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或使用推荐浏览器 Google Chrome EdgeFirefox X

/

在线委托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是首批国家一级查新咨询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WIPO-TISC)、全国知识产权评议服务示范机构、全国专利文献服务网点。在科技查新、知识产权服务、科...

我要委托

2023竞争情报上海论坛报名开启

新闻公告

科技前沿与新兴产业

全球竞逐量子信息高地,多国加速布局产业化2025-8-4

量子信息技术正成为推动未来信息产业革命的关键力量,其在计算、通信、传感等领域具有颠覆性潜力,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加大投资,力求抢占技术制高点和产业主导权。以下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及印度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动向展开梳理。美国:强化科研基础,构建技术同盟美国正通过强化科研设施、加强国际合作、推出资金支持等手段全方位推动量子信息技术发展。7月13日,美国和以色列计划成立2亿美元的量子和人工智能联合基金,双方计划从2026年至2030年各出资1亿美元。该基金不仅支持美以量子企业发展,还可能引入阿联酋和沙特的能源与数据资源,推动区域合作。该计划由AIQ-Lab和以色列国家安全研究所(INSS)主导,旨在提升科技主权并扩大全球影响力。7月23日,美国能源部(DOE)的高级科学计算研究(ASCR)领导力计算挑战赛(ALCC)将阿贡领导力计算设施(ALCF)的超级计算时间授予了25个在聚变能、量子化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突破的项目科学。这些项目依托ALCF、橡树岭领导计算设施(OLCF)和国家能源研究科学计算中心(NERSC)三大国家级高性能计算设施,体现了美国将量子研究深度融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战略取向。欧盟:战略引领,打造量子科技生态圈欧盟致力于通过一体化战略,构建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量子生态系统。6月23日,欧盟ELENA项目成功构建欧洲首个覆盖全产业链的绝缘体上铌酸锂(LNOI)光子集成技术平台。项目突破关键瓶颈,实现了LNOI晶圆欧洲本土商业化供应,并成立开放代工厂CCRAFT,可量产150mm光学级薄膜铌酸锂(TFLN)光子芯片。10家机构联合开发的工艺设计套件(PDK)为产业化奠定基础,预计年产能将达百万级。强化了欧盟在光电半导体供应链的战略自主权,尤其面向AI、数据中心等高性能光电芯片需求。7月2日,欧盟委员会启动“量子欧洲战略”,聚焦五大领域:量子欧洲研究与创新、量子基础设施、加强欧盟量子生态系统、空间与量子技术的双重用途潜力(安全与防务)、量子技能。战略旨在提升欧洲量子初创企业全球融资占比,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并强化国防、医药等领域的双用途技术。预计到2040年,量子领域将为欧盟创造数千高技能岗位,全球市场规模超1550亿欧元。欧盟拟于2026年进一步推出《量子法案》,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7月9日,欧盟支持由芬兰VTT协调的SUPREME联盟,推进超导量子芯片的工业化生产。该项目涵盖8国23家机构,重点攻克Josephson结、3D集成方法和混合量子工艺等技术,核心目标是为欧洲超导量子芯片开发稳定的制造工艺。该计划旨在支持欧洲量子硬件领域的初创公司和中小企业发展,增强欧洲在全球量子硬件领域的能力。日本:官产学协同,加快产业化落地日本将2025年定义为“量子产业化元年”,着力加快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转型步伐。7月30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将投资约500亿日元支持富士通、KDDI等十余家企业发展量子计算技术,考虑扶持东京大学孵化的初创企业OptQC,推进其超导与光学量子计算系统研发。此外,政府还设立了量子产业转化基地“G-QuAT”,以加快技术成果的产业转化速度。韩国: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强化战略保障韩国政府聚焦核心器件开发与关键应用场景,推出多项中长期战略支持计划。6月26日,韩国科学和信息通信技术部确定了“量子科学与技术旗舰项目”的适宜性审查结果。该项目计划在2032年前投资6454亿韩元开发核心量子技术,重点包括研制具备1000个量子比特的超导量子处理器并实现运行纠错技术,以及构建100公里级量子互联网。6月24日,韩国科技信息通信部根据《国家战略技术特别法》,正式将量子随机数生成器(QRNG)和自动驾驶AI芯片设计列为国家战略技术。