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X

首页科技前沿与新兴产业经社风向经社风向

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协同:2025年全球科技趋势纵览

供稿人:苏钰供稿时间:2025-07-25 13:55:58关键词:人工智能,科技,趋势

2025年的全球科技版图呈现出明显的AI中心化特征。根据麦肯锡722日发布的McKinsey Technology Trends Outlook 2025报告,关键前沿技术正系统重构全球产业格局和战略生态,人工智能不仅是独立趋势,更是几乎所有其他趋势的加速器和连接枢纽。企业的技术部署不再是线性更新,而是向融合的新方向演进。报告将这些趋势分为三大类,分别是AI革命、计算与连接前沿和工程前沿技术,并指出未来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能否精准识别高潜力趋势、提前完成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并实现跨领域技术的组合式应用。本文结合报告内容,归纳2025年的核心技术趋势走向及其现实意义。

一、AI迈入融合协作阶段,成为技术体系的引擎

人工智能的技术形态和组织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报告将以往的应用AI、生成式AI等分立趋势整合为统一的人工智能趋势,并新增Agentic AI(自治智能体)作为突破口,明确AI从信息生成工具向任务执行主体的跃迁。Agentic AI的核心特征是具备自主规划、执行多步骤任务的能力,能充当虚拟员工,对接企业系统并执行订单、沟通、搜索、分析等操作,体现出AI与组织深度融合的可能性。技术演进层面,Agentic AI的开发不再仅靠单一模型能力,而是通过多代理协作方式将任务拆解,由不同子模型分工完成。2024年,该领域的股权投资达11亿美元,职位发布量同比增长近10倍,已成为全报告中增长最快的趋势。

而在传统AI领域,生成式AI、大语言模型、小型模型与多模态AI的融合也加速进行。GPT-4.1Gemini 2.5Claude 4等新一代模型均具备图文音多模态处理能力,并能实现更复杂的逻辑推理与场景适应。在药物研发、文档分析、软件开发等场景中,AI已成为业务效率的杠杆和创新能力的引擎。

不过AI的规模化部署仍面临三大结构性挑战:一是人才缺口突出,尤其是在PythonNLPPrompt Engineering等核心技能方面供需失衡明显;二是信任与治理滞后,包括AI幻觉、数据偏见、责任归属等问题;三是组织适配成本高,AI部署对企业的工作流、岗位设置和数据治理提出了系统性要求。AI已经从工具向系统平台演进,其商业价值不再体现在边缘自动化,而是以系统重构的形式嵌入企业战略,未来三年内未能完成组织级AI部署的企业,可能将在核心竞争力上被系统性拉开差距。

二、AI推动算力与连接系统重构,基础设施进入瓶颈期

AI技术的发展对底层算力、数据处理能力和网络连接的需求持续飙升,成为推动计算与连接前沿领域技术变革的直接动力。首先,AI训练与推理对芯片设计提出更高要求,促使“应用特化半导体”成为趋势焦点,这类芯片不再追求通用性,而是围绕AI负载的内存带宽、能效、热管理等指标进行优化,形成新一轮创新高潮。相关专利数在2024年快速增长,已出现多个新进入者与细分生态。其次,云计算与边缘计算双线并行。大模型训练仍依赖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但模型部署和服务日益向本地运行和离线推理转移,特别是在汽车、穿戴设备和工业控制场景下,轻量模型与低延迟计算成为刚需。此外,连接能力的演进成为另一个关键支撑。低轨卫星、5G/6G、物联网网络等正将实时、高可靠的数据传输能力拓展至偏远地区和复杂环境,为智能设备、机器人和远程系统提供始终在线的底层保障。

但需要警惕的是,AI对基础设施的挤压效应已经显现。数据中心电力限制、芯片供应链波动、部署审批流程缓慢等问题正在阻碍AI技术的全面落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人才、政策与地缘战略的综合挑战。

