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X

首页科技前沿与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绿色

国际能源署发布《世界能源展望2025》

供稿人:肖鹏华供稿时间:2025-11-18 11:30:35关键词:能源安全,电力,可再生能源,核能

2025年11月12日,国际能源署发布旗舰报告《世界能源展望2025》。作为全球能源分析和预测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年度报告,自1999年首次推出以来,这已是其第26次发布。报告旨在反映最新的能源数据、技术进展、市场趋势和政府政策变化,并探讨未来不同能源路径对能源安全、普惠获取以及碳排放的影响。

《世界能源展望》覆盖整个能源系统,采用多情景分析方法,通过对既有政策、预期政策及目标导向路径的不同假设,系统呈现能源未来的关键选择、不确定性以及潜在后果。这种情景化方法能够清晰展示能源系统发展可能受到的重要变量影响,包括各国政府在能源政策上的取向。

本年度报告发布之时,全球能源政策和市场正处于深刻调整之中,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加剧,各国在能源安全、可负担性与可持续性之间的权衡路径也日益分化。面对这一复杂局面,《世界能源展望》继续为不同政策与投资选择可能带来的影响提供独特洞见。今年报告特别强调了一个突出主题——关键矿产供应安全的重要性。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在动荡不安的世界中,能源安全成为焦点

当下,紧迫的威胁与长期的风险正不断凸显能源在经济与国家安全中的核心地位。能源已成为当前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焦点领域:传统燃料供应的不确定性与关键矿物供应受限的问题叠加出现;与此同时,对现代经济至关重要的电力系统也愈发容易受到网络攻击、运行故障及极端天气带来的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能源政策制定者面临愈加复杂的决策环境:

首先,地缘政治脆弱性与低迷的油价并存。持续的冲突与不稳定局势仍未消散,而石油市场供需却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

其次,虽然各国普遍将能源安全与能源价格可负担性视为优先目标,但实现路径却存在明显分歧。一些国家(包括许多燃料进口国)倾向于通过提升能效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来应对风险;另一些国家则更强调保持传统燃料的稳定供应。

再次,国际体系裂痕加深、全球贸易前景不明,但能源贸易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关键。充裕的石油、太阳能电池板、电池供应,加上不久后即将增加的LNG供应,使得能源生产国持续扩大其国际市场布局。

与此同时,尽管气候风险不断加剧,各国及国际社会在减排方面的行动力度却不及以往。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气温首次较工业化前上升1.5摄氏度。

新技术正在加速融入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部署量已连续第23年创新高;但化石能源消费(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核电产量也同时达到历史新高。尤其是在中国因素的推动下,自2019年以来,煤炭需求增速比天然气快50%,成为能源相关排放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

面对如此多元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因素,能源的未来不可能用单一叙述框架来概括。这正是《世界能源展望》采用多情景分析的原因所在。这些情景并非预测,而是基于最新、最全面的政策、技术与市场数据,辅以严谨模型推导出的不同发展路径,旨在帮助读者探讨各类选择可能带来的影响。

二、关键矿产供应链正面临严重威胁

过去影响油气供应安全的各类风险,如今又叠加了新的脆弱性,其中最突出的是关键矿产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关键矿产已成为新的能源安全维度,一直受到国际能源署的高度关注,也成为2025年伦敦“能源安全未来峰会”的核心议题。近期中国针对稀土、电池组件及相关技术实施新的出口管制措施,更加凸显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

关键矿产供应链的主要风险在于高度集中。当前20种与能源相关的战略矿产中,有19种由单一国家的精炼商占据主导地位,平均市场份额高达70%。这些矿产不仅对电网、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系统至关重要,也在人工智能芯片、喷气发动机、国防系统等战略产业中发挥关键作用。截至2025年11月,超过一半的战略矿产受到某种形式的出口限制,使供应链的脆弱性进一步加剧。

要构建更加多元、具有韧性的关键矿产供应链,必须依靠协同行动和政策支持,而不能单纯依靠市场力量。自2020年以来,关键能源矿产精炼产量的增长主要由现有的主要供应方贡献,这导致几乎所有关键矿产的精炼地区集中度进一步上升,尤其是镍和钴。当前已公布的新项目显示,改变这一趋势的速度将相当缓慢。与此同时,在供应链保护情景下,由于需求下降带来的价格下滑反而会让成本更低的现有生产商受益,进一步推高供应集中度。

因此,必须立即采取果断措施,提高应对潜在供应中断的准备能力;从长期来看,还需加快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与供应项目,以推动关键矿产供应链更快实现多元化和风险分散。

