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 X
在全球机器人由“自动化”迈向“物理智能”的拐点上,德国正以工程硬实力叠加AI能力重塑竞争版图。2019年创立的Neura Robotics,作为新一代德国制造的代表性样本,不仅回应了制造业用工短缺与柔性化升级的需求,也为欧洲在中高端机器人赛道提供了可验证的商业路径。
一、公司概况
Neura Robotics成立于2019年,由David Reger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梅青根创立,定位为“认知机器人先行者”。公司强调把感知、计算与执行整合到“单一设备”的架构中,并打造开放平台供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应用。到目前为止,Neura在全球近40个国家布局、签约70多位合作伙伴,员工规模已达600人以上,展现出快速扩张的势头。
从产业路径看,Neura早期与亚洲机器人企业保持合作,随后在2024年宣布将生产环节自中国转回德国,以提升供应链可控性与“德国制造”品牌背书,这一步也在德国“再工业化”和技术主权讨论的大背景下具有象征意义。
资本市场方面,Neura在2023年接连完成融资(含InterAlpen Partners追加的1500万欧元融资),为其海外拓展与产品化铺路;2025年1月,公司又完成1.2亿欧元的B轮融资,由Lingotto、Cedar Mundi Ventures、HV Capital等投资方参与,成为当年欧洲机器人赛道的代表性大额融资之一。欧洲初创生态圈媒体Sifted的统计显示,Neura2025年累计融资额约2.48欧元亿,凸显其在欧洲创业版图中的“明星公司”地位。
Neura已经被德国主流媒体视为本土最具野心的新一代机器人公司之一:其目标是依托“认知能力+平台生态”实现差异化突围,面向协作、移动、服务与人形等多形态机器人赛道发力。
二、竞争实力
1. 技术与软件生态
(1)产品谱系
Neura现已形成覆盖协作、移动、服务与人形的多形态产品线——协作机械臂MAiRA、工业级“性价比臂”LARA、移动机器人MAV、面向家庭与医院的服务机器人MiPA,以及面向通用任务的人形平台4NE1。这些产品共同体现出“设备原生集成AI与多模态传感”的技术路线。
(2)认知与传感
Neura的“认知”并非抽象概念,而是通过软硬一体的感知模组具体落地。例如NEURA OmniSensor用于三维环境感知与安全、NEURA Touch提供触觉与力控反馈、NEURA SenseKit/Teach支撑低门槛示教与快速上线。配合自研AI与安全架构,设备可“看、听、触、学”,并在复杂人机共融环境中运行。
(3)平台与生态
更具差异化的是软件侧的Neuraverse——面向机器人应用的“开发者与应用商店”生态,贯通仿真、部署与运维。2025年,Neura宣布与SAP、NVIDIA合作,将SAP的生成式AI代理与NVIDIA Omniverse /Isaac Sim融入Neuraverse,使开发者能够在同一平台上完成从数字孪生建模到场景编排、再到在线部署与持续优化的闭环。这种“平台化+生态化”的路径,被视为机器人行业的长期壁垒。
(4)与头部自动化厂的互通
Neura与日本欧姆龙联合推出“iCR(intelligent Cognitive Robot)”系列,以Neura的MAiRA协作臂为硬件基础,叠加欧姆龙的Sysmac机器自动化平台与控制/安全体系,主打“认知+协作”的工业应用,在2024年Automate联合展示“认知协作”方案,证明其产品可与主流工业自动化体系无缝协作,降低改造门槛。
2. 行业落地与系统集成
(1)大型行业验证
2025年7月,Neura与韩国HD Hyundai Samho、HD Hyundai Robotics建立战略合作,在造船业联合测试四足与人形机器人(含4NE1),直击焊接、巡检、物料搬运等高危险/高变动工况,评估其在高强度、高安全需求环境中的效率与可靠性,验证“认知+多形态机体”的通用性。这类“重资产场景”的验证,有助于加速通用人形与具身智能在重工业的商业闭环。
(2)“制造–交付”能力扩张
为缩短交付周期、强化关键部件自给,Neura通过并购加快纵深布局。2025年5月,并购B.A.H. Industrial Solutions,将其更名为NEURA Electronics,侧重控制柜与控制单元生产,并将移动机器人装配流程落地到该基地,显著增强产能与质量控制。10月,又再度并购ek robotics,对接其60余年AGV/AMR经验与客户群,叠加Neuraverse 的平台化能力,快速做大做强移动机器人与内部物流解决方案。
(3)全球产业合作与市场触达
在印度,Neura与汽车零部件巨头Sona Comstar达成合作,共同推进认知机器人在本地制造场景的落地。在中国,公司宣布落地杭州“AI研发中心”,服务于亚洲市场的技术与业务扩张。这些布局显示其正以“德国研发+全球产业合作”的方式,扩大商用半径。
三、战略价值与前景
1. 技术创新