EYL公司开发的QRNG技术基于量子物理过程实现真随机性,可提升量子加密通信安全性;Boss半导体研发的低功耗AI芯片则专注于L4/L5级自动驾驶的实时数据处理。入选企业将获得政策融资优惠、兵役豁免等支持。这是韩国首次在量子与先进移动出行领域认证国家战略技术,显示韩国在量子安全与智能交通领域的精准技术部署。印度:从政策引导到区域集聚,开启量子新局印度以国家战略计划为牵引,试图弯道超车培育自主量子技术体系。7月31日,印度卡纳塔克邦首席部长Siddaramaiah在量子印度2025峰会开幕式宣布启动“量子愿景2035”计划,目标达到200亿美元的量子经济规模。邦政府将投资100亿卢比推进卡纳塔克量子使命(KQM),重点建设量子硬件产业园、4个创新区和Q-City量子创新中心,力争开发1000量子比特处理器,培育100家量子初创企业,覆盖人才、制造与国际合作等关键维度。该计划聚焦精准医疗、农业、国防等民生及战略方向,目标在2035年前创造逾1万个高技能岗位,构建完整的量子技术产业生态。当前,量子信息技术已成为全球科技博弈和产业竞争的新高地。尽管各国路径不一,但共同目标是一致的,即在下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中赢得先机,塑造国家未来竞争力。资料来源:[1]JerusalemPost.IsraelandUSplanjoint$200millionquantumfund,eyeingcollaborationwithUAEandSaudiArabia[EB/OL].(2025-07-13)[2025-08-04].https://www.jpost.com/international/article-860843.[2]ArgonneNationalLaboratory.DepartmentofEnergyannounces25projectsawardedaccesstoArgonnesupercomputersforbreakthroughsinAI,scienceandengineering[EB/OL].(2025-07-23)[2025-08-04].https://www.alcf.anl.gov/news/department-energy-announces-25-projects-awarded-access-argonne-supercomputers-breakthroughs-ai.[3]TheEuropeanCommission.QuantumEuropeStrategy[EB/OL].(2025-07-02)[2025-08-04].https://digital-strategy.ec.europa.eu/en/library/quantum-europe-strategy.[4]VTT.EUselectsSUPREMEconsortiumtoscaleupindustrialproductionofsuperconductingquantumchips[EB/OL].(2025-07-09)[2025-08-04].https://www.vttresearch.com/en/news-and-ideas/eu-selects-supreme-consortium-scale-industrial-production-superconducting-quantum.[5]ELENA.BreakthroughforEuropeanPhotonicsManufacturing![EB/OL].(2025-06-23)[2025-08-04].https://www.project-elena.eu/breakthrough-for-european-photonics-manufacturing/.[6]Yahoo.”量子OS”開発へ経産省がKDDIなど支援固める[EB/OL].(2025-07-30)[2025-08-04].https://news.yahoo.co.jp/articles/076f6d6b43557a872b466cab6caf5f82f82ae6f9.[7]BusinessKorea.GovernmenttoInvest645.4BillionWoninQuantumComputerDevelopmentOver8Years[EB/OL].(2025-06-26)[2025-08-04].https://www.businesskorea.co.kr/news/articleView.html?idxno=245599.[8]CHOSUNBIZ.KoreaidentifiesquantumrandomnumbergeneratorandAIsemiconductordesignasstrategictechnologies[EB/OL].(2025-06-24)[2025-08-04].https://biz.chosun.com/en/en-science/2025/06/24/HW5DA76ECZDAHA4T6YPCPUOSEY/.[9]SouthFirstDesk.ChiefMinisterSiddaramaiahspeaksattheinauguralceremonyoftheQuantumIndiaBengaluru2025[EB/OL].(2025-07-31)[2025-08-04].https://thesouthfirst.com/karnataka/chief-minister-siddaramaiah-speaks-at-the-inaugural-ceremony-of-the-quantum-india-bengaluru-2025/.