三、在安全风险不断增大的当今世界,韧性至关重要

此外,面对愈发频繁且影响更广泛的天气风险、网络攻击以及针对关键基础设施的恶意活动,提升能源系统的韧性已刻不容缓。国际能源署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针对关键能源基础设施的年度运营中断事件已影响全球超过2亿户家庭的能源供应。

在极端气候的冲击下,能源系统的多类设施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干旱削弱了水电站和部分火电厂的发电能力;风暴、洪水和野火则导致太阳能电站、海上油气平台等多种能源设施停运甚至受损。输电和配电网络则是受灾最严重的环节,约85%的相关事件都涉及电网中断,凸显出其高度脆弱性。

根据报告的多情景分析,与天气相关的风险在未来仍将持续上升。所有情景均显示,全球气温增幅将在2030年左右突破常规意义上的1.5°C阈值,并且直到2035年之后,各情景的风险表现才会开始出现明显分化。这意味着,增强能源系统的适应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加固,已成为全球能源安全面临的共同紧迫任务。

四、电气时代已经来临

电力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所有情景分析中,电力需求的增长速度都显著快于整体能源需求。到2035年,“持续电力供应”(STEPS)和“可持续能源转型路径”(APS)情景下的电力需求预计将增长约40%;在“净零排放”(NZE)情景中,增长幅度将超过50%。推动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力量来自诸多领域,包括家电和空调、先进制造业与轻工业、电动汽车、数据中心以及电力供暖等。投资者也迅速捕捉到这一趋势,目前电力供应和终端电气化相关投资已占全球能源投资的一半。

电力使用的不断攀升,使电价成为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目前电力仅占最终能源消费的21%,却是支撑全球经济中超过40%产出的行业的主要能源,也是多数家庭主要依赖的能源形式。因此,可靠而负担得起的电力供应,对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具有决定性意义。2025年智利和伊比利亚半岛的停电事件,正反映了电力中断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成本。

“电力时代”,保障电力供应的关键在于电网建设、储能部署以及系统灵活性手段能否迅速扩展。然而,这些领域的进展总体滞后。2015年以来,全球电力发电投资增长近70%,达到每年1万亿美元,而电网投资仅增至约4000亿美元,不足发电投资增速的一半。电网滞后带来供应拥堵、新发电项目接入延迟,并推高电力价格。风电与光伏的弃用现象日益增多,批发市场负电价频繁出现;同时,审批程序缓慢以及变压器等关键设备供应紧张,进一步制约了电网升级步伐。电池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压力,2024年新增装机已超过75吉瓦,但储能难以满足季节性调节等更复杂的灵活性需求。

收入提升与气温上升推动空调用电快速增长,成为未来电力需求的重要驱动力,尤其体现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并对峰值负荷产生深远影响。在STEPS情景下,到2035年,收入增长将带来全球峰值用电增加约330吉瓦,气温升高将进一步增加约170吉瓦。新空调产品的能效水平,因而成为缓解电力系统压力的关键因素。目前市场已有高效型号,其价格与普通产品相近。

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也成为电力需求新增的重要领域,主要集中在发达经济体和中国。预计到2025年,数据中心投资将达到5800亿美元,甚至超过全球石油供应投资规模(5400亿美元)。到2035年,数据中心用电预计将增长三倍,虽然仅占全球电力需求增长的不到10%,但其区域分布极度集中。未来十年内,超过85%的新增数据中心容量将位于美国、中国和欧盟,而且许多集中在既有数据中心集群周边,进一步加剧已经紧张的电网负荷。

五、随着对能源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新入行的企业引领了这一趋势

全球能源市场的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批新兴经济体正成为影响能源需求走势的重要力量。其中,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居于前列,中东、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中心。这些国家共同承担起过去由中国主导的能源需求增长角色——自2010年以来,中国贡献了全球石油和天然气需求增长的一半以上,以及电力需求增长的60%。虽然没有任何单一国家能够完全复制中国的能源发展轨迹,但整体上它们正推动着全球能源需求结构的转变。

能源系统重心的变化在多个指标上已有明显体现。2000—2010年间,发达经济体贡献了全球汽车保有量增长的一半;而在随后的十年里,中国单独就完成了相当规模的增长。展望未来至2035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增长的一半预计将来自中国以外的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这意味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量将更加分散和多极化。

从需求地理分布与能源资源禀赋的对比可以看到另一个趋势:到2035年,全球80%的能源消费增量预计将来自太阳能资源条件优越的地区。这与过去十年的格局截然不同,当时中低太阳能资源地区贡献了全球能源需求增量的一半。新的分布格局解释了为何太阳能技术的采用加速,以及为何制冷需求持续攀升。

