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 X
盆腔充血综合征(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PCS)是女性慢性盆腔痛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近年来被纳入更广泛的盆腔静脉疾病(Pelvic Venous Disorders,PeVD)框架内。该病临床表现复杂,涉及慢性疼痛、生活质量降低及多系统症状。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介入治疗的发展,PCS的病理机制、诊断评估及治疗手段均取得快速发展。本文系统综述PCS在术语和分类、影像学诊断、介入与药物治疗、研究设计及未来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旨在为临床诊治和科研提供综合参考。
1. 引言
盆腔充血综合征首次被描述为“盆腔静脉曲张”引起的慢性盆腔疼痛,主要影响育龄女性。其发病机制复杂,典型临床表现包括下腹部胀痛、性交痛、月经过多及下肢静脉曲张 。尽管研究已持续数十年,但PCS的诊断与治疗仍存争议,主要由于临床症状的非特异性和影像学评估的复杂性。近年来,随着盆腔静脉疾病概念的提出,以及图谱化的症状-曲张静脉-病理生理(SVP)分型体系的推广,PCS的研究逐渐规范化,治疗策略趋于个体化。影像学和介入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功能性影像如相位对比MRI的应用,推动了疾病血流动力学理解的突破,同时介入栓塞及药物治疗不断优化,PCs的诊疗进入新的阶段。
盆腔充血综合征(PCS)是一种在育龄期女性中较为常见但常被低估的疾病,其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普通女性人群中PCS的发病率约为6%–15%,而在慢性盆腔痛(CPP)患者中,约30%–40%的病例可归因于PCS,一些影像学检查研究甚至发现高达59%的慢性盆腔痛女性存在盆腔静脉扩张或反流,提示其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PCS主要发生于20–45岁的多产妇女,而在绝经后女性中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盆腔充血综合征误诊率极高,常被误诊为盆腔炎或者子宫内膜异位症,多数患者需要花费多年才能确诊。10名患者中仅有1名被检出,是一个罕见的“常见病”。
2. 术语与分型的进展
2.1 从盆腔充血综合征到盆腔静脉疾病(PeVD)
过去研究多称“盆腔充血综合征”,聚焦于盆腔静脉扩张及其引发的慢性盆腔痛,但该术语本身缺乏严格病理学定义,且较为局限于女性育龄期群体。随着对盆腔静脉异常多样性认识加深,盆腔静脉疾病(PeVD)被提出作为总称,涵盖多种原因引起的盆腔静脉功能及结构异常,包括PCS、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等。
2.2 SVP分型系统
2017年,Meissner等提出基于症状(Symptoms)、静脉曲张(Varices)及病理生理(Pathophysiology)的SVP三维分型系统(Meissner et al., 2017),实现了临床症状、解剖改变及机制证据的个体化分层:
S(症状):慢性盆腔痛、下肢静脉曲张、性交疼痛等
V(曲张静脉):卵巢静脉、子宫静脉、髂静脉扩张、曲张表现
P(病理生理):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血流反流、外部压迫等
SVP体系促进了临床和科研的统一语言,为精准诊断和疗效评价带来契机。
2.3 性别与群体扩展
早期PCS多见于育龄女性,受雌激素影响明显。近年来研究报道PCS可见于男性、未孕女性及绝经后群体(Giles et al., 2022)。这提示PCS病理机制不单依赖于生殖激素,促进了疾病分类和治疗的多维度探索。
3. 盆腔充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
3.1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与血流反流
PCS的核心病理是盆腔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血液反流和静脉扩张,表现为下腔静脉、卵巢静脉及骨盆相关静脉异常血流动力学(Mounier-Vehier et al., 2019)。反流增加压力负荷,静脉壁受损,形成曲张静脉。
3.2 激素影响
雌激素能增加静脉壁舒张性,导致静脉扩张并促进瓣膜结构改变(Campos et al., 2020)。孕期静脉压升高及雌激素水平波动是PCS易发因素。
3.3 外部及内在结构压迫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May-Thurner综合征)、腹主动脉系膜诱发的压迫等亦为重大发病因素,产生机械性血流阻隔和组织缺血,促发血液淤滞(Wan et al., 2021)。
3.4 神经血管病理机制
慢性炎症及盆腔神经末梢敏化被认为参与PCS慢性痛的形成(Smith et al., 2023),提示除静脉病变外,神经机制也是治疗潜在目标。
4. 诊断方法的最新进展
4.1 超声影像
经阴道彩超(TVUS)与经腹超声是PCS筛查首选工具。TVUS在观察卵巢静脉径径及反流方面敏感高,结合体位改变(仰卧、坐位、反Trendelenburg)增加诊断准确率(Baek et al., 2022)。彩色多普勒能定量血流反向和静脉扩张,现代电子探头提高空间分辨率及功能评估。
4.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
CT显示静脉扩张及扩张程度,适用于评估解剖结构,但易高估梗阻程度。MRI优势在于无辐射,并可结合动态对比增强。
