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 X
2025年10月7日,国际能源署(IEA)正式发布年度旗舰报告《可再生能源2025》。该报告基于近期的政策走向与市场动态,系统分析了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最新的预测数据与形势研判。
报告重点展望了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技术在电力、交通和热能等领域的部署前景,并深入探讨了行业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挑战。同时,报告还对政策环境的演变、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各细分行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了系统评估,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尽管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但以太阳能光伏推动的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长依然强劲
预计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较2024年翻一番,新增约4600吉瓦,相当于将中国、欧盟和日本三地的总发电装机容量纳入全球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将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继续保持快速扩张势头,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贡献最大,占新增装机容量的近80%;风能位列其次,水电、生物质能与地热能也将稳步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超过80%的国家,2025年至2030年期间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增速将超过此前五年,显示出能源转型的加速态势。然而,电网消纳能力不足、供应链脆弱性上升以及融资环境趋紧等问题,仍是未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从细分技术看,太阳能光伏将继续引领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长。受益于成本持续下降、审批流程优化及社会接受度提升,未来五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将增加一倍以上,成为能源转型的核心动力。风力发电则面临供应链瓶颈、成本上升及项目审批延误等挑战,但主要经济体(如中国与欧盟)正加紧优化政策与产业布局,预计到2030年全球风电装机容量仍将接近翻倍,超过2000吉瓦。水电在新增装机中的占比约为3%,主要得益于抽水蓄能电站的快速发展,其装机增长幅度较前一阶段明显提升。地热发电方面,受美国、印度尼西亚、日本、土耳其、肯尼亚和菲律宾等国带动,预计到2030年年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较2024年增长三倍。
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的增长前景较去年略有下调。预计2025年至2030年期间的增速将比上年预测低约5%,反映出自2024年10月以来政策、监管及市场环境的多重变化。此次下调主要受到美国和中国政策调整的影响。在美国,多项政策变化导致可再生能源增长预测下调近50%,其中包括提前终止联邦税收抵免、加强进口限制、暂停新的海上风能租赁以及收紧在联邦土地上开发陆上风能和光伏项目的许可。这些因素显著削弱了新增项目的经济性和进度。中国方面,从固定电价机制转向竞争性拍卖模式,对项目收益预期造成一定影响,从而抑制了新增装机增速。然而,中国依然是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力量,预计将贡献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长的近60%,并有望提前五年实现其2035年风能和太阳能装机目标,延续了高效履约的记录。
与去年的预测相比,印度、欧洲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可再生能源前景更加乐观。印度的增长动力来自于更高的拍卖规模、对屋顶光伏项目的政策扶持以及水电审批提速,预计到2030年其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比当前水平增长2.5倍,成为全球第二大增长市场。欧盟方面,尽管海上风电项目进展不及预期,但受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波兰等国大型光伏电站建设加快及电力购买协议(PPA)市场活跃的带动,整体增长预测小幅上调。中东和北非地区则迎来最大幅度的预测上调(约25%),主要受沙特阿拉伯光伏装机的迅猛扩张推动。东南亚国家的太阳能与风能部署也显著提速,拍卖活动频繁、目标更具雄心。
总体来看,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预计将达到2022年的2.6倍。尽管这一增幅仍未完全实现《COP28》提出的“三倍增长”目标(即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提升三倍),但若各国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仍存在实现潜力。报告提出的“加速情景”显示,若各国能有效降低政策不确定性、简化审批流程、加大电网及灵活性投资、并改善融资条件,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有望在2030年达到2022年的2.8倍,进一步接近三倍增长的国际共识目标。
二、风能和太阳能制造商的财务状况不佳,但开发商和买家的需求依然旺盛
