并非成功的唯一保证。LCN地区和部分北非和西亚(NAWA)的资源驱动型高收入经济体(如沙特、卡塔尔、阿联酋)在创新投入排名上往往优于产出排名。例如,智利(第51位)、巴西(第52位)等LCN领导者,尽管在教育和政策改革上有所投入,但难以将这些投资有效地转化为商业化成果和知识扩散。这种现象被称为“创新投入-产出鸿沟”,其核心症结在于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联结性和商业化能力不足。对于这些效率低下的经济体,政策重点必须从单纯增加RD投入转向增强大学-产业合作和有效的风险融资,以提升其创新投入的转化效率。瑞士(第1位)、瑞典、美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在创新投入转化为产出方面表现突出。中国(第10位)在产出方面超越了德国和澳大利亚等高收入经济体,展现出极高的效率。此外,伊朗(第70位)、印度(第38位)、墨西哥(第58位)、突尼斯(第76位)和尼日利亚(第105位)也展示了增强的创新效率。印度和越南等长期超额表现者的经验表明,尽管投入资源有限,但通过建立有效的转化机制、专注于数字化和高技术出口,能够获得不成比例的高创新产出。亚洲创新焦点:中国与重点城市深度解析1、中国的创新战略地位与GII指标表现中国在GII2025中首次跻身全球前十(第10位),这不仅是其自身创新的成功,也是全球创新地理演变的重要标志。中国在该指数上的表现,清晰地展示了其以大规模投资为基础、以高效知识产出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力转型。中国持续在关键投入领域保持领先。RD投入位居世界第2,并有望在2024年成为全球最大的RD支出国。在创新融资方面,中国私营部门的参与度极高,其“企业资助RD”排名全球第2,并且在衡量资本市场对成熟创新企业支持的“后期VC交易”中排名第2。这表明中国的大型创新企业已经具备了全球规模化扩张的资本能力,尤其是在AI、半导体和绿色技术等战略部门。在生态系统协同方面,中国在“集群发展状态”中排名全球第2,显示出强大的本土创新生态协同能力。中国在“知识与技术产出”支柱中排名全球第1。这种领先地位由庞大的知识产权活动支撑:在“实用新型”(第1位)、“商标”(第1位)和“工业设计”(第1位)的注册量方面均位居全球榜首。此外,中国在高技术制造与出口方面也表现强劲,其“高技术出口”排名第5,“高技术制造业”排名第11位。中国在“知识与技术产出”上超越瑞士,投入端(特别是企业RD和后期VC)也处于领先地位,这证实了中国的创新已转变为由大规模的知识创造、私营部门的RD投入和成熟的商业化能力驱动。这种创新驱动力的转型,使其能够有效地将投入转化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技术产出,解决了许多发展中经济体面临的“投入-产出转化鸿沟”。2、亚洲重点经济体创新优势聚焦亚洲地区(SEAO和CSA)的整体表现,是全球创新格局演变的核心驱动力。印度(第38位):CSA的超额表现领导者。印度在GII中扮演着独特角色,它是中央与南亚地区的领导者,并连续第15年保持超额表现者地位。印度在知识经济产出方面具有突出优势:“ICT服务出口”排名全球第1;在创新融资方面,“后期VC交易”排名第4,独角兽估值排名第11位,显示出强大的创业生态系统。然而,印度的“基础设施”和“RD支出”(占GDP的0.6%)排名靠后,反映了其创新增长的持续性挑战,需要进一步的基础设施投入和RD深化。韩国(第4位):RD与人力资本的全球典范。韩国实现了GII历史最高排名。其在“人力资本与研究”和“企业RD”(RD占GDP的4.9%)方面均排名全球第1,是典型的RD驱动型创新经济体。韩国在“研究人员密度”方面亦是全球领导者。新加坡(第5位):全面高效的全球枢纽。新加坡以其机构效率和高度商业化的创新生态系统而闻名。其在“政府效率”(全球第1)和“独角兽估值”(全球第1)方面均排名第一。新加坡还是全球高技术制造的中心,其“高技术制造”指标排名全球第1,并凭借其高度开放的经济模式,在“FDI净流入”方面全球排名第1。日本(第12位):工业复杂性的王者。日本的创新优势集中在工业和技术产出方面。其在“专利家族”方面排名全球第2,在衡量其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生产与出口复杂性”方面排名全球第1。菲律宾(第50位):高技术出口的新星。菲律宾首次进入Top50,是其创新体系快速发展的体现。其在“高技术出口”方面排名全球第1,反映了其产业结构正有效地融入全球价值链,并专注于应用型创新和数字化服务。表1亚洲主要经济体GII2025核心指标对比经济体GII排名机构排名人力资本排名知识与技术产出排名创意产出排名高技术出口排名RD支出(占GDP排名)中国104420114514(2.6%)韩国414151332(4.9%)新加坡512715419(1.8%)日本1222181218165(3.4%)印度38706632478167(0.6%)菲律宾58799049431101(0.1%)3、创新集群分析:全球热点与中国/重点城市聚焦创新集群是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研究人员、发明家、风投和RD企业汇聚的创新热点。