美国教师工会与科技巨头携手推动AI进课堂2025-7-23

7月,美国第二大教师工会——美国教师联合会(AFT)联合微软、OpenAI、Anthropic等三大AI科技公司,共同宣布发起一项总额达2300万美元的“全国AI教学学院”计划。该项目旨在未来五年内,为全美40万名中小学教师提供免费AI素养与实用技能培训,帮助教育工作者主动适应并引领生成式AI时代的教学变革。这一举措是美国教育系统数字化转型的里程碑,也是全球首个由科技巨头和教师工会深度合作、聚焦基层教师AI赋能的全国性行动。培训中心总部将设于纽约,计划通过线下工作坊、在线课程、学分认证、创新实验室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群体AI使用能力和创新素养,逐步形成面向全国、可持续的AI教育新模式。一、背景解析:AI挑战下的教育转型压力与需求生成式AI(如ChatGPT、MicrosoftCopilot、GoogleGemini等)的普及,正在迅速重塑美国中小学教育生态。学生利用AI写论文、做作业、解决数学问题成为常态,极大冲击了原有的学业诚信、能力培养和课堂管理机制。教师、家长乃至社会广泛关注AI“助学”与“作弊”的边界,担忧学生学习能力被“削弱”,教育评价的有效性受到挑战。与此同时,AI工具也为教师提供了备课、教案、课件自动生成、互动课堂、差异化教学等高效解决方案,显著减轻了行政负担,提升了课堂创新与个性化水平。AFT主席兰迪·温加藤(RandiWeingarten)明确表示,AI将成为教师职业变革的重要变量,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必须主动学习、合理驾驭、共同参与AI规则制定,“确保AI成为GPS,而不是让老师沦为无人驾驶的‘乘客’”。过去两年,AFT已与微软、AFL-CIO等联合举办暑期AI专题研讨会,但影响力有限,难以系统性“武装”美国教师。新一轮国家级培训学院的设立,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跟得上AI浪潮、用得好AI工具”的专业成长路径。二、核心举措与项目内容:大规模AI师资培训机制根据合作协议,“全国AI教学学院”将在2025年秋季于纽约曼哈顿实体开课,面向AFT会员及全美中小学教师群体,陆续向高校教师、校医、管理者等教育相关职业扩展。五年内计划覆盖40万教师,占全美教师总量10%左右。主要内容包括:AI基础与伦理规范:帮助教师了解生成式AI、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伦理风险等前沿话题。AI教学实操技能:如何用AI生成教案、个性化教学资源,支持因材施教、互动课堂、智能作业批改等实际场景。AI创新与案例分享:建设线上社区和创新实验室,收集、评估并推广一线教师与学校在AI教学领域的创新经验。学分认证与职业晋升:课程均由AI专家与一线教师共同设计,支持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累计,纳入职业发展体系。持续完善机制:通过反馈机制和区域分中心,逐步形成多地联动、动态更新的培训生态,力争2030年前实现全国推广。资金方面,微软出资1250万美元,OpenAI出资1000万美元(含技术支持和算力资源),Anthropic出资50万美元,三家公司不直接开发新AI产品,而是优先开放现有AI工具和API,协助教师定制课堂应用、融入教学管理系统。三、各方的观点分歧AFT强调“让教师成为AI规则制定的参与者”,而非被动适应技术推销。微软和OpenAI则公开表示,教师的反馈将反向影响AI产品优化,实现“教师与科技共创”,推动AI工具更好服务学生和教育本身。但不少教师及观察人士质疑,科技巨头长期借助免费产品和培训布局校园市场,意在锁定“未来用户”,强化数字生态主导权。谷歌、苹果、微软等巨头在美国校园推广各类学习终端、云服务、教育软件已持续多年,此次AI合作可能加剧对公立教育的商业化渗透。此外,如何兼顾本地学区政策、数据安全、隐私保护、评估体系等“现实规则”,也是项目成败的关键。还有专家指出,生成式AI辅助教学目前尚无科学定论,部分研究显示,过早依赖AI可能弱化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荷兰高校已发起公开信,呼吁限制或规范AI在课堂的深度介入。