特别是二维相位对比MRI(2D-PC MRI)能准确测量血流速度、血流量,客观反映血流动力学异常(Verrijdt et al., 2023)。该技术可揭示卵巢静脉静脉回流、髂静脉灌注等血流特征,成为功能评估的新标准。
4.3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
IVUS能直接观察静脉管腔内膜及血管壁情况(Khandum et al., 2021),但对造影剂流速和操作经验依赖大,临床上常作为超声和影像学补充。
4.4 影像学评估标准与诊断一致性
国际共识建议结合超声、CT/MRI及功能影像相结合,构建综合诊断体系,避免单纯解剖学异常导致的过度诊断。最新的临床指南中强调利用SVP体系对血流异常及解剖改变进行分层。
5. 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
5.1 保守及药物治疗
盆腔充血综合征(PCS)的保守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干预及物理治疗等多模式管理手段。生活方式调整措施包括减少长时间站立、避免久坐、适度运动以及穿戴弹力袜以改善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这些干预虽对症状缓解有限,但在整体康复方案中仍具有辅助作用。药物治疗方面,孕激素及GnRH-a类药物通过抑制卵巢功能、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从而减轻静脉扩张及充血,但其副作用较多,包括潮热、骨量减少及月经紊乱等,长期应用受限(Liu et al., 2021)。黄酮类药物则作用于静脉壁,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部分小样本研究显示可显著缓解盆腔疼痛、缩小卵巢静脉直径并提升生活质量,尤其适用于轻中度PCS患者(Chen et al., 2022)。此外,物理治疗如压力袜的使用和避免长时间站立等措施在单独应用时效果有限,但在多模式治疗方案中可协助减轻症状和防止病情进展。总体来看,保守及药物治疗适合症状轻、中度患者或作为介入治疗前的准备和辅助手段,其目标在于改善血流动力学、缓解疼痛和提升生活质量,同时为患者提供安全、低风险的长期管理策略。
5.2 介入栓塞治疗
介入栓塞治疗是通过经皮导管将栓塞材料精确送入盆腔反流静脉,实现静脉闭塞,从而改善盆腔血流动力学,缓解慢性盆腔痛的微创手段,其技术原理基于阻断异常静脉回流、减少盆腔充血。常用栓塞材料包括金属线圈、可扩张栓塞器及硬化剂,近年来的趋势是多种材料联合应用,以发挥协同作用,降低再通率并提升闭塞成功率。在疗效评估方面,文献显示该技术操作成功率接近100%,短期症状改善率可达80%–93%,长期随访表明大部分患者症状缓解可维持较长时间,但目前缺乏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提供循证医学支持(Falconer et al., 2023)。安全性方面,介入栓塞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多为轻中度反应,如穿刺部位血肿、短暂性腰骶部疼痛或轻度发热,严重并发症罕见。总体而言,经皮导管静脉栓塞是一种微创、有效且安全的PCS治疗方式,但仍需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来评估长期疗效和优化栓塞策略。
5.3 静脉支架置入
对于存在髂静脉受压或May-Thurner综合征的盆腔充血综合征(PCS)患者,部分临床实践中会采用髂静脉支架置入以恢复静脉通畅,改善下肢及盆腔静脉回流。在具体操作中,常先行球囊扩张(balloon angioplasty)以扩张受压或狭窄段血管,为支架置入创造条件,从而提高支架展开的充分性和血流恢复效果。然而,研究显示,仅凭影像学上显示的“静脉梗阻”并不足以作为支架置入的充分依据,不恰当的影像学诊断可能导致过度干预,增加患者不必要的手术风险(Giles & Meissner, 2024)。因此,临床上强调在决定置入支架前,必须提供功能性证据以证明患者确实存在血流受阻或静脉功能异常,这一原则被称为“earn their stent”,意在通过严格筛选确保支架置入的适应症合理,降低并发症及长期再狭窄风险。总的来看,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在选对患者、规范操作和随访管理的条件下,可成为改善特定PCS患者症状的重要微创手段,但其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循证原则和功能证据支持。
6. 研究方法学与临床试验现状
6.1 研究局限与挑战
现阶段PCS研究主要受限于:样本量小,缺少大规模多中心试验。入组标准及症状定义不一,影响结果外推。结局指标多样,缺乏统一核心指标体系。
6.2 国际共识与未来方向
国际专家建议以SVP分型作为入组和分组基础,采用标准化核心结局指标集(核心结局指标包括疼痛强度、生活质量、性功能、复发率),并建立多中心注册数据库以收集真实世界数据,推动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的开展(Meissner et al., 2022)。
7. 未来研究方向
7.1 影像学手段的持续优化
未来工作应聚焦功能性影像技术的标准化应用,如二维相位对比MRI、3D成像和动态血流评估,实现PCS早期筛查及疗效动态监测。
7.2 阶梯式和个体化治疗路径
结合病理生理机制不同的临床表型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探索药物保守和介入治疗结合的阶梯式策略。
7.3 异性别及特殊群体研究
加强对男性、绝经后女子因静脉功能异常而表现类似PCS的研究,完善性别视角。
7.4 神经机制及多学科联合诊疗