GII2025集群排名方法论的关键更新是首次将风险资本(VC)交易地点纳入衡量指标,与WIPOPCT专利申请和科学出版物共同构成评估体系。这一调整旨在更全面地捕捉集群的创业活力和创新融资能力。VC数据的纳入具有战略意义,因为它直接衡量了市场资本化和商业化潜力。集群的集中度极高:全球前100个创新集群贡献了约70%的全球PCT申请和VC交易,以及约一半的全球科学出版物。而仅前10名集群就产生了约40%的PCT申请和35%的VC交易活动。新的方法论导致了排名的显著变化。深圳–香港–广州(中国/中国香港)集群在2025年跃居全球首位,反映了该跨界集群在专利、科学和VC活动中的综合优势。VC数据的纳入对全球创新地理产生了显著影响。美国(圣何塞–旧金山、纽约市、洛杉矶、波士顿–剑桥)和英国(伦敦)的集群排名大幅上升,共同占据了Top10中的六个席位。这反映了VC作为衡量“商业化和创业”活力的重要性,这些集群在创新融资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图22025年全球创新集群前十强与中国重点集群创新足迹中国连续第三年拥有最多的Top100集群(24个),超过美国的22个。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第1位)在专利和科学产出方面保持领先地位,其在VC交易中的强劲表现使其超越了东京-横滨,成为全球创新集群的领导者。北京排名全球第4位。北京在科学出版物方面是亚洲的领导者(全球份额4.1%),并在PCT专利(3.8%)和VC交易(2.9%)方面均表现强劲。上海–苏州:排名全球第6位。上海–苏州在VC交易的全球份额中达到3.7%,略高于北京,但在科学出版物(2.5%)和PCT专利(3.3%)方面略低于北京。中国有宁波(第93位)和宁德(第99位)两个新集群首次进入Top100。该排名根据创新产出(专利、出版物、VC交易)占人口密度的比例来衡量,反映了创新的集约化程度。宁德(中国)集群在该强度排名中位居全球第4位。这一非同寻常的排名主要由宁德时代(CATL)的专利活动驱动。宁德在PCT专利人均申请量上排名全球第1(超过13,000件),但其科学产出和VC活动极少。这反映了垂直领域(能源技术和电池创新)的极端创新强度,即“单一巨头”驱动的创新模式。中美平衡:圣何塞–旧金山(第1)、剑桥(第2)、波士顿–剑桥(第3)和牛津(第5)位居强度排名前五。只有圣何塞–旧金山和波士顿–剑桥这两个美国集群同时进入了全球前10和强度前10,突显了美国在集群规模和强度上的持续主导地位。VC数据纳入后,印度集群(如班加罗尔、德里、孟买)排名大幅跃升,而日本和韩国等传统亚洲集群的排名相对下降。这表明,北京和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能够同时在专利(技术)和VC(商业化)指标上保持领先,证明其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了“深度技术”与“市场资本”的有效整合,这是其超越日韩传统创新模式的关键因素。参考文献:1.WIPO.GlobalInnovationIndex2025.https://www.wipo.int/web-publications/global-innovation-index-2025/en/index.html2.TheIPkat.TheGlobalInnovationIndex(GII)2025.https://ipkitten.blogspot.com/2025/09/the-global-innovation-index-gii-2025.html
情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涉及多个环节,包括情报收集、情报分析、情报传递和反馈等。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人的因素,也有技术的因素。情报工作需要人员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强大的应变能力,这些素质共同作用,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最终将复杂、零散的信息转化为有价值的判断和建议。无论是在市场竞争中对竞争对手的策略进行监测,还是在国家竞争中对潜在威胁的预判,情报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地缘政治问题日益凸显,情报在国家安全和战略决策中的合法、合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情报的核心任务在于保障国家的安全和战略利益,确保对潜在风险和威胁做出预判和防范。