美国本土亦有家长、教师对AI在基础教育的作用持谨慎态度,强调“AI只能当工具,不应取代人的教育功能”。四、结语:走向“人机共育”新常态AI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既是时代机遇,也是治理挑战。教师工会、科技公司、政策制定者如何合作,保障教师在AI教育变革中的主导权与话语权,将决定未来教育生态的公平性和创新性。美国“全国AI教学学院”模式表明,技术赋能不应只是工具引入,更应是师资成长、规则共建和价值坚守的过程。人机协同、因材施教、多元创新,将成为未来教育不可逆转的新常态。全球教育工作者和治理者需共同努力,在“创新”与“伦理”之间探索一条属于21世纪的AI素养教育之路。参考文献:[1]AndrewZinin.MajorUSteachersunionteamsupwithAIgiants[EB/OL].(2025-07-09).https://phys.org/news/2025-07-major-teachers-union-teams-ai.html.[2]DavidBradley.GenerativeAIindigitaleducation:Transforminglearning,teachingandassessment[EB/OL].(2025-06-30).https://phys.org/news/2025-06-generative-ai-digital.html.[3]Microsoft,OpenAI,andaUSTeachers’UnionAreHatchingaPlanto‘BringAIIntotheClassroom’[EB/OL].(2025-07-08).https://www.wired.com/story/microsoft-openai-and-a-us-teachers-union-are-hatching-a-plan-to-bring-ai-into-the-classroom/.[4]TechGiants,AFTLaunchNationalAITrainingAcademyforEducators[EB/OL].(2025-07-14).https://www.govtech.com/education/k-12/tech-giants-aft-launch-national-ai-training-academy-for-educators.

2025全球手术机器人领先企业介绍2025-8-25

手术机器人公司研发先进系统,协助外科医生进行微创手术。目前已有超过1200万例手术借助手术机器人完成,正在彻底改变泌尿科、妇科、骨科等领域的手术方式。患者通常能享受到更小的切口、更快的恢复以及手术过程中更高的精准度。手术机器人领域正经历快速发展,已有的领导企业持续优化其系统,创新型初创公司则以颠覆性技术进入市场。这些公司通过提升精度、减少创伤性并改善患者预后,正在重新定义外科手术。手术机器人正站在医疗技术创新的前沿,既有企业完善成熟系统,初创公司则带来颠覆性的新方案,特别是在资源匮乏地区,正在产生深远影响。随着这些公司不断突破技术边界,2025年的外科手术与患者护理将迎来深刻变革。2025年1月,专注于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领域的在线新闻和资讯平台MEDWIRE.AI提出“2025年值得关注的十大手术机器人公司”,包括五大行业领军者与五家新兴初创企业。表1MEDWIRE.AI推出的“2025年值得关注的十大手术机器人公司”行业领军者新兴初创企业IntuitiveSurgicalSSInnovationsMedtronicMoonSurgical强生(Ethicon)ActivSurgicalStrykerVirtualIncisionCorporationCMRSurgicalMendaera8月,一家机器人创业公司StandardBots发布“2025年全球八大手术机器人公司”,并简单介绍了他们的产品方向和优势。