与此同时,亚洲的许多新需求中心虽然拥有部分国内煤炭资源,但在石油和天然气方面仍需依赖进口,这将进一步影响区域能源安全格局,并推动其在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和能源效率方面加速布局。

六、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增长

无论增长速度存在何种差异,在所有情景中,可再生能源始终是增长最快的能源类型,其中太阳能光伏(PV)尤为突出。在“持续电力系统”(CPS)情景中,可再生能源的推广面临较大阻力,但依然占据能源需求增量中的最大份额,其次为天然气和石油。尽管如此,该情景下电力行业的光伏新增装机容量预计将维持在当前的约540吉瓦左右,并一直停滞至2035年。

“可持续能源与电力系统”(STEPS)情景中,政策调整影响了可再生能源的扩张速度。例如,美国到2035年的可再生能源新增容量比上一版展望减少约30%。但从全球层面来看,可再生能源仍保持快速扩张态势。太阳能的持续繁荣伴随着风电、水电、生物能、地热能等多种技术的同步增长,以及能源效率的不断提升。

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未来十年,其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在全球占比将达到45%至60%。与此同时,中国仍是大多数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主要制造国,在全球供应链中保持主导地位。

太阳能组件和电池的大规模产能(大部分来自中国)使其价格保持极强的竞争力,但也引发部分市场的担忧。2024年,中国的制造能力已足以生产全球年度装机需求两倍以上的光伏组件,以及近三倍的电池单元。新能源相关产品(包括电动汽车)出口占中国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已接近5%,中国企业也在印度尼西亚、摩洛哥、匈牙利、巴西等国投资建设制造基地。对许多国家而言,尤其是发展中经济体,这意味着可以以低成本获得先进技术,是重要机遇;但同时,中国在新能源价值链的高度主导也引发了外界对供应集中度、市场稳定性及本土产业发展的担忧。

关键问题在于:在贸易壁垒上升、需求前景存在不确定性、技术价格持续承压以及部分企业利润下降的背景下,当前的过剩产能将如何演变。

七、核能正在重新兴起

在多种情景分析中,核能复兴已成为共同趋势之一。无论是传统大型核电站,还是包含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在内的新型核能技术,全球投资均呈现明显增长。目前,已有超过40个国家将核能纳入本国能源发展战略,并积极推进相关新建项目。除部分反应堆重启运行(尤其是在日本)外,全球在建核电装机规模已超过70吉瓦,达到近30年来的高位。

未来,技术创新、成本管控能力提升及更清晰的长期收益预期,将成为推动核能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对当前在建设、铀生产与浓缩服务等环节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行业而言尤为重要。同时,科技企业正促成新的商业模式兴起,全球已达成的SMR协议与意向规模累计约30吉瓦,主要面向数据中心等新型用能场景。随着上述趋势的持续推进,在经历逾20年的停滞之后,全球核电装机规模预计将在2035年前增加至少三分之一。

八、能源结构的不同发展路径

除了一些共性判断外,各情景在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方式上呈现明显差异,特别体现在对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需求的不同预期。在“清洁电力系统”情景下,全球石油和天然气需求将持续增长至2050年,而煤炭需求则会在本世纪末之前开始下降。在“可持续技术进步”情景中,煤炭需求在短期内见顶,石油消费量则在2030年左右趋于平稳。今年的展望中,与去年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天然气——受美国政策调整和价格下降影响,天然气需求在2030年代仍保持增长。

“净零排放”情景中,随着各类低排放技术快速部署,三类化石能源需求均呈现下降趋势。尽管三种情景下的能源服务需求规模大体相当,但为满足这些需求所需的最终能源量差距较大。“清洁电力系统”情景下,全球能源需求将在2035年前增加约90亿焦耳(比当前水平上升约15%);“可持续技术进步”情景中需求增幅约为50亿焦耳(约8%);在“净零排放”情景中,能源需求则出现下降。

这些差异主要源于能源结构变化和技术效率提升的程度不同。更高比例的电气化、更依赖可再生能源的能源系统不仅能减少化石燃料使用,还能因避免燃料燃烧产生的废热而降低整体能源消耗。。

 

参考文献:

[1] IEA(2025),WorldEnergyOutlook2025,IEA,Paris.[EB/OL].(2025-11-12).https://iea.blob.core.windows.net/assets/9228d782-4207-4648-9c75-e6bb908cdb90/WorldEnergyOutlook202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