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X

首页科技前沿与新兴产业历史内容世博情报

三大机构“全球宜居城市”榜的启示——借力世博 上海应转变成“人的城市”

供稿人:林欧文供稿时间:2010-11-22 14:05:58关键词:世博会,宜居城市
 一、 “全球宜居城市”评选:人力资源部的决策依据

每年,三大媒体和咨询机构——《The Economist》(《经济学人》)的“经济学人信息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以下简称EIU)”、美世公司(Mercer),和英国都市杂志《Monocle》都会发起关于全球宜居城市的评选 。其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为企业主,尤其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在决定创建公司的地点、员工异国调职补贴和艰苦补贴(hardship allowances)时,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因此,调查组对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进行了排名,因为虽然其商业已逐步发展起来,但城市生活方式的细微差别还为大多数人所不知。EIU称,这些指标一般不用于为城市投资和旅游作指导。


然而也有媒体质疑,人们不能过于迷信“宜居性”指标,此类研究的意义还值得商榷。其理由在于,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出现某种不平衡现象纯属正常,那些能够提供舒适环境和服务设施的城市,或许并没有太多的发展机会,就业率也较低;美世公司和EIU的调查报告对小城市情有独钟,却忽略了城市的发展动力和成长性。

二、三大机构调查各有侧重 榜单结果同中有异

上述机构的三份调查报告结果显示,从历史排名看,澳洲、北美和欧洲发达国家的城市排名变化不大,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由于政治和经济波动较为剧烈,因此表现悬殊。在当前的局势下,政治和经济稳定性是比较公认的重要评判指标之一。2010年的报告中,维也纳是唯一同时跻身三个评选机构前十名的城市。此外,苏黎世、温哥华、悉尼、奥克兰和慕尼黑的认可度也较高。


(一)“经济学人信息部”:偏爱英语国家


EIU的“全球宜居城市报告”是该机构“全球生活成本调查”(Worldwide Cost of Living Survey)的一部分,该机构的调查结果应用颇广且有一定权威度 。然而,该机构曾被《纽约时报》所诟病,后者指责其表现出过度的“以英格兰为中心”(Anglo-centric)的特点,认为“《经济学人》很明显地把宜居性和说英语等同起来了”。


2010年2月,EIU发布的报告显示,加拿大温哥华位居首位。前十名中,澳大利亚的城市数量最多,共四座城市入选。和历年相似,占据榜单前列的,除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依然是欧洲和北美城市。得分较差的城市主要因为政治稳定性和社会安全性较差,如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城市和因饱受经济危机之苦的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中国大陆被调查的8个城市都跻进前100名,北京名列第76名,上海第83名。两岸三地以香港排名最佳,名列第31名,台北第62名。


(二)美世公司:欧洲城市更受青睐

美世公司用39种指标对全球221个城市进行了排名 ,该公司数据还被EIU的调查报告所引用。2010年5月,美世公布的报告结果显示,维也纳被评为全球最宜居城市。瑞士的苏黎世和日内瓦分别占据了第2和第3的位置。排名前50位的城市中,亚洲城市屈指可数。新加坡是亚洲排名最高的城市,位列第28。其次是日本的三座城市:东京(第40名)、神户和横滨(并列第41名)。中国香港则排在第71名,中国台北第84名,上海第98名、北京第114名。分析人士指出,香港和台北的环境污染指数非常高,影响了排名。


和EIU排名表不同的是,非英语欧洲国家的城市上榜比例大大提高,德国有三座城市入选前10强:杜塞尔多夫、法兰克福和慕尼黑。瑞士的苏黎世和日内瓦也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位。前50名中,美国和德国入选城市数量最多,但美国城市排名远落后于德国(如图1)。
 
今年,美世还根据各城市的水资源、污染和交通状况,推出“生态城市”排名,新西兰惠灵顿高居榜首,末位是孟加拉国的首都达卡。

(三)《Monocle》杂志:评估过程注重平衡各项指标


《Monocle》杂志在50多个全球城市中评选出25座最宜居城市 。该杂志的报告在全球各机构甚至国家领导人中也有不小的影响力。


2010年6月,《Monocle》发布报告中,德国慕尼黑名列第一,丹麦哥本哈根第二。欧洲尤其是北欧城市最受青睐。和前两个机构报告不同的是,好几座亚洲城市也跻身榜单,如日本东京排在第4位,新加坡名列第21位,日本京都名列23位。


与其他两个机构相比,《Monocle》的特色在于:它所挑选的城市并非在某领域特别突出的,而是在各个指标上都表现出色的。例如,香港虽然是一座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城市,然而交通拥挤、住宅紧张、空气质量和环境保护等问题,让它难以获此殊荣而未能上榜。


三、宜居城市重生活品质 上海应转变城市发展思路


维也纳:欧洲传统宜居城市的范本。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已成为各方公认的“宜居城市”。《Monocle》杂志认为,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可信赖的公共运输网络和众多的绿地空间,让维也纳当之无愧。


维也纳可以看作欧洲宜居城市的范本和缩影。早在1933年,《雅典宪章》就提出都市应具备四个机能:居住、休闲、工作和交通。此四要素已蕴含 “宜居城市”精神,至今仍影响欧洲的城市规划工作者或政府决策者。欧洲宜居城市的发展思路也被业内称为“欧洲模式”。

温哥华:“全球宜居城市”的常青树。加拿大的温哥华可谓各类机构“全球宜居城市”评选的常青树。它的成功主要在于人性化的城市设计将居住舒适度大大提高。对于高密度的中心城区,温哥华的城市设计注重规划、比例和色彩等。所有的高层塔楼避免直接进入行人视觉范围,以提高街道的舒适度并保证街道上阳光充足。可以说温哥华是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创造了宜居和充满活力的空间。


新加坡:技术创新推动宜居城市建设。新加坡是受国际机构青睐的少数亚洲宜居城市之一。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马宝山总结了三条管理经验:注重资源管理、加强清洁增长和改善居住环境。新加坡尤其注重技术创新对推动宜居城市建设的作用,并把“清洁技术”作为一个重点领域。在交通方面,新加坡也已开始试用柴油混合体的巴士的电动车辆,并尝试使用新一代道路收费科技。


上海:让“物的城市”成为“人的城市”。上海缘何大大落后于国际公认的“宜居城市”?有专家认为,这与一味强调“物”而忽视“人”的城市发展理念有关。发展经济学专家姚洋认为,以浦东为例,陆家嘴的规划就缺少人性化,整个区域被人为地切分成不同的区域,给步行者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浦东的现代化程度虽然很高,但从宜居性的角度来看,上海还要打造真正的“人的城市”。提高上海的宜居性,也能大大提升对跨国机构的吸引力,从而提升上海的全球化程度。

相关链接:

1、《Monocle》杂志: http://www.monocle.com/

2、《经济学人》:http://www.eiu.com/site_info.asp?info_name=The_Global_Liveability_Report&rf=0

3、美世公司:http://www.mercer.com/press-releases/quality-of-living-report-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