合规和透明的信息收集为国家的防御策略提供支持,使其能够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基础上参与国际合作。因此,情报不仅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也是影响国家外交、军事部署和经济策略的重要因素。一、情报:“大博弈”中的核心力量开启国家之间以情报手段为主进行博弈的新模式,肇始于19世纪英俄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竞争。当时,英国和俄国在中亚地区展开长达数十年的竞争,尽管涉及外交和情报活动,但其目标主要是增强区域稳定的掌控力,并确保国家利益。通过合法的情报收集和对区域文化、经济情况的深入了解,双方致力于掌握关键信息,以减少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1839年,阿瑟•康诺利(ArthurConolly)中尉最先创造性地使用了“大博弈(TheGreatGame)”这个词来描述英俄两国为了争夺在中亚的统治权与影响力而进行的竞争。这个词随后借鲁德亚德•吉卜林1901年出版的小说《基姆》(Kim)而流传下来。图1阿瑟•康诺利(ArthurConolly)中尉在“大博弈”期间,情报活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和俄国都投入了大量资源以收集对方的军事、经济和政治信息,并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影响当地的局势。例如,英国派遣了大量年轻的探险家、地理学家进入中亚收集情报。俄国则展开了一系列行动,如向中亚派遣特工和使节,以建立地方情报网络。情报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工具,更成为支撑战略决策的重要支柱。例如,英国情报部门多次通过收集和分析情报来预测俄国的行动意图,从而调整对阿富汗和波斯的政策。俄国则通过情报网,逐步掌握了中亚地区的政治动态,并根据这些情报确定向南推进的步伐。二、情报搜集中的“硬实力”阿瑟•康诺利(ArthurConolly)中尉不仅是“大博弈”一词的提出者,还是作为士兵、冒险家或者官员走遍中亚收集信息并提供情报的众多年轻人中的一员。“康诺利们”的情报“硬实力”包括信息的记录与收集,对经济情报进行分析,以及区域政治格局的可视化。1.信息的记录与收集“大博弈”中的情报收集人员常常通过做笔记、画地图等方式来记录收集到的信息。他们在旅途中绘制地图,记录地形、道路和战略要地的位置。这些地图对于本国政府了解中亚地区的地理状况至关重要。他们详细记录所见所闻,包括军事部署、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动态,并定期向上级汇报。这些报告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图219世纪手绘地图2.经济情报的分析在“大博弈”时期,经济资源的分布和贸易路线的信息同样是重要的情报内容。例如,哪些地区产出丰富的矿产、粮食和畜牧产品,哪些贸易路线更为活跃,这些信息对了解中亚的经济状况非常重要。掌握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对方经济的自给自足能力及其对外贸易依赖度,从而为本国的经济封锁策略或贸易谈判提供依据。情报人员通过观察、记录市场物资流通情况、贸易往来和关税制度,不仅帮助本国了解当地的商业活动,也为潜在的贸易路线或禁运区域提供了参考,直接影响了对中亚经济政策的制定。3.区域政治格局的可视化情报人员通过绘制地图和记录区域内不同部族或政权的分布,帮助本国了解区域政治格局的动态。这种信息的收集为国家提供了更加客观的判断依据,使其能够采取更加平衡的外交措施,并在合法的前提下预防可能的冲突,以保障国家的战略利益和区域的和平与稳定。通过这些步骤,“康诺利们”得以收集到更多的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情报,成为国家战略决策的关键依据。三、情报搜集中的“软实力”从相关传记资料来看,康诺利的动机不仅仅是为国家服务,某种程度上也包含了个人的冒险精神和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在这种探索欲的驱使之下,康诺利在艰辛的环境中发展出重要的应变能力。除了专业的情报“硬实力”值得今天的情报从业人员借鉴,其在异域文化中的适应能力、语言技巧等“软实力”也同样值得关注。•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康诺利及其同事必须熟练掌握波斯语、阿拉伯语或土耳其语,并迅速适应当地文化,才能融入当地环境。