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X

首页科技前沿与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

科技巨擘布局建设在轨AI数据中心

供稿人:陆颖供稿时间:2025-11-14 16:56:58关键词:在规数据中心,AI,美国

在生成式AI的浪潮下,算力正在变成新的“基础设施”。当地面数据中心在土地、电力、用水和排放约束下愈发吃紧,部分科技巨头开始把目光抬向天空:利用近地轨道的充足日照和真空环境,把AI数据中心“搬到太空”。近,英伟达、谷歌和SpaceX先后释放信号或启动实践,在轨AI数据中心从概念走向工程验证。

一、英伟达:以H100为先锋,为在轨数据中心铺设算力底座

作为当前AI算力的核心供应商,英伟达并未自己造卫星,而是通过扶持创业公司StarcloudGPU到近地轨道,抢占未来太空数据中心的“芯片标准”。

英伟达在10月发布官方博客,重点介绍其Inception计划成员Starcloud的构想:在近地轨道建设大规模算力集群,依靠不间断的太阳能供电和太空真空散热,将能源成本压缩到地面数据中心的一小部分,同时减少对土地和电网的占用。

11月初,Starcloud-1卫星搭载英伟达H100 GPUSpaceX火箭送入预定轨道,成为首批真正“在太空跑的H100”。这颗卫星将验证在轨GPU的功耗管理、散热方案和辐射防护,为后续构建多星协同的空间算力云做准备。

从商业逻辑看,英伟达扮演的是“在轨数据中心时代的基建商”角色:通过提供适配太空环境的GPU和软件栈,扶持创业公司先行试水。一方面可以检验芯片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为后续可能出现的太空AI工厂”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在抢占未来标准话语权——如果太空数据中心真的大规模落地,谁的芯片和开发工具链率先跑通,谁就更有机会把地面的生态复制到轨道上。在英伟达官方博客的一篇专访中,Starcloud联合创始人兼CEO Philip Johnston预言,未来十年内,新建数据中心很大一部分会考虑在太空部署,这本身就是一种清晰的战略信号。

二、谷歌:Project Suncatcher重构未来数据中心形态

如果说英伟达是在为太空数据中心提供芯片,谷歌则以云计算运营商身份试图直接设计一整套在轨AI数据中心的系统架构。

11月,谷歌正式对外披露名为“Project Suncatcher”的空间计算项目该项目计划与地球观测公司Planet Labs合作,搭载谷歌自研TPU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形成一组可以协同工作的在轨AI数据集群。这些卫星将运行在接近全天日照的太阳同步轨道,通过高速激光链路实现星间通信,实验室测试中相关光链路在理想条件下已实现每秒1.6太比特的数据传输速率。

按照公开方案,Suncatcher第一阶段计划在2027年前后发射两颗试验星,用于验证在轨TPU的运行稳定性、星间互联的时延与带宽以及地面接入方案;远期愿景则是构建由81颗卫星组成的“编队阵列”,阵列规模可达一公里级,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在轨AI数据中心。

谷歌推动该项目,与当前AI竞赛中的能源和资源压力高度相关。Suncatcher试图用“全天候太阳能供电”和“利用太空环境散热”的方案,在物理层面绕开部分资源约束。但谷歌自己也强调,这仍然是一个“登月式”的长期工程。除了发射和维护成本高昂,在轨设备出现故障后无法像地面机房那样快速更换,硬件需要在强辐射环境中保持多年稳定工作,还要面对空间碎片、数据主权和太空活动规则等监管问题。这意味着Suncatcher在未来几年更像技术路线验证,而非立刻可规模商用的云服务。

三、SpaceX:用Starlink演化在轨通信与算力一体化基础设施

与英伟达和谷歌相比,SpaceX并不生产AI芯片,也不运营云服务,但凭借可重复使用火箭和Starlink,在太空基础设施上的话语权极强极可能成为在轨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地主”。马斯克410月末在社交媒体X明确表示,SpaceX“会在太空部署数据中心”,并称下一代Starlink V3卫星可以通过放大尺寸和载荷,演变为在轨数据节点。

目前Starlink已经在使用星间激光链路,实现全球范围的高速数据转发。如果在未来的卫星平台上增加更多本地存储和算力单元,这些卫星就有可能不再只是“空间路由器”,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承担数据预处理、边缘推理和内容分发等任务。对于需要同时覆盖全球用户、又希望减少回传时延的AI应用而言,这种“通信与算力一体化”的在轨设施具备天然吸引力。

与英伟达和谷歌已经落地或即将落地的试验项目相比,SpaceX的在轨数据中心规划目前仍停留在方向宣示阶段,尚未公布具体的发射时间表和系统参数。不过,一旦这一路线推进,SpaceX很可能成为各类在轨AI项目的“基础设施提供商”:既负责把卫星送上天,也可以提供成熟的平台总线和星座编排能力,让芯片厂商和云服务商直接“搭Starlink的顺风车”部署算力。

四、结语

短期来看,这些项目更接近技术验证和示范应用,适合处理遥感图像分析、科学计算、太空任务自身的数据处理等对时延不那么敏感、但对能源和散热极为敏感的场景。真正大规模承载通用云计算和互联网业务,还要跨越成本、可靠性、监管和太空环境治理等多重门槛。

但从战略意义上说,科技巨擘已经在用真金白银为这个方向下注:把AI算力从地面拓展到轨道,不仅是为了解决能源与资源约束,也是在为未来的太空经济预先铺设基础设施。对政策制定者和产业界而言,如何在技术、安全、规则和生态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将决定“在轨AI数据中心”是停留在概念层面的美好愿景,还是迈向下一代数字基础设施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

[1]Angie Lee.How Starcloud Is Bringing Data Centers to Outer Space[EB/OL].(2025-10-15).https://blogs.nvidia.com/blog/starcloud/.

[2]Justine Calma.Google has a moonshotplan for AI data centers in space[EB/OL].(2025-11-05).https://www.theverge.com/news/813894/google-project-suncatcher-ai-datacenter-satellites.

[3]Efosa Udinmwen.Google's next moonshot wants to shoot AI data centers into space - orbiting Suncatcher facilities will be equipped with AI TPUs[EB/OL].(2025-11-07).https://www.techradar.com/pro/googles-next-moonshot-wants-to-shoot-ai-data-centers-into-space-orbiting-suncatcher-facilities-will-be-equipped-with-ai-tpus.

[4]Sebastian Moss.Starcloud-1 satellite reaches space, with Nvidia H100 GPU now operating in orbit[EB/OL].(2025-11-03).https://www.datacenterdynamics.com/en/news/starcloud-1-satellite-reaches-space-with-nvidia-h100-gpu-now-operating-in-orbit/.

[5]Eric Berger.Elon Musk on data centers in orbit: SpaceX will be doing this[EB/OL].(2025-11-01).https://arstechnica.com/space/2025/10/elon-musk-on-data-centers-in-orbit-spacex-will-be-doing-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