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X

首页科技前沿与新兴产业生物产业生物医药

镜像纳米孔:生物传感与精准抗癌的新一代智能材料

供稿人:卞志昕供稿时间:2025-11-04 10:47:34关键词:纳米孔,镜像,精装抗癌,智能材料

在生命科学的工具箱中,纳米孔技术堪称一项“神器”。它就像一个微观世界的“收费站”,当DNA、蛋白质等生物分子逐个穿过一个微小的孔道时,会引起独特的电流变化,从而被精准识别。这项技术已成为基因测序的核心,并正扩展到蛋白质分析和小分子检测领域。然而,广泛使用的天然蛋白质纳米孔存在固有短板:它们结构复杂、提取困难,并且容易被生物环境中的蛋白酶降解,这限制了其在复杂体液检测或长期体内应用的可能性。

从自然到仿生:为何要创造“镜像”纳米孔?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转向了合成生物学,试图从头设计并构建人工纳米孔。在众多设计中,一种利用“D-氨基酸”构建的“镜像”纳米孔脱颖而出。我们都知道,生命体内的蛋白质几乎都由“L-氨基酸”构成,它们就像所有人的右手套一样,具有特定的手性。而“D-氨基酸”则如同左手套,是它们的镜像对映体。利用D-氨基酸合成的肽链,不仅能自组装形成与天然结构镜像对称的稳定孔道,更关键的是,它们对生物体内的蛋白酶“隐形”——因为蛋白酶是专为识别L-型结构而“定制”的,无法降解D-型结构。这就好比一把锁(蛋白酶)无法打开结构相反的钥匙(D-型肽)。这种与生俱来的生物稳定性,使得镜像纳米孔在诊断和治疗应用中前景无限。本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功制造出首个结构明确、功能完备的镜像纳米孔,并将其性能推向新的高度。

精准设计:如何构建与验证“镜像”纳米孔?

研究团队以一种天然的细菌孔蛋白(PorACj)为蓝图,采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完全由D-氨基酸构成的肽链,并将其命名为DpPorA。首先,他们通过圆二色光谱这一分析蛋白质结构的技术进行验证,结果清晰地显示,DpPorA形成了典型的α-螺旋结构,并且其光谱曲线与由天然L-氨基酸构成的LpPorA恰好呈完美的镜像对称,这从化学结构上证实了其“镜像”身份。

随后,团队在人工脂质膜上进行了严格的“功能测试”。电生理记录结果表明,DpPorA能快速插入膜中,自发组装成一个结构均一、性能稳定的超大孔道。在测试中,该孔道表现出高达约2.8 nS的电导(在1 M KCl溶液中),并在一定电压范围内保持稳定开放。最关键的是,DpPorA与LpPorA在所有的电学特性,如电导大小、电流-电压响应和离子选择性上都几乎一模一样。由于穿过孔道的离子本身没有手性,它们“感知”不到孔的左右镜像差异,因此功能上的高度一致,成为了证明两者是精确镜像结构的最有力证据。此外,生化实验也证实,DpPorA能完全抵抗蛋白酶的降解,且易于处理,为其后续应用扫清了障碍。

性能飞跃:电荷工程如何赋能精准传感?

在成功构建基础版镜像纳米孔后,研究人员并不满足,他们通过“电荷工程”对这一“作品”进行了精密的性能升级。他们像进行微观手术一样,将DpPorA孔道内壁特定位置上的两个带负电的氨基酸替换为中性氨基酸,创造出了突变体DpPorA DE。

这一巧妙的改动带来了性能的飞跃。突变体孔道的电导提升了约36%,并且对阴离子的选择性也更强。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其中的奥秘:移除负电荷后,孔道内壁由其他带正电的氨基酸(如赖氨酸)主导,形成了更强的正静电势环境。这不仅像磁铁一样吸引更多带负电的离子(如氯离子)通过,提升了电导,也增强了孔道与带负电分析物分子的结合能力。

基于这一优化,DpPorA DE展现出卓越的单分子传感能力。它能够灵敏地检测并区分一系列结构各异的生物分子:从短链多肽、结构松散的无序蛋白(如与帕金森病相关的α-突触核蛋白),到被PEG聚合物修饰的大分子,甚至结构刚性的环状糖分子(环糊精),都能在穿过孔道时产生特征各异的电流信号。更令人惊叹的是,当混合多种分析物时,孔道能同时记录下互不干扰的、属于各自的特征信号,这展示了其在复杂样本中进行“多路复用”检测的巨大潜力,为开发新一代高通量、高灵敏度的生物诊断传感器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突破:从传感器到选择性抗癌的“智能炸弹”

在证明了其卓越的传感能力后,研究团队进一步探索了镜像纳米孔在生物医学中更具颠覆性的应用——靶向癌症治疗。他们选择了一种极具挑战性的癌症类型:三阴性乳腺癌。这类癌症因缺乏有效的药物靶点,患者预后往往较差。

研究人员设想,能否利用镜像纳米孔在癌细胞膜上“打孔”,从而杀死癌细胞?体外实验的结果令人振奋:经过电荷优化的DpPorA DE肽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表现出显著的浓度依赖性杀伤效果。在25微摩尔的浓度下,癌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了超过27%。而最关键的突破在于其选择性:在同等甚至更高浓度下,DpPorA DE对正常的乳腺细胞几乎不产生毒性。

机制研究揭示了其“智能”靶向的原理:相较于正常细胞,癌细胞的细胞膜通常带有更多的负电荷。DpPorA DE因其孔道内壁富含正电荷,能通过静电作用被“吸附”并富集在癌细胞膜上,进而形成稳定的孔道,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可以清晰地看到超过99%经过处理的癌细胞膜发生了破裂。此外,用荧光标记的镜像肽也证实,它们能在数小时内快速、特异性地嵌入癌细胞的细胞膜中。这种基于物理性膜破坏的机制,有望绕过癌细胞传统的化学耐药途径,为攻克耐药性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总结与展望
这项研究成功地引领镜像纳米孔技术从概念验证走向了功能应用。它不仅在结构设计和性能优化上树立了新标杆,更跨越了从基础传感到前沿生物医学的鸿沟。未来,科学家们可以进一步为这些“镜像孔道”安装上能够特异性识别癌细胞的“导航头”(如靶向肽),或将它们与抗癌药物结合,构建出更精准、更强大的“智能”治疗平台。这一融合了合成生物学、纳米技术和医学的交叉研究,正为我们开启一扇通往未来精准医疗的新大门。 

参考文献:

1. Neilah Firzan CA et al, Fabrication of cytotoxic mirror image nanopor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 DOI: 10.1038/s41467-025-64025-6

2. D. Scott Peterson.Breakthrough mirror-image nanopores open door to new biomedical applications[EB/OL].https://phys.org/news/2025-10-breakthrough-mirror-image-nanopores-door.html,2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