表2StandardBots推出的“2025年全球八大手术机器人公司”公司系统名称重点手术方向核心优势1IntuitiveSurgicaldaVinciSP/X/Xi泌尿、妇科、普外行业内装机量最大、临床结果验证最充分2MedtronicHugoRAS泌尿、妇科模块化设计、价格更亲民、开放式控制台3CMRSurgicalVersius普外、妇科、结直肠便携、灵活、小型化OR友好4AsensusSurgicalSenhance普外、妇科、结直肠具备触觉反馈,适用于预算受限环境5StrykerMako骨科(髋、膝)CT导航辅助关节置换的领先方案6ZimmerBiometROSAKnee/Spine骨科、神经外科与ZBEdge数据平台集成7Smith+NephewCORI骨科(膝)紧凑型,适用于门诊/日间手术中心8EdgeMedicalRobotics尚未命名软组织研发中,聚焦AI+力反馈触觉下面对这14家公司进行简单介绍:1.IntuitiveSurgical公司IntuitiveSurgical在2025年仍然是全球最具主导地位的手术机器人公司。在全球已安装超过8000台达芬奇系统,累计完成手术超过1200万例,已成为机器人辅助手术的行业标杆。达芬奇产品系列包括多个型号:达芬奇SP(通过单一小切口进行单孔手术)、达芬奇X(面向特定手术的更具性价比的替代方案)和达芬奇Xi(用于复杂多象限手术的旗舰系统)等。每套系统均采用专有仪器,并依托Intuitive强大的培训、服务及数据分析生态系统。医院还需持续支付配件和维护费用,使其成为市场上最具盈利能力且资本密集的平台之一。2.Medtronic公司Medtronic通过Hugo™RAS进入手术机器人领域,该系统采用模块化移动推车设计,作为固定塔式平台(如达芬奇)的低成本替代方案。每个机械臂安装在独立推车上,外科医生通过开放式3D控制台操作。与TouchSurgeryEnterprise的集成实现了基于云的视频记录和性能分析。Hugo最初面向泌尿科和妇科推出,目前已在欧洲、拉丁美洲和亚洲投入使用。该系统拥有CE认证及其他国际认证,但截至2025年在美国的应用尚处于推广阶段。Hugo的优势在于部署灵活和价格合理;医院可根据需求布置推车,并逐步扩大投资规模。这种模块化方案体现了行业对节省空间、适应性强的手术机器人趋势的推动。3.CMRSurgical公司英国公司CMRSurgical开发了Versius,提供一种便携且可扩展的替代方案,取代固定塔式手术机器人。其机械臂推车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布置在患者周围,为医院提供更大的布局自由度,非常适合小型和中型手术室使用。Versius已在20多个市场的公立和私立医院投入使用,并获得欧洲、印度及多个拉丁美洲国家的批准,但在美国尚未获得FDA认证。该系统配备开放式3D控制台、高分辨率可视化和符合人体工学的手控装置。快速安装和极小的占地面积减少了手术间的停机时间,使Versius在注重成本的医疗体系中具有吸引力,推动手术机器人技术向大型医院网络以外的市场扩展。4.AsensusSurgical公司AsensusSurgical采取不同路径,其Senhance手术系统是对传统腹腔镜的增强,而非替代。Senhance增加了机器人精度、触觉反馈和眼动追踪摄像控制,为外科医生提供了更直观、数据丰富的操作环境。Senhance因其较低的成本和培训优势,广泛应用于学术和医学院。它已获得FDA对普通手术、妇科手术和结直肠手术的批准,并获准在欧洲和亚洲使用。其主要卖点是兼容现有医院工具和工作流程,便于整合而无需大规模基础设施改造。Asensus还倡导“性能指导手术”,即利用实时数据辅助手术中的临床决策。5.Stryker公司在骨科手术领域,Stryker凭借其专为关节置换手术打造的MakoSmartRobotics™平台领先行业。Mako专门用于全膝关节置换、髋关节置换和部分膝关节置换手术。它利用基于3DCT的术前规划和实时骨骼建模,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和对位准确性。与通用手术机器人如达芬奇或Hugo不同,Mako专为骨科手术设计。外科医生可以进行手术规划,术中调整,并使用机器人臂以亚毫米级精度进行切割。医院和日间手术中心因其精准、稳定的手术效果及更快的康复时间而信赖该系统。虽然Mako不适用于软组织手术,但它在机器人辅助骨科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它常被作为评估医疗机器人臂的行业标杆。Stryker还不断扩展,将Mako整合进其更广泛的植入物和影像生态系统。6.ZimmerBiomet公司ZimmerBiomet提供两款主要的手术机器人系统:ROSA®Knee和ROSA®Spine。这两款系统均应用于辅助骨科和神经外科手术。