三、工程前沿领域走向智能物理融合,形成实体世界新基础

AI与算力趋势外,报告还系统分析了机器人、生物工程、移动出行、空间技术与可持续能源等工程前沿技术,这些领域正在构建智能物理系统,推动现实世界的再定义。

机器人技术从单一任务型设备走向多技能、协作型系统,已可在工厂、仓储、医疗等场景中完成动态任务执行。麦肯锡指出,这些自主系统不再只是被动工具,而是具备学习、适应和交互能力的工作单元,已进入从实验室走向工厂车间的关键转折点。

生物工程方面,个性化医疗、基因合成与再生技术的融合正在提升疾病应对能力。以AI辅助诊断、数字信任溯源、远程药品配送为代表的新医疗模式日趋成熟,为偏远与特殊人群提供治疗路径。

在能源和可持续领域,风能、氢能、碳捕集技术加快推进,技术突破与政策推动相互叠加。2024年,该领域股权投资大幅回升,趋势排名中名列前茅,反映出绿色低碳技术正成为新产业周期的重点方向。

可以发现,前沿科技正从数字世界回流并嵌入物理世界,AI与机器人不再局限于屏幕和软件,而是以智能体形式嵌入生产、医疗、能源与交通系统,构建新型技术基础设施。

四、区域竞争、平台生态与技术治理成为制胜关键

在全球范围内,科技主导权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政府纷纷提出“科技主权”战略。美国、日本、欧盟推动本土AI基础设施与半导体制造;中东、东南亚国家加快AI本地模型建设;中国持续推进大模型落地与智能制造结合。同时,企业层面的平台化竞争愈发明显。以OpenAIGoogleAnthropicMeta等主导的模型生态系统正快速吸引开发者与合作伙伴,形成类似操作系统的垄断性网络效应。中小企业如何在开放生态与专属部署间寻找平衡,将影响其创新效率与战略控制力。

需要注意的是,与之伴随而来的治理问题也在日益凸显。AI透明度、责任归属、内容检测、隐私保护等议题不再是道德问题,而是商业部署过程中的实际门槛。例如,加州2026年起要求主流AI系统提供可公开验证的“生成内容标识”,成为AI法规推进的重要里程碑。在多技术融合时代,技术本身不再是壁垒,真正的竞争优势来自治理能力、组织适配能力和生态整合能力。谁能率先建立可信的AI系统,谁就更有机会主导下一阶段的行业标准和价值分配体系。

五、技术战略建议:选择精、落地稳、组合强

综合麦肯锡的分析,未来企业制定技术战略应关注以下三条主线:

一是精选高价值趋势而非全面布局。在所有的技术趋势中,AIAgentic AI、应用特化芯片、边缘计算、机器人与可持续能源投资回报潜力最大,值得优先聚焦。

二是从点到链,打通落地路径。将AI与自身核心业务流程深度嵌套,通过改造具体环节(如客服、编码、预测)形成闭环效益,而不是依赖大模型上线即见效的幻觉。

三是技术组合而非单项突破。产业最大价值往往来自趋势交叉点,尤其是AI+生物工程、AI+机器人、AI+边缘计算等组合,具备系统性协同增益。

未来的行业变革,将不再由单一技术驱动,而是由趋势组合、组织升级和生态整合共同完成。2025年,是企业从技术跟随者走向技术组织者的关键窗口期。


参考文献:

[1] McKinsey&Company.McKinsey Technology Trends Outlook 2025[EB/OL].(2025-07-22)[2025-07-25].https://www.mckinsey.com/capabilities/mckinsey-digital/our-insights/the-top-trends-in-tech#/.

[2]TOP行业报告.麦肯锡(McKinsey):2025年技术趋势展望报告(第五版)[EB/OL].(2025-07-25)[2025-07-25].https://mp.weixin.qq.com/s/Q2UPQN7ro4wbvThltHxM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