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 X
在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下,短视频被推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现象级”风口。
一、溯源MCN机构
MCN机构诞生在美国,短视频平台YouTube在发展中逐渐探索出一种全新的运营体系——MCN模式。MCN全称为Multi-Channel Network,字面直译为“多频道网络”。
2009年,美国一批YouTube频道主宣布组成内容联盟the Station,旨在相互引流,扩大频道的影响。短短三年就吸引了上千频道加入,the Station更名为“Maker Studios”,这是最早的MCN机构。最初MCN机构只是担任YouTube网站与YouTube频道主之间的中介角色,具体工作是与YouTube频道主签约,帮助YouTube频道主解决素材侵权、对接资源、商业变现等问题,并向Youtube频道主提供内容运营服务。
在Maker Studios发展的同时,涌现出Machinima、AwesomenessTV与其展开激烈的竞争。在差异化竞争的诉求下,各家MCN机构都在某一特定领域进行垂直深入发展,如danceon着重舞蹈类视频,StyleHaul侧重女性美妆博主,Tastemade则是最大的美食频道聚集地。明确的垂直细分领域,使频道主与广告主的合作更加有针对性,对商业化有更好的促进作用,缓解了频道主推广和变现的难题。
2012年,YouTube推出MCN机构扶持政策和规定,YouTube作为平台渠道方获得45%的广告收益,MCN公司从中抽取22%,剩余23%由网红达人或内容创作者获得。MCN迎来发展的黄金期,也吸引了大批资本涌入。
Maker Studios在5年内累计吸引了4亿订阅用户,拥有6万多个内容创作者,成为YouTube上最大的内容制作商之一。Maker Studios的成功引起了迪士尼公司的极大兴趣,开出高达9.5亿美元的收购价,虽然由于Maker Studios没有完成迪士尼公司的业绩要求,最后双方仍以6.75亿美元完成了收购。迪士尼的此次收购被业界称为是MCN内容制造模式的一次成功。随后,华纳收购了Machinima,梦工厂将AwesomenessTV收入囊中。
2014年,MCN这一词汇被YouTube正式定名,并且被敏锐的中国从业者迅速捕捉。产生了全想全星、火星文化等MCN公司。
二、国内MCN行业的兴起
从2004年到2015年,中国视频网站经历了从“百团大战”到“三国杀”的血雨腥风的十年,爱优腾等主流视频网站都经历了收购、并购等资本合并形式,完成BAT化,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爱优腾等视频网站在十年鏖战过程中,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了版权大战上,忽视了YouTube模式(原创内容+精品广告)的发展。曾经聚集在这些平台上的专业内容生产者,只得另谋出路。
2016年前后,短视频热潮突如其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微博、哔哩哔哩(B站)等平台纷纷向一批内容专业生产者机构伸出橄榄枝,资本大量涌入、头部内容专业生产机构(PGC)谋求扩张,转型或成立MCN机构成为一种风潮。包括内容生产型的“二更视频”,网红资源运营型的“蜂群文化”“鼓山文化”,自研孵化型的“洋葱视频”,以及由个人IP papi酱衍生出的papitube等。同年,淘宝直播和抖音陆续上线,对网红(网络营销人员)的需求爆发式增加。
2017—2018年,趣头条推出“麦浪计划”,腾讯推出“芒种计划2.0”,阿里文娱宣布土豆网彻底转型为短视频平台,今日头条将旗下“头条视频”升级为“西瓜视频”,各大平台纷纷投入重资扶持短视频创作者。MCN机构在各大平台的内容补贴下,迎来市场爆发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