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 X
美国聚变工业协会(Fusion Industry Association,简称FIA)发布重磅报告——《2025全球聚变产业报告》系统呈现当前商业聚变技术的发展进展与产业链运行现状,勾勒出全球聚变产业的最新趋势与未来路径。
一、报告概况与调研覆盖面
本次为FIA连续第五年发布聚变产业年度调研报告,共计53家商业化聚变企业参与调研,较2024年的45家有所增长,进一步反映出该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热度持续升温。
从地域分布看,北美依然是全球商业聚变的重镇,共有30家公司(其中29家位于美国),欧洲12家,亚洲9家(其中中国占3家),大洋洲2家,南美和非洲暂无企业参与。
二、融资态势与技术路线
1. 融资总额再创新高
截至2025年中,全球商业聚变产业的累计融资总额达到97.66亿美元,较2024年新增26.43亿美元,创近三年最高年度增幅。其中,私人资本贡献89.71亿美元,公共资金投入7.95亿美元,体现出资本市场对聚变能源商业化前景的高度认可。
本年度融资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共有8家,其中Pacific Fusion以9亿美元高居榜首,其次为Helion Energy(4.25亿美元)、Marvel Fusion(2亿美元)、TAE Technologies(1.5亿美元)、Proxima Fusion(1.5亿美元)、ZAP Energy(1.3亿美元)、Tokamak Energy(1.25亿美元)以及Focused Energy(1.1亿美元)。此外,新奥聚变、Type One Energy、Realta Fusion和Renaissance Fusion等公司也获得了数千万美元的融资支持。
若按技术路径分布来看:
Ø 场反位形路线企业(如TAE和Helion)获得5.75亿美元;
Ø 激光驱动路线(如Marvel和Focused)共计3.1亿美元;
Ø 仿星器路径(如Proxima和Type One)融资2.5亿美元;
Ø 托卡马克或球形托卡马克公司(如Tokamak Energy和新奥聚变)合计融资为1.8亿美元。
整体来看,当前资本仍对各类技术路线保持高度关注,形成多路径竞争并行的格局。
2. 投资者类型呈现多元化
参与聚变产业投资的机构呈现高度多样化,主要分为四类:
Ø 深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如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DCVC、Leitmotif等;
Ø 工业与能源巨头,如Chevron、Siemens Energy、Nucor、Thales等;
Ø 公共及准主权资本,包括In-Q-Tel、欧盟创新委员会基金、Plynth Energy等;
Ø 科技公司与个人资本,如Google、Sam Altman、Soros Fund等。
此外,Shell Ventures、软银愿景基金、Energy Impact Partners等也积极参与其中,聚变产业正成为跨行业资本集中布局的新兴热点。
3. 技术路径与燃料选择分布
在51家回复技术路径问题的企业中,25家采用磁约束(托卡马克和仿星器),11家为惯性约束,6家为磁惯性路径,其余为静电约束、介子催化等新型路径。
燃料方面,50家企业中有36家明确选择氘-氚(D-T)路径,另有4家使用氢-硼(p-B11),3家选用氘-氦3(D-He3),其余企业则采用氘-氘或锂等多种路径。
三、商业化进展与市场预期
1. 示范电厂与并网时间预测
在45家企业的调研中,35家(占比78%)预计将在2030至2035年间实现首座商业示范电厂投运;另有5家目标设定在2030年前,5家则预计在2036至2040年间达成。
在“预计并网发电时间”方面,41家企业中有28家计划在2030-2035年实现,占比68%,另有9家公司预计在2040年前并网发电,整体来看,2040年前实现商业并网已成为业界主流预期。
2. 主要挑战
42家公司对“2030年前的主要挑战”进行了反馈,聚变功率增益不足(即Q值过低)排名首位,其次为融资难题、氚自持机制、中子辐射材料短缺以及等离子体相关科学问题。
在“2030年之后的挑战”中,氚自持与材料问题依旧列前,同时挑战重心逐步向工程化转移,包括反应堆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集成、法规适配与许可流程优化等。
3. 就业规模与结构
来自30家企业数据显示,其当前员工总数为4607人,预计供应链相关人员约9300人,未来示范电厂阶段将超过18200人。职能结构上,工程技术人员占比44%,科学研究人员占23%。性别比例方面,男性74%,女性26%,显示行业仍具性别结构优化空间。
四、产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1. 融资快速扩张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行业累计融资从2021年的19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97亿美元,五年增长超五倍。调研企业数量由23家增至53家,员工数量亦扩大四倍,显示商业聚变已从实验探索阶段迈入初步产业化轨道,资本力量正重塑全球聚变产业格局。
2. 商业化加速带动区域集群成型
行业领军企业正加快商业化布局步伐。Helion已与微软签署电力采购协议(PPA),计划于2028年前实现供电;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与Google达成合作,签署首个直接PPA,并宣布将在弗吉尼亚州与Dominion Energy共建首座ARC聚变电站;Type One Energy则与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签署合作备忘录,拟在一座退役燃煤电厂选址建设聚变设施。聚变产业初步商业化正引发全球区域集群竞逐: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加利福尼亚州、五大湖地区及东北部已初步形成区域性聚变产业集群;英国政府则大力支持牛津周边打造全球领先的聚变创新高地。与此同时,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正通过优化监管体系和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布局基础设施、供应链及人才体系,以抢占聚变能源早期应用的战略窗口。
3. 资金缺口凸显产业集群协同需求
调研结果显示,各受访企业预计将首座示范电厂推向商业化仍需大量资金投入,中位数投资需求为7亿美元,但因技术路径和发展阶段差异较大,实际金额跨度极大,整体行业全面商业化所需资金总额超过770亿美元,是当前累计融资的八倍。这一显著的资金缺口表明,尽管资本信心持续增强,融资规模屡创新高,但商业聚变的规模化落地仍高度依赖更强有力的公共政策支持、持续性的政府参与以及多元资本力量的协同推动。同时,区域集群的快速成型为资本和资源集中提供了平台,未来产业集群有望在融资、技术共享、供应链整合等方面发挥放大效应,成为弥补资本缺口、降低商业化风险的重要支撑。
五、结语:聚变产业的关键十年
FIA总结指出,聚变能源已不再是“永远20年后”的梦想,而是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转化为现实的能源解决方案。报告所展现的数据与趋势,揭示出2025-2035年将是聚变商业化进程的“黄金十年”。持续的技术突破、公共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将共同决定哪些企业和技术路线最终脱颖而出,兑现这一人类能源史上最宏大的承诺。
参考资料:
Fusion Industry Association. The Global Fusion Industry in 2025: Fusion Companies Survey by the Fusion Industry Association. 20250722. Washington, DC: Fusion Industry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