•适应严峻的自然环境:从沙漠到高原,中亚的环境极为恶劣,不仅气候多变,还经常缺乏水源和补给,这要求他们具备强大的体力和适应能力。•建立坚实的人际网络:通过与当地领导人、商人和其他关键人物建立关系,探险者们建立了坚实的人际网络,能够获取有效信息,并获得在该地区行动的支持。图3“康诺利们”的情报软实力除此以外,情报搜集中的“软实力”还非常考验情报人员对当地环境的理解。情报搜集不仅仅依赖硬性的军事或政治数据,还涉及对文化、社会心理、历史背景等因素的敏锐洞察。具体来说,情报人员需要通过细致的文化理解和社会观察来捕捉到隐性的、潜在的,甚至是无法直接量化的信息,这对于制定有效的战略决策至关重要。康诺利在“大博弈”期间,除了关注俄国军事行动外,还非常注重中亚各国和各部族的文化、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种深刻的文化理解让他能够更精准地分析不同族群的态度和行为,如通过研究中亚的部族和社会网络,理解了不同民族的政治需求与社会心理,从而能够通过文化纽带和历史背景去影响他们的政治态度。四、现代情报工作:“硬科技”与“软实力”相结合与康诺利的时代相比,现代情报工作在方法和技术上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大博弈”时期,情报人员必须亲自深入一线,与当地民众接触,凭借观察、文化理解和人际网络搜集情报;而现代情报工作更多地依赖于科技手段的支持,如卫星监控、互联网、社交媒体和大数据分析等。卫星和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可以为情报部门提供合法的地理信息和自然环境数据,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也成为开放的舆情观察来源。大数据分析技术在信息收集上具有优势,为识别潜在的风险和趋势提供了合规支持。现代情报工作借助科技手段,提升了情报分析的客观性和效率,进而加强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安全与合作能力。在这方面,现代情报人员不必再亲身前往某地即可获取大量信息,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大大提高了情报收集的速度和广度。然而,现代情报工作也面临着信息过载的问题。如今的情报人员每天需要处理海量的数据信息,这远远超过了个人处理能力。因此,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分析工具在情报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情报人员可以自动过滤、分类、提取关键信息,从而更有效地应对信息过载的问题。不过,现代情报工作在信息甄别上也尤为依赖有如“康诺利们”所具有的“软实力”。尽管科技手段强大,但理解不同文化、语言背景下的信息含义依旧需要“软实力”支持。许多情报机构会配备语言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文化专家,以便在大数据和自动化分析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解读。现代情报工作应当始终遵循道德和法律规范,将“硬科技”与“软实力”结合,在合规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框架内。通过合法渠道获取信息,并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国家实现更全面的预判与决策,保障国家利益的同时,积极促进全球和平与合作。参考文献:[1]大博弈[EB/OL].[2024-11-08].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7%E5%8D%9A%E5%BC%88/5899626.[2]努尔米宁.18-19世纪地图领域的科学、技术和探索[EB/OL].[2024-11-08].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761417.[3]ArthurConolly[EB/OL].[2024-11-08].https://britishempire-me-uk.translate.goog/conolly.html?_x_tr_sl=auto_x_tr_tl=zh-CN_x_tr_hl=zh-CN.[4]YAPPM.ThelegendoftheGreatGame[EB/OL].[2024-11-08].https://www.thebritishacademy.ac.uk/documents/2491/111p17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