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X

首页科技前沿与新兴产业政策创新政策创新

从理念到制度:公民科学如何融入科研政策体系

供稿人:薛菁华供稿时间:2025-04-27 09:34:42关键词:公民科学,开放科学,开放协作

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科学与社会挑战背景下,公民科学Citizen Science)作为一种公众积极参与科学知识生产的研究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政策制定者与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经合组织(OECD)近期发布的报告《将公民科学嵌入科研政策》系统提出了公民科学的政策价值、实施框架与操作建议,为各国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协作的科研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

一、公民科学的内涵与政策价值

公民科学是指非专业科研人员主动参与科学知识生产的研究模式,其核心在于公众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仅作为研究对象信息接收者,而是以数据贡献者”“研究合作者乃至研究共同设计者的身份深度介入。作为一种兼具社会参与性与科学创新性的研究范式,公民科学正日益获得全球各国科研政策制定者与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推动公民科学的根本动因,在于它在科学与社会两个维度上均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

首先,公民科学有助于扩大科学数据的收集覆盖范围与分析维度。尤其在需要大量时空分布数据的研究领域(如生态监测、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公众通过移动设备、在线平台参与数据采集,能够极大提升数据的数量、密度与实时性。

其次,公民科学能够更好地回应社会需求与复杂挑战。当今时代诸多科研议题(如公共健康、城市可持续发展、灾害预警等)本质上是跨学科-跨部门-跨主体的系统性问题,传统科研模式往往难以全面覆盖其社会层面的现实需求。而公民科学则通过激发社区知识、地方经验与民间网络的力量,使研究议题更具现实贴近性和社会影响力。

第三,公民科学还具有显著的政策民主性价值。通过公民参与科研,科学研究不仅在内容上更贴近公众利益,在过程上也更具开放性、透明性和合法性这有助于增强公众对基于科学知识政策的信任度与采纳率。

此外,公民科学作为开放科学不可或缺的一环,也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构建公众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信任关系提供了重要路径。它不仅适用于传统上已较成熟的领域(如天文学、环境科学、健康监测等),也正在向能源转型、人工智能、交通规划、城市设计等新兴领域快速扩展。

在数字技术进步、高等教育普及、科研范式转型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公民科学的制度化发展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各国科研政策制定者亟需系统思考如何将公民科学嵌入国家科研体系与资助机制中,实现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深层变革。

二、公民科学政策框架的三大支柱

经合组织的报告,构建了一套系统性的公民科学政策框架。该框架围绕为何、何时、如何推广公民科学三个核心问题展开,分别对应以下三大支柱:

(一)公民科学的正当性论证:为何应将其纳入政策体系?

公民科学的政策正当性源于其与科研目标与社会诉求的高度契合。报告指出,公民科学能够在以下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科学层面通过拓展数据覆盖与提升研究多样性,公民科学加速了科学发现的速度与广度;社会层面增强了研究的社会嵌入性与现实相关性,提升了科研的公共服务效能;治理层面作为证据型政策的社会支撑机制,公民科学促进了政策的透明性、合法性与公众采纳率。

因此,将公民科学纳入科研政策体系,不仅是技术手段的选择,更是回应新兴社会科学关系结构变革的战略选择。

(二)逐步政策指导:何时以及如何设计推动策略?

OECD报告提出了一套六步法政策流程,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系统操作指引问题定义与目标设定明确科研或社会难题,识别公民科学可能带来的增益价值;情境分析评估现有政策环境、利益相关者结构与公众参与潜力;政策干预设计制定可能的干预选项,强调融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路径;事前评估与决策制定基于可行性、成本收益与社会影响预测,遴选最佳路径;政策实施与支持机制建设配套基础设施、能力建设与协作网络等支撑要素;监测、评估与迭代优化建立多维度指标体系,开展事后评估与政策调整。

这一流程强调公民科学政策的科学性、渐进性与评估机制,为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下的公民科学推广提供了可操作模板。

(三)实施考量因素:如何确保公民科学落地生效?

成功推动公民科学政策落地,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参与者画像与包容性设计不同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地理位置群体的参与障碍与动因需被识别与响应;激励机制与反馈设计包括认可机制、学习机会、知识产权归属、物质补偿等;科学质量与伦理保障保障数据可用性、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并预防偏差与反科学干扰科研资助机制调整资助应鼓励公众早期参与研究问题定义,并支持多元主体(如社区组织、民间团体等)申请项目;评审机制创新引入公民评审团、多维标准、跨界评审团队,确保项目公正合理评估;研究安全与数据治理防范公民科学可能带来的信息泄露与数据安全风险。

三、公民科学政策实施的关键路径

公民科学的推广不仅仅依赖政策理念的确立,更需要制度化支持体系的配套落地。报告提出以下五个关键支撑要素,构成公民科学政策实施的基础架构:

国家层级的法律与政策环境

公民科学的健康发展,必须获得科研、教育、环境等相关政策的正式承认与纳入。例如,设立公民科学专项资助类别,将其纳入国家科学发展战略、开放科学政策或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供制度性支持。

研究机构内部文化转型

公民科学不仅是政策问题,也是科研组织文化问题。研究机构需重视公民科学的研究价值,通过改革激励机制、设置专门岗位、推进职业路径发展等方式,将公民科学边缘尝试纳入主流科研实践

能力建设与网络发展

公民科学实践需要具备跨界协调、社区组织、科学传播等能力。因此应通过线上培训、社群建设与资源共享平台,培养公民科学中介组织促进者网络

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持

公民科学的核心依赖于信息与数据基础设施,包括开放数据库、众包平台、移动采集工具、AI辅助分析等。政府与科研机构应投资建设统一平台,降低公众参与门槛。

公众沟通与社会对话机制

公民科学的扩展离不开对科学知识与研究过程的持续解释与沟通。科学传播机构、媒体与教育体系应共同发力,推动公民科学认知的普及化与话语权的民主化。

公民科学作为一种兼具科学与社会意义的新型科研模式,正在逐步被纳入全球科研政策体系。它不仅扩展了科研边界,也为公众参与科技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OECD提出的三大政策支柱与六步实施路径,为各国构建支持公民科学的制度基础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公民科学的深入发展有赖于政策制定者、科学家、公民社会与公众本身的多方协同,共同推动形成一个更加开放、包容与可持续的科学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 OECD. EMBEDDING CITIZEN SCIENCE INTO RESEARCH POLICY[EB/OL]. (2025-04-25)[2025-04-08]. https://www.oecd.org/en/publications/embedding-citizen-science-into-research-policy_a1cfb1a8-en.html.

2. OECD. What is citizen science and why should policymakers care?[EB/OL]. (2025-04-25)[2025-04-10]. https://www.oecd.org/en/blogs/2025/04/what-is-citizen-science-and-why-should-policymakers-care.html.

3. OGrady, M., Mangina, E. Citizen scientistspractices, observations, and experience. Humanit Soc Sci Commun 11, 469 (2024). https://doi.org/10.1057/s41599-024-0296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