与Mako类似,这些平台能够通过实时反馈和术前影像进行机器人引导的骨准备,但更注重数字数据集成。ZBEdge™生态系统融合了机器人技术、智能植入物和数据分析技术,可追踪患者从手术到术后康复的整个过程。使用ROSA的医院经常将其智能对位工具和运动追踪技术视为其差异化优势。这在精准度至关重要的脊柱外科手术中尤为重要。ZimmerBiomet与Stryker在关节置换领域竞争激烈,但Zimmer的宣传更侧重于智能连接和长期疗效追踪,而这在数据丰富的机器人工作流程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7.Smith+Nephew公司Smith+Nephew开发了CORI手术系统,这是一个紧凑的移动式膝关节置换手术平台。CORI的设计充分考虑了门诊手术中心的需求,优化了速度、占地面积和简便性:这三个方面在小型手术环境中尤为重要,因为大型塔式系统并不适用。该系统将实时术中影像与机器人引导切除相结合,使外科医生无需术前CT扫描即可进行精准的骨切割。这缩短了术前工作流程,并减少了放射线暴露,而放射线暴露是门诊护理中日益关注的问题。CORI在当日关节置换项目中尤其受欢迎,因为这类项目中患者的周转率和最短的恢复时间至关重要。它是向支持门诊护理的机器人系统迈进的更广泛举措的一部分。8.强生(Ethicon)公司Ethicon推出的Ottava™手术机器人承诺实现更高的灵活性与控制力。该系统预计将于2025年进入临床试验,使强生公司成为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参与者。9.EdgeMedicalRobotics公司EdgeMedicalRobotics是一家值得关注的初创公司,产品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但其AI驱动的软组织手术机器人正逐渐获得关注。该公司专注于实时触觉感知,赋予机器人模拟触觉和直观的外科医生界面,旨在减轻复杂手术中的认知负荷。虽然尚未实现商业化,但该系统结合了AI决策支持、力反馈和高灵活性机械臂,应用于普外科和肿瘤外科。Edge处于快速发展的AI增强型手术机器人领域,预计实时数据和自适应控制将推动下一代智能学习型手术平台的发展。10.SSInnovations公司总部位于印度的SSInnovations正通过其SSIMantra系统革新可负担的手术机器人技术,该系统专为微创手术设计。该公司专注于在新兴市场推动手术机器人普及,旨在使全球医院都能开展机器人手术。SSInnovations还因培训外科医生和在机器人辅助手术方面建设本地能力而获得赞誉。11.MoonSurgical公司MoonSurgical的Maestro系统面向协作型腹腔镜手术,强调成本效益与手术机器人技术的可及性。12.ActivSurgical公司ActivSurgical利用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提高手术精度。其平台提供实时决策支持,旨在改善手术效果。13.VirtualIncisionCorporation公司VirtualIncision的MIRA®手术系统为微创腹部手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解决方案。其简洁性和多功能性是关键优势。14.Mendaera公司Mendaera将机器人技术与超声结合,专注于精确的穿刺类医疗操作。该公司完成了73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显示出其颠覆市场的潜力。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各公司机器人产品组合覆盖不同专科,但整体反映出机器人技术正从小众技术逐步发展为医院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IntuitiveSurgical依然凭借达芬奇系统领先市场,但Hugo和Versius等平台凭借模块化设计和较低的前期成本,正在非顶级美国医院获得市场份额。手术机器人正从简单的工具控制向智能辅助转变,人工智能、实时影像和术后分析正在成为标准配置。医院在选择系统时,不仅要考虑机器人的功能,更要关注其如何融入日常工作流程和长期护理战略。参考文献:[1]Top10SurgicalRoboticsCompaniestoWatchin2025[EB/OL].