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 X
近年来,纽约的科技生态系统在资本、人才、产业和创新网络方面都实现了显著成长。业内人士坦言,纽约的科技社区已开始具备旧金山湾区在2000年代初期所拥有的生态系统特征,但其增速远远高于湾区,或可在十年后成为美国最大的科技中心。
摆脱本土“融资荒漠”困境。2010年前,纽约的风投资本极度缺失,虽有Union Square Ventures等本地风投公司,但整体规模有限。纽约的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需要跨城到硅谷寻找风投,且常被硅谷的投资人要求迁址。如今,纽约的资金空前充裕,拥有数十家本地风投公司。大量世界一流的风投公司,以设立大型办公室、派驻合伙人和配备全职本地团队的方式进驻纽约。2019—2024年,来自湾区、波士顿及其他地区的一批知名风投公司陆续在纽约设立主要办事处。多年前曾表示“永不落户纽约”的硅谷“沙丘路”上所有的顶级风投都在纽约设立了分支机构。
二、优化人才结构
打造本土高端人才供应链。纽约通过教育升级吸引人才回流,如成立康奈尔科技校区,吸引了大批博士级工程人才持续涌入纽约。纽约健康且充满潜力的科技生态吸引全美各地的工程师主动迁往,从近十年的情况来看,全美各地的工程师,因看好纽约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前景,主动迁往纽约。通过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生活体验吸引名校毕业生,许多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因为更喜欢在纽约生活,放弃传统的科技中心湾区而主动选择纽约。
善用时区和外来人才的双重红利。多年来,以色列、法国、英国等国的科技公司一直把纽约作为进入美国市场的首站。一是时区的天然优势,相较于西海岸,纽约与欧洲的时差更小,便于跨大西洋团队协作。二是吸引欧洲科技精英,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随着越来越多的欧洲科技精英选择纽约,来自伦敦、巴黎和德国等地科技中心的初创企业和风投公司也随之向纽约迁移。
培育高估值科技巨头。2010年时曾一度被认为难以孕育高估值科技巨头的纽约,近年来诞生了一批耀眼的科技公司与成功退出案例,成功破除“中小型初创公司聚集地”的印象,从“十亿美元级独角兽”向“百亿美元级十角兽”进阶,并力争打造“千亿美元级”的科技企业。纽约近年来诞生的标志性科技公司,如:(1)Wiz(2025年被谷歌以320亿美元收购);(2)Flatiron Health(罗氏21亿美元收购);(3)AppNexus(AT&T以20亿美元收购);(4)DigitalOcean(2021年上市,首次公开募股筹资7.75亿美元);(5)Datadog(2019年以87亿美元估值上市)。
突破媒体、广告见长的固有印象,“深科技”行业强势崛起。2008—2012年间,大家普遍认为纽约仅适合广告科技和电商创业,其他领域仍需依赖硅谷。多年来,纽约市内外的许多科技领袖对该市能否在“深科技”领域取得成功持怀疑态度。但如今,凭借毗邻华尔街的优势,纽约已成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并成功拓展至数字医疗、深科技等非传统领域。有别于可以快速启动并迅速迭代的软件公司,深科技初创企业面临更长的开发周期,并且需要在研发阶段投入大量的资金。十年前,在纽约创办硬件或深科技公司几乎不可想象。如今,Arena AI(人工智能驱动硬件创新)等企业正颠覆这一认知。创始人Pratap Ranade表示,纽约的科技生态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纽约科技圈曾面临“创业断层”的困境,如今的连续创业者社群正通过财富与经验回流重塑创新生态。创业者典范如Kevin Ryan,自1990年代带领DoubleClick成功起步后,又连续创立Gilt Groupe、MongoDB等6家标志性企业,通过AlleyCorp投资平台培育本地初创企业。越来越多的新生代接力,如:(1)Warby Parker的三位创始人联合成立了早期和风险轮种子基金Good Friends;(2)Alexa Von Tobel在其金融科技初创公司LearnVest被以3.75亿美元收购后,创办了Inspired Capital风投基金;(3)Flatiron Health被罗氏以20亿美元收购后,其联合创始人Zach Weinberg又投资了Bark、Headway等。
参考资料:
1. Sustaining NYC’s Tech Edge.[EB/OL].(2025-5-25)[2025-6-17].https://nycfuture.org/research/sustaining-nycs-tech-edge.
2.Sustaining NYC’s Tech Edge.[EB/OL].(2025-5)[2025-6-17].https://nycfuture.org/pdf/CUF_TechNYC_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