Neura 的核心在于把机器人从“单一设备”提升为“可持续迭代的平台”。公司将视觉、听觉与触觉等多模态感知与安全机制、操作系统、开发框架和应用生态整合在同一架构内,形成“设备即平台”的路径。配合Neuraverse的开发者与应用生态,以及与数字孪生与仿真体系的衔接,研发-仿真-部署-在线迭代被纳入一条工程化闭环,长尾任务的改造与维护成本随之下降。更重要的是,这一技术资产在不同形态之间可以复用:协作臂、移动平台、服务机器人乃至人形平台共享同一“能力池”,使产品谱系在新增场景时能够复利式扩张,技术与商业两端都具备更强的延展性。
2. 产业价值
对产业与客户而言,Neura 的价值首先体现在改造门槛与交付确定性的同步改善。一方面,产品能够与主流自动化与控制体系打通,减少存量产线的割裂式改造,缩短从验证到量产的周期;另一方面,公司通过纵深整合电子与控制等关键环节,并吸收拥有长期AMR/AGV经验的系统团队,把“核心部件-系统解决方案-场景落地”的链条握在自己手中,交付能力与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更稳。与此同时,重资产与高安全要求场景的先行验证,为其在造船、汽车零部件、金属加工等行业建立了可复制的样板,客户可在可见的效率与安全指标中评估投入产出,从而推动更大范围的替代与升级。
3. 地缘政治
放在德国与更广泛的地缘经济语境中,Neura的崛起具有超越企业本身的意义。德国在机械、汽车与工业自动化具备全球优势,但在“认知-感知-人形”前沿赛道面临来自美中强劲竞争。Neura以“德国制造+认知平台”路径推进商业化,有望在协作臂、AMR、特种机器人到人形的一体化栈上形成国家层面的标杆,带动本土上游(精密减速器、力矩传感、算力模组)与下游系统集成的协同创新。其通过并购吸纳工程队伍、把产线重心置于德国本土、又在杭州等地搭建“数据-生态-市场”的桥头堡,有助于在全球供需与数据要素流通上形成“两端抓手”。
参考文献:
[1]Neura Robotics. About us.[EB/OL].[2025-10-26].https://neura-robotics.com/company/.
[2]Tom Nugent. The biggest robotics raises so far in 2025[EB/OL].(2025-08-21).https://sifted.eu/articles/the-biggest-robotics-raises-so-far-in-2025.
[3]NEURA Robotics acquires ek robotics – a milestone for mobile robotics and global scaling[EB/OL].(2025-10-02).https://neura-robotics.com/neura-robotics-acquires-ek-robotics/.
[4]NEURA Robotics raises $123M to continue developing cognitive, humanoid robots[EB/OL].(2025-01-16).https://www.therobotreport.com/neura-robotics-raises-123m-to-continue-developing-cognitive-humanoid-robots/.
[5]Sona Comstar looks beyond auto parts with NEURA Robotics deal to build humanoids, robots[EB/OL].(2025-10-10).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news/company/corporate-trends/sona-comstar-looks-beyond-auto-parts-with-neura-robotics-deal-to-build-humanoids-robots/articleshow/124446596.cms.
[6]Pritam Biswas. Robotics startup Figure valued at $39 billion in latest funding round[EB/OL].(2025-09-17).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robotics-startup-figure-valued-39-billion-latest-funding-round-2025-09-16/.
[7]Nadine Schimroszik.„Das Gehirn hinter den Robotern entscheidet über den Erfolg“.[EB/OL].(2025-09-05).https://www.handelsblatt.com/technik/it-internet/neura-robotics-das-gehirn-hinter-den-robotern-entscheidet-ueber-den-erfolg/100145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