(2025-1-8)https://medwire.ai/2025/01/08/top-10-surgical-robotics-companies-to-watch-in-2025/[2]Top8surgicalroboticscompaniesin2025[EB/OL].(2025-8-14)https://standardbots.com/blog/surgical-robotics-companies?srsltid=AfmBOopM7Zq_sTcmzpfeKFqqjRaA_V1bL60zFC5C5h6Kpefr06Xg8S3c

荷兰数据分析机构Dealroom发布《2025全球科技生态系统指数》报告2025-8-18

2025年5月,荷兰知名数据分析机构Dealroom联合欧洲投资银行(EIB)等机构发布《2025全球科技生态系统指数》(GlobalTechEcosystemIndex2025),对全球288座城市(覆盖69个国家)的创新生态进行全面评估。报告通过投资规模、企业估值、人才储备与成长潜力四大核心维度,设立“全球冠军”(SCALELENS)、“密度领军者”(PERCAPITALENS)和“崛起之星”(GROWTHLENS)三类榜单,揭示全球创新格局新趋势。一、2025全球科技生态系统总体态势2025年,尽管全球风险投资整体环境趋紧,但AI和深科技领域表现强劲,2024年AI投资同比增长3.6%,占全球风险投资(VC)总额的33%,较2014年的7%显著提升。深科技领域投资下降仅13%,相比之下,其他科技领域下降高达62%,显示出深科技的抗风险能力。2025全球科技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有:1.AI与深科技占主导地位:AI和深科技吸引了大量资本,成为全球科技生态系统的核心驱动力;2.新兴市场快速崛起:非洲、印度、土耳其和巴西的城市在“崛起之星”榜单中名列前茅,显示全球创新地理版图的多样化;3.传统科技中心地位稳固:湾区、纽约和波士顿继续占据主导地位,但欧洲城市如巴黎正在加速追赶。二、2025年全球科技生态系统排名(各榜单Top20)报告将城市分为三大类别,采用加权评分体系(总分500分),从资本活力、价值创造、创新与人才、经济韧性四大维度评估科技生态:•资本活力:早期/成长期/后期投资规模(权重30%);•价值创造:企业估值、独角兽数量及增长(权重30%);•创新与人才:高校关联度、专利数量、研发投入(权重25%);•经济韧性:GDP人均调整、生活成本指数(权重15%)。报告首次引入“密度领军者”维度,突出人口规模较小但创新效率极高的城市(如剑桥、慕尼黑),并通过“崛起之星”维度捕捉高速增长的新兴市场。基于不同的评估维度排名。以下是各维度的前20名城市:全球冠军(SCALELENS)以绝对指标(如VC投资、估值、独角兽数量、大学联系)排名,反映城市科技生态的总体规模和影响力。排名依次为:(1)湾区;(2)纽约;(3)波士顿;(4)巴黎;(5)奥斯汀;(6)伦敦;(7)首尔;(8)圣地亚哥;(9)洛杉矶;(10)特拉维夫;(11)多伦多-滑铁卢;(12)华盛顿特区;(13)上海;(14)新加坡;(15)斯德哥尔摩;(16)芝加哥;(17)慕尼黑;(18)北京;(19)西雅图;(20)孟买。值得注意的排名情况包括:1.湾区凭借其在VC投资和独角兽数量上的绝对优势继续稳居榜首;2.巴黎排名第四,成为欧洲唯一进入前五的城市,得益于AI人才和重复创业者的推动;3.中国城市上海(13)和北京(18)位列前20,但排名低于预期,深圳未进入前20。密度领军者(PERCAPITALENS)以人均产出排名,突出中小型生态系统的高效率。排名依次为:(1)湾区;(2)波士顿;(3)纽约;(4)剑桥(英国);(5)慕尼黑;(6)奥斯汀;(7)牛津;(8)博尔德;(9)特拉维夫;(10)斯德哥尔摩;(11)伦敦;(12)圣地亚哥;(13)盐湖城;(14)圣巴巴拉;(15)哥本哈根;(16)阿姆斯特丹;(17)北卡罗来纳州研究三角区;(18)苏黎世;(19)根特;(20)日内瓦。值得注意的排名情况包括:1.剑桥(英国)排名第四,2024年投资翻倍,深科技领域表现突出。2.慕尼黑(5)和牛津(7)凭借高技术密度进入前十,显示欧洲中小型生态系统的潜力。3.奥斯汀(6)通过研发投资(90亿美元)保持高人均产出,但面临可负担性挑战。