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 X
2025年9月12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全球氢能评论2025》。该报告自2021年首次推出以来,每年定期发布,至今已发布五期。主要追踪全球氢气的生产和需求情况,揭示政策、基础设施、贸易、投资和创新等方面的最新动态。该报告是基于2018年在日本举行的氢能源部长级会议倡议的成果,旨在向能源行业利益相关者通报氢能的现状和未来前景,并为氢能部长级会议提供参考。五年来,氢能产业取得了显著进展。绿氢项目已从最初的少数示范性尝试,发展到全球超过200个已承诺投资的项目,数量和规模持续增长,显示出氢能在实现气候目标、保障能源安全和增强工业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这一增长仍未完全达到本世纪初设定的预期,且发展不均衡。成本压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监管框架变化等不确定性,依然制约着氢能的加速部署。
《全球氢能评论2025》在总结既有进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未来的挑战,并对到2030年氢能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特别设置了一个东南亚专题,探讨该地区在短期内发展绿氢、氢基燃料及相关产品的潜力。同时,对《氢气生产和基础设施项目数据库》进行了更新,并推出全新的在线“氢气追踪器”,为用户提供自2020年以来的绿氢生产与基础设施项目进展、各地区和各技术的氢气生产成本,以及全球范围内已宣布或实施的1000余项氢能政策措施的可视化信息。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氢能产业在障碍与不确定性背景下持续发展
2024年,全球氢气需求增长至近1亿吨,较2023年增加2%,与整体能源需求的增速基本一致。这一增长主要来自石油精炼和工业等传统消费领域,而新兴应用的占比不足1%,几乎全部集中在生物燃料生产。供应方面,氢气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当年消耗了约2900亿立方米天然气和9000万吨煤当量。绿氢产量虽增长10%,预计2025年可达100万吨,但在全球总产量中占比仍不足1%。
尽管近年来提出的绿氢目标尚未实现,原因在于高成本、需求与监管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但产业仍显现出增长潜力。近期部分项目的延期和取消,降低了市场对本十年绿氢部署的预期。然而,技术采用早期往往伴随波动:既有停滞,也有突破。事实上,自2020年以来,已有逾200个绿氢生产项目获得最终投资决定,而当时尚处于示范阶段。与此同时,氢能价值链上的创新步伐显著加快,过去一年多项技术创下新纪录,显示出行业的持续成熟。
二、绿氢生产项目的阶段性有所缩减,但到2030年仍有望实现大幅扩张
基于已公布的项目,到2030年潜在的绿氢产量预期有所下降,这是首次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部分项目延期或取消,目前行业计划显示2030年的潜在产量约为每年3700万吨,而在去年发布的《全球氢能评论2024》中,这一数字为4900万吨。使用电解法和使用化石燃料并结合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两个项目的潜在产量均有所下降,不过使用电解法的项目占总降幅的80%以上,涉及非洲、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多个早期项目。不过,自《全球氢能评论2024》发布以来,获得最终投资决策的项目数量仍增长了近20%,目前已占到2030年项目总储备的9%。
尽管产业计划有所收缩,但绿氢的生产预计到2030年仍将保持强劲增长。仅依靠已投运或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批准的项目,届时产量有望达到420万吨/年,是2024年的五倍。这一规模虽远低于政府和行业在本世纪初设定的目标,但其占氢气总产量的比例将从目前的不到1%提升至约4%,增长速度可类比近年太阳能光伏等清洁能源的扩张。更为乐观的是,今年评估还发现,如果出台有效的需求创造和接受度提升政策,到2030年额外6000万吨的绿氢项目有望具备运营潜力。
制约绿氢扩张的核心障碍仍在于成本,但这一差距预计将会缩小。天然气价格自2022—2023年的高位明显回落,而电解槽成本因通胀和部署进展不及预期而上升,使绿氢与未减排化石氢之间的成本差距进一步扩大,这意味着支持政策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必不可少。不过,这一差距预计到2030年将显著缩小。在中国,受益于技术和资本成本优势,可再生氢气有望在本十年末实现与化石氢的竞争力;在欧洲,得益于碳价、可再生能源资源和较高的工业用气价格,成本差距也有望缩小。相比之下,在美国和中东等天然气价格较低的地区,电解制氢仍处于劣势,短期内结合碳捕获与封存(CCUS)的化石氢技术将更具竞争力。
三、中国电解槽部署和制造能力全球领先,但海外销售受阻
目前,中国在电解槽部署和制造方面处于主导地位。2024年,全球电解水制氢产能达到20吉瓦,截至2025年7月新增装机已超过10吉瓦。其中,中国占全球装机容量的65%,并有超过65%的项目完成了最终投资决策。同时,中国还掌握着全球近60%的电解槽制造产能,传统制造商和新进入者都在不断扩大供应。
然而,中国以外的制造商则处境艰难。与中国市场的强劲势头相比,其他地区企业的收入大幅下降、财务亏损加剧,部分甚至走向破产或被收购,行业整合的迹象日益明显。在中国国内,电解槽行业同样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现有年产能达20吉瓦,但当前需求仅约2吉瓦,这也可能引发未来的整合潮。