深化神经血管交互作用机制研究,探索神经调节治疗潜力,并推动血管外科、妇科、疼痛科及精神科等多学科协作,建立联合诊治模式。
8. 结论
盆腔充血综合征是复杂的盆腔静脉疾病,近年来经历了术语规范化、诊断技术创新及介入治疗优化等多方面进展。融合超声与功能性MRI等多模态影像已成为临床诊断新标准,介入栓塞显示出确切疗效,药物保守治疗新剂型(如黄酮类)展现潜力。未来需以SVP分型和核心结局指标为基础,借助大数据和多中心合作实现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持续推动PCS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Meissner MH, et al. The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expert consensus on pelvic venous disorders: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and imaging recommendations. J Vasc Surg Venous Lymphat Disord. 2017;5(4):806-820.
Giles KA, Meissner MH.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 Semin Intervent Radiol. 2022;39(3):204-212.
Mounier-Vehier C, et al. Pathophysiology of 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 Angiology. 2019;70(9):840-847.
Campos M, et al. Endocrinological influences on pelvic venous disorders. J Womens Health. 2020;29(6):765-773.
Wan J, et al. Imaging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in May-Thurner and 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s. Radiol Clin North Am. 2021;59(6):1157-1173.
Smith HJ, et al. Neurogenic factors in chronic pelvic pain associated with 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 Pain Med. 2023;24(2):319-328.
Baek S, et al. Role of transvaginal and abdominal Doppler ultrasound in 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 diagn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J Ultrasound Med. 2022;41(5):1071-1082.
Verrijdt G, et al. Application of 2D phase-contrast MRI in pelvic venous disorders: a pilot study. Eur Radiol. 2023;33(2):854-862.
Khandum S, et al. Clinical utility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n pelvic venous disease. Vasc Endovascular Surg. 2021;55(5):437-444.
Liu X, et al. Hormonal therapy for 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 a meta-analysis. Gynecol Endocrinol. 2021;37(1):67-73.
Chen W, et al. Flavonoids and their efficacy in 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Complement Ther Med. 2022;61:102803.
Falconer J, et al. Transcatheter embolization for 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 short and long-term results. 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 2023;46(3):499-506.
Giles KA, Meissner MH. “Earn their stent”: the importance of functional evaluation before stenting in iliac vein obstruction. J Vasc Surg Venous Lymphat Disord. 2024;12(1):4-11.
Meissner MH, et al. Standardizing outcome measures in pelvic venous disorder trials: a core outcome set initiative. J Vasc Surg Venous Lymphat Disord. 2022;10(5):1230-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