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 X
2025年6月,韩国《经济报》称,美中两国自动驾驶汽车已进入商业化阶段,市民使用无人驾驶的机器人出租车和没有方向盘的穿梭巴士穿行于城市街头;韩国的自动驾驶技术实现了封闭道路上的测试,但商业化应用仍受到严密限制,制度与法规的滞后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障碍。该报道再次强调了一个现实问题——在强技术的背后,如何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与生态协同,才能真正推动产业的崛起。
早在2025年2月,韩国产业研究院在《未来移动出行市场抢占先机》与《自动驾驶技术核心问题及产业未来》报告中就指出,尽管韩国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拥有一流技术,但产业推进却面临系统性障碍。技术领先,并不必然转化为产业领先。
1. 技术领先,为何产业却“熄火”?
韩国在新能源汽车与自动驾驶领域积累了大量前沿技术,然而产业化却步履维艰,根本原因不在技术短板,而在制度缺位、生态不全与场景失灵。
一是供需错位,市场转化失灵。一方面制度刺激不足以打破消费惰性。韩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步入“主流消费”阶段,传统的大额补贴难以持续刺激购车热情。政府未能及时调整激励策略,补贴僵化、目标模糊,消费动力衰减,企业被迫外销,增加外部依赖风险。另一方面高端技术难以下沉场景。韩国的电池、传感器、平台控制等技术偏向高性能、高成本,与乡村、公交、中产等主力市场的性价比需求错位,导致技术难以落地,用户只感受到技术溢价。
二是产业链断层,点强链弱、协同不足。一方面是车电“两张皮”。LG、SK、三星SDI等电池巨头与整车企业现代、起亚之间缺乏战略协同,远不如中国比亚迪、美国特斯拉等形成车电一体格局。AI公司、芯片企业、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缺乏稳定合作框架,难以形成算法、算力、传感、整车一体化的闭环能力。另一方面是基础设施滞后。自动驾驶场景所需的数据平台、训练接口、智能道路建设严重滞后,企业陷入孤岛式研发,重复验证却无法规模落地。
三是法规迟缓,场景打不开、制度不敢放。韩国目前的自动驾驶法规仅覆盖物流、公交等B2B场景,且审批流程复杂、安全责任模糊,试点区域限制严重。法规框架基于传统交通模型,无法适配自动驾驶的动态决策链,导致测试周期冗长,商业化进程缓慢。
2. 制度牵引场景,场景倒逼生态
韩国产业研究院提出用制度牵引场景,用场景倒逼生态,试图打破技术孤岛:
消费端方面,建立动态补贴机制,与厂商折扣挂钩,提升对价格敏感用户的吸引力;聚焦青年、无车家庭等细分人群,提升政策精准性;引入首次购车概念,激发新需求,打破消费惰性。供给端方面,快充桩新增4400个,重点布局高频出行场所与能源盲区;推出充完即计费等机制,提升桩位周转率;在氢能方面,明确2027年建成119座加氢站,2030年首都圈公交25%氢能化的路线图。场景端方面,从Robo-shuttle(无人驾驶接驳车)做起,选择通勤园区、农村、深夜班车等低速封闭场景,用小场景积累数据、验证技术;采用区域、用途、时段三重限制,最大限度降低法律风险;将其作为法规沙盒,反哺制度设计,推进更高等级自动驾驶。生态端方面,开发电池生命周期管理平台,贯穿原料采购到回收;设立专项预算,推动AI芯片与电池管理系统企业合作;建立国家级自动驾驶数据云平台,向企业开放训练接口,突破AI训练算力与数据瓶颈。
3. 对中国的启示
韩国案例再次提醒我们,技术不是万能解药,制度与场景才是产业落地的基石。制度是“看不见的”基础设施,我国在智能驾驶责任法、电池溯源、数据安全等方面仍存在空白,建议在城市副中心、高校园区等进行法规沙盒试点,先行先试。而场景比技术更紧要,应优先推进封闭园区Robo-shuttle、医院配送车、园区清扫车等低速刚需场景,实现技术的落地使用。
参考文献:
[1] 韩国仍在“试验”自动驾驶汽车.韩国经济报. [EB/OL]. 2025-06-20. https://economist.co.kr/article/view/ecn202506160070.
[2] 为抢占未来移动出行市场而加强新能源汽车·电池竞争力方案. 韩国产业研究院. [EB/OL]. [2025-02-28]. https://www.kiet.re.kr/research/economyDetailView?detail_no=3035&year=2025&month=02&sval=.
[3] 自动驾驶技术与产业的未来,以及核心问题.韩国产业研究院. [EB/OL]. [2025-02-28]. https://www.kiet.re.kr/research/economyDetailView?detail_no=3036&year=2025&month=02&s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