制造端行业盈利承压,财务可持续性风险上升。主要的太阳能光伏和风力发电制造商尽管全球装机量大幅增长,但仍报告了巨额亏损。设备制造商的财务可持续性仍是一个重大问题。在中国,受组件供应过剩及市场竞争加剧影响,自2023年以来光伏组件价格累计下降超过60%,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降至-10%。自2024年初以来,中国主要制造企业累计亏损已接近5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以外的风电设备制造商同样面临高成本与需求波动的双重压力,2024年累计亏损约12亿美元,显示出全球新能源制造体系的结构性困难。
开发端产能扩张信心保持,市场结构持续优化。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可再生能源开发商自去年以来对于2030年的产能部署目标要么有所增加,要么保持不变。根据报告评估,自2024年以来,大型可再生能源开发商中约有20%上调了其2030年产能部署目标,另有约75%的企业选择维持原有规划。企业购电协议、公用事业长期合同以及独立发电商的新增投资成为主要推动力量。预计到2030年,这三类主体将贡献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产能的约30%,是上一年度预测值的两倍。太阳能光伏成本的持续下降,使得开发商与终端购电方均从中受益,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的投资吸引力。
海上风电增长预期下调,项目执行受阻。海上风能产业面临诸多挑战,未来五年内,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的预期增幅被下调超过25%,部分主要开发商已相应降低其2030年建设目标。导致增长预期下调的主要因素包括:美国政策环境趋紧、欧洲、日本及印度因成本上升和供应链瓶颈而出现的项目延期与取消。
三、在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可再生能源领域面临着供应链依赖和整合挑战
供应链集中风险依然突出,产业多元化面临挑战。当前,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及风力涡轮机所需稀土材料的生产仍高度集中在少数国家,供应链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在光伏领域,尽管近年来产能过剩、价格下行、贸易壁垒和监管政策变化使中国国内新增投资放缓,但中国以外地区的制造能力正逐步扩大。然而,预计到2030年,光伏关键环节的供应链集中度仍将维持在90%以上,与当前水平基本持平。在风电产业方面,中国在稀土资源的开采与加工环节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全球约60%的稀土开采和90%的稀土精炼能力集中于中国,约90%的稀土永磁体也在中国生产。尽管部分国家正推动多元化布局,但预计到2030年,全球稀土采矿与精炼环节仍将保持高度集中,供应链安全风险难以根本缓解。
可变可再生能源占比上升,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迫切。随着风能与太阳能光伏发电占比持续提升,全球电力系统正经历结构性变革。预计到2030年,可变可再生能源(VRE)将贡献全球电力供应的近30%,较当前水平翻倍。这一变化显著提高了电力系统对灵活性、电网调节与储能能力的要求。许多市场,包括中国、德国、巴西、智利、英国和爱尔兰,都出现了可再生能源削减的情况。多个国家的负电价时段数量大幅增加,这与太阳能发电的高峰期相吻合。可再生能源削减和负电价现象表明电力系统缺乏灵活性,或者在某些时段供需存在不匹配的情况。为应对这一挑战,越来越多国家正在推动电气化与需求侧灵活性提升,发展智能电动汽车充电、热泵系统、短期与长期储能,以及可调度电源等多元化手段。过去五年中,全球已有超过10个国家启动了针对光伏与风能的固定容量拍卖机制,以激励系统灵活性投资,确保可再生能源安全、经济、高效地融入电力系统。
可再生能源显著提升能源安全与经济效益。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部署已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降低了对化石燃料进口的依赖,增强了能源安全性与多样化水平。自2010年以来,全球新增非水电可再生能源装机约2500吉瓦,其中约80%部署在依赖化石燃料进口的国家。如果没有这些新增装机,这些国家在2023年的煤炭和天然气进口量将高出约45%。据测算,自2010年以来,全球累计减少煤炭进口约70亿吨、天然气进口约4000亿立方米,节省支出约1.3万亿美元。这表明,可再生能源不仅是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驱动力,也正成为维护能源安全和优化贸易结构的关键因素。
四、可再生能源在热能和运输领域的使用持续增长,但其在需求中的份额仅略有增加
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交通运输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由当前的4%提升至6%,增长势头稳健。其中,利用可再生电力驱动的电动汽车贡献了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量的近一半,增长主要集中在中国和欧洲两个市场。与此同时,液体生物燃料仍是交通领域的重要补充,其增长主要来自巴西,其次是欧洲、印度尼西亚、印度和加拿大等国。
在热能领域,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将显著提升。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热能需求中的占比将由目前的14%提高至18%,五年内可再生供热消费量将增长约42%。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和建筑部门电气化水平的提升以及生物能源利用的扩大。
参考文献:
[1] IEA(2025),Renewables 2025.[EB/OL].(2025-10-7)https://iea.blob.core.windows.net/assets/76ad6eac-2aa6-4c55-9a55-b8dc0dba9f9e/Renewables202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