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X

首页科技前沿与新兴产业城市研究城市研究

经济学人集团旗下咨询机构发布最新韧性城市指数报告(下)

供稿人:薛菁华供稿时间:2024-01-31 16:28:34关键词:韧性城市

Economist Impact推出的首份全球韧性城市研究报告,通过四个维度对25座城市的韧性城市指数进行的打分排名,(上)篇中介绍了25座城市的具体得分与排名情况,本篇我们将对四个维度的评价情况进行详细阐述,并给出研究报告的六条结论。

维度一:关键的基础设施

研究发现,高收入的海湾和亚洲城市在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表现最佳,例如迪拜、上海和新加坡。这些城市拥有足够的资本支持现代化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相比之下,欧洲一些城市受限于古老的基础设施,表现相对较差。从这些城市在细分领域的表现来看:

在公共交通方面欧洲和亚太地区的高收入城市处于领先地位,得分最高的城市有阿姆斯特丹、巴塞罗那、香港、墨尔本、慕尼黑、巴黎、新加坡和东京。仍有40%的城市尚未利用智能交通管理技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并优化交通基础设施。

数字基础设施方面,多数城市在电子政务服务方面总体表现良好,例如在线申请身份证、在线纳税和在线查找有关政府信息

在网络安全准备方面迪拜、洛杉矶、纽约和新加坡4座城市表现最佳,这些城市都具有先进的技术,如用于监控网络安全、检测入侵和识别安全漏洞的工具。

维度二:环境

维度通过6个二级指标衡量城市环境的韧性,分别是:洪水、极端高温、空气污染、灾害管理、脱碳和废物管理。

应对极端高温方面,25座城市中的20座都有详细的极端高温应对计划。例如,新加坡启动了一项名为“冷却新加坡”(Cooling Singapore)的研究项目,致力于应对新加坡的城市高温挑战;该项目由当地研究机构和总理办公室支持,已经制定了一份解决城市高温问题的路线图,包括增加植被、增设充当冷却池用途的喷泉等水体元素,以及建造永久的、可移动的遮阴结构。

在应对洪水方面,最易受到洪水威胁的城市大多是亚太地区的中低收入城市,如达卡和雅加达。一些表现较好的城市通过一些政策和倡议,以提升城市的洪水应对能力,例如建造可渗透绿色屋顶以改善水分保留(阿姆斯特丹和巴塞罗那)、修复湿地和升级下水道网络(开普敦)以及推广和使用雨水储罐(香港)。

在应对空气污染方面,即使是表现最佳的城市在特定地区或某些时段仍然面临空气污染的风险。由于低成本传感器的使用,测量空气污染变得更加容易。例如英国伦敦开展的Breathe London”(呼吸伦敦)研究计划,于20202月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环境研究小组与美国加州空气质量传感器公司Clarity Movement Co合作开展,四年内,在伦敦近350个位置部署空气质量监测传感器,优先监测学校、医院、博物馆、文化机构和社区,用于增强公众意识。

在提前预警方面,东京和香港的表现最好。东京正利用最新技术提高其早期预警能力,日本的紧急预警系统J-Alert依靠卫星技术在灾害前后的几秒钟内向所有市町村政府部门传递关键信息。香港也采纳了最佳实践它的紧急预警系统包括根据风暴距离给出等级信号。

维度三:社会制度

城市的韧性受到社会制度的强烈影响,包括政府信息的包容性、获取性和信任度。该维度下考核包括数字政府平台、犯罪与安全、收入不平等和社会保护等二级指标

在该维度下表现较好的城市往往拥有支持年轻人、老年人和难民等弱势群体的特定计划有助于加强社会结构、网络和制度架构,以确保在紧急情况能够有效应对。专家认为,提高城市韧性需要广泛的共识和公众的支持,以建立强大的应对文化,这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方面。根植于日本社会的应对文化是日本在应对许多灾害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维度四:经济

城市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但城市经济面临多种风险,如对少数经济部门过度依赖,使城市无法从灾难中恢复。该维度评估了包括经济强度、暴露风险、创新创业以及人力资本4个二级指标

在创新创业方面,纽约、伦敦和洛杉矶得分最高;上海和新德里等新兴经济体城市在指标的表现超过了大多数高收入西方城市。上海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机器人、芯片和医学等领域的全球创新中心。

在人力资本方面,新加坡表现最佳。人力资本包括人口的知识、技能和健康。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有助于促进创新,实现更好的经济导航。以新加坡为例,该国接近90%的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该国还优先考虑根据行业需求进行再培训和提升技能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深入了解企业对技能的需求,从而打造一个高度熟练的人才库。

结论:打造灵活的韧性城市

经过上述四个维度的考量,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容许社区成为积极参与者。基层人员培训成为城市的管理者。

社会凝聚力需要在各方面进一步加强关注社会凝聚力将有助于确保城市更具整体性、适应性,更好地应对冲击。

尽早发出预警对安全城市至关重要更大力度地推动前沿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如从无人机到人工智能。推进必要的立法,以确保处理极端事件和危害时有法可依

提供激励,为风险做好准备。政府有必要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明确的激励,为未来的风险做好准备。

确定和追踪韧性干预的进展。这将使城市能够随时间适应和完善其韧性战略。

通过支持创新来绘制风险图并推动解决方案。先进技术的启用有助于识别、预测和监测风险,这对于建设韧性城市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Singapore ETH Center. Cooling Singapore[EB/OL]. https://sec.ethz.ch/research/cs.html

2. Breathe London. https://www.breathelondon.org/about.

3. Economist Impact. Resilient Cities Index A global benchmark of urban risk, response and recovery[EB/OL]. 2023-12-15. https://impact.economist.com/projects/resilient-cities/en/whitepaper/the-resilient-cities-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