在成本方面,中国制造的电解槽在境外安装时并没有显著优势。2024年,在境外制造和安装电解槽的成本约为每千瓦2000至2600美元,而中国制造的电解槽在本土安装成本为600至1200美元/千瓦。如果考虑运输、关税等因素,中国电解槽在境外安装的成本为1500至2400美元/千瓦,与非中国厂商的差距明显缩小。这是因为设备成本仅占总投资的一部分,而工程、采购、施工及应急成本往往超过一半,且高度依赖项目所在地。
目前,中国电解槽在境外应用仍面临多重障碍,包括效率偏低、性能不足、难以满足当地标准,以及维护和使用寿命的不确定性。这些问题往往抵消了其在前期投资上的成本优势,从而推高整体氢气生产成本。不过,中国制造商正在加快技术创新,以提升效率和可靠性,并探索在海外设厂,以突破市场壁垒、扩大国际影响力。
四、促进绿氢需求的政策正在逐步推进,但相关法规的出台更加重要
2024年,尽管氢气供应协议推进速度有所放缓,新协议主要集中在炼油、化工和航运领域。这一年签署的新供应协议总量为170万吨/年,较2023年的240万吨/年有所减少。然而,之前签订的一些初步协议得到确认,促进了生产项目的投资。炼油和化工行业对氢气的需求占据了私营部门所有固定供应协议的几乎全部,并且在承诺的投资项目中占比达到80%。此外,虽然2024年采购绿氢的招标结果参差不齐,欧洲钢铁行业的招标被推迟或搁置,但在炼油和化肥行业中,欧洲和印度的生产工厂达成了最终投资决策。
旨在创造需求的政策正在逐步实施,但进展较为缓慢。欧洲在运输和工业领域率先采用氢气使用的配额制度,并对航空业提出了强制性要求,这体现在欧盟可再生能源指令(RED)中。同时,印度针对炼油和化肥行业、日本和韩国针对电力生产也启动了雄心勃勃的计划。新的国际海事组织(IMO)净零排放框架可能促进海运领域氢基燃料的应用。不过,这些政策的效果需要时间显现,在短期内,IMO的规定可能会促使对液化天然气或生物燃料的需求增加。欧盟成员国需将RED配额转化为国内立法,这一过程中的差异将影响氢气行业的明确需求信号。
五、主要港口可能会率先在航运业推广使用绿氢基燃料
为了实现国际海事组织的减排目标,船舶采用氢基燃料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港口尽快配备相应的加注设施。除了提高能源效率和使用其他燃料外,氢基燃料将在达成这些目标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普及依赖于强有力的监管信号、兼容船舶技术的部署以及供应和基础设施的扩展。截至2025年6月,已有超过60艘甲醇动力船舶在海上运行,并有近300艘订单中的船舶即将加入。发展加注基础设施是避免未来短期内出现瓶颈的关键步骤。
对战略位置优越的油料供应港口进行基础设施升级能够覆盖大部分主要贸易航线。例如,新加坡一家就满足了全球约五分之一的加油需求,而17个关键港口能满足行业超过60%的需求。大量未减排化石基氢气的生产和需求集中在炼油厂和化工厂附近,这些地点往往靠近港口,这为大规模推广绿氢提供了理想场所。
对现有基础设施及其与绿氢生产设施距离的分析揭示了早期的发展机遇。大约80个拥有处理化学品丰富经验的港口展示了它们处理氢基燃料的强大准备能力,其中包括一些世界最大的港口如鹿特丹、新加坡和艾因索克纳(埃及)。超过30个这样的港口各自都能从400公里范围内的已公布项目获得至少10万吨/年的绿氢供应,这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东南亚正逐渐成为一个规模庞大且不断增长的氢能市场
东南亚的氢气需求主要由化学行业主导,特别是依赖天然气作为制氢的主要来源。2024年,该地区的氢气需求量达到400万吨/年,其中印度尼西亚占比最大,为35%,紧随其后的是马来西亚、越南和新加坡。氨生产中的氢气使用量占总需求的一半,其次是炼油和甲醇生产。目前,近80%的需求通过未处理的天然气制氢满足,其余部分来自工业副产品。氢气生产消耗了该地区约8%的天然气供应,并且占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略高于1%。
东南亚的绿氢生产管道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还需要进一步成熟。根据已公布的项目,到2030年,绿氢的产量有望达到480千吨/年,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然而,已公布的产量中仅有6%达成最终投资决策,而60%仍处于非常早期的开发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越南正在建设的一个240兆瓦电解槽项目,这是中国以外少数达到最终投资决策规模的此类项目之一。此外,约40%的项目旨在出口,主要是氨,这是该管道中大多数项目的目标产品。
现有的工业应用和航运业为早期采用绿氢提供了关键机遇。这些包括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越南进行氨生产,以及在马来西亚进行甲醇生产,以减少天然气及其相关产品的进口,改善贸易平衡。钢铁生产方面,在印度尼西亚和越南也有显著机会,可以满足地区内不断增长的需求。新加坡则有机会成为国际航运业的海上燃料供应中心。现有应用的地理集中度,特别是在大型国有企业集中的国家,为扩大绿氢的应用规模奠定了坚实基础。短期内的成功将取决于加快可再生能源部署以降低成本、实施针对性燃料转换政策,并开展试点项目推动商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IEA(2025),GlobalHydrogenReview2025.[EB/OL].(2025-9-12)https://iea.blob.core.windows.net/assets/12d92ecc-e960-40f3-aff5-b2de6690ab6b/GlobalHydrogenReview202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