崛起之星(GROWTHLENS)以成长速度排名,调整GDP人均和生活成本,突出新兴市场的潜力。排名依次为:(1)拉各斯;(2)伊斯坦布尔;(3)浦那;(4)贝洛奥里藏特;(5)孟买;(6)库里蒂巴;(7)利雅得;(8)约翰内斯堡;(9)切纳伊;(10)胡志明市;(11)基辅;(12)墨西哥城;(13)维尔纽斯;(14)雅加达;(15)班加罗尔;(16)萨格勒布;(17)达卡;(18)曼谷;(19)圣地亚哥(智利);(20)坎帕拉。值得注意的排名情况包括:1.拉各斯位居榜首,企业价值自2017年以来增长11.6倍,拥有5家独角兽,金融科技领域表现突出。2.孟买(5)VC投资增长65%,拥有21家独角兽,浦那在游戏和深科技领域崭露头角。3.拉丁美洲城市如库里蒂巴(6)和墨西哥城(12)显示出强劲的创新潜力。三、AI与深科技主导投资浪潮报告强调AI和深科技在全球科技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地位。1.AI投资:从实验室到产业落地2024年全球AI投资达1520亿美元,占VC总量33%(2014年仅7%)。北美以850亿美元领跑,欧洲(130亿美元)和亚太(120亿美元)紧随其后。生成式AI与AI芯片成为热点:•法国MistralAI(估值25亿美元)推出开源大模型,挑战OpenAI垄断;•美国Cerebras的AI芯片销量同比增长300%,支撑算力需求爆炸式增长。政策层面,法国通过“AI学院”在线平台年培训10万人;德国则聚焦工业AI应用,巴斯夫集团利用AI优化化工生产流程,能耗降低18%。2.深科技:抗周期属性凸显深科技正在重塑生命科学、先进制造等领域,推动跨界融合创新。深科技投资在2024年达980亿美元,较2021年峰值仅下降13%,显著优于其他科技领域(-62%)。量子计算、生物科技、新能源成为三大支柱:•剑桥Quantinuum实现量子比特稳定时间突破100毫秒;•波士顿生物科技集群融资47亿美元,基因编辑公司EditasTherapeutics获批首个CRISPR疗法;•慕尼黑氢能企业Nel获得欧盟“绿色新政”12亿欧元补贴,电解槽效率提升至92%。四、欧美主导,新兴市场追赶:全球创新格局的重塑报告揭示了全球创新格局的多样化趋势,传统科技中心、中小型高效城市和新兴市场共同塑造了多极化的创新世界。1.全球冠军:规模与影响力优势湾区以3万亿美元企业总估值蝉联榜首,占全球科技生态价值的18%,独角兽数量达176家(占全球18%)。其优势源于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从斯坦福大学的基础研究,到硅谷的风投网络,再到谷歌、Meta等巨头的技术溢出效应,形成了“研发-融资-商业化”的闭环。纽约凭借金融科技与AI的融合创新,企业价值达1.3万亿美元。2024年,该市AI初创企业融资额占北美总量的22%,其中CoreWeave(AI算力提供商)单轮融资达23亿美元。巴黎作为欧洲唯一进入前五的城市,其崛起得益于法国政府的“AI国家战略”:2025年推出的《勇敢拥抱人工智能》计划承诺5年内投入22亿欧元,设立300人AI顾问团队,目标2030年实现100%大型企业AI渗透。政策红利吸引了谷歌、OpenAI等企业在巴黎设立实验室,AI人才密度较2020年增长210%。2.密度领军者:创新效率促进转型剑桥以0.67万人口创造1870亿美元企业价值,人均独角兽数量全球第一(每10万人3.4家)。剑桥启迪科技园的共享实验室模式功不可没:Xampla(植物蛋白材料)、Mogrify(AI细胞疗法)等企业从剑桥大学衍生,依托园区共享设备和导师网络快速成长。2024年,剑桥科技企业融资16亿美元,其中量子计算公司Quantinuum单笔融资3亿美元。慕尼黑作为德国工业4.0核心枢纽,通过标准化与开源技术推动制造业转型。慕尼黑工业大学开发的4DIAC框架(基于IEC61499标准)已成为全球工业自动化开源平台,帮助中小企业降低数字化门槛。西门子数字化工厂的案例显示,采用该框架后生产效率提升32%,故障率下降40%。3.崛起之星:新兴市场潜力凸显拉各斯以11.6倍的企业价值增长(2017—2024)领跑全球,金融科技是核心驱动力。Flutterwave(估值30亿美元)和OPay(20亿美元)构建了覆盖34国的支付网络,支持150种货币交易。尼日利亚央行开放API政策与移动货币牌照制度,使拉各斯移动支付用户超2亿,金融普惠率从2019年的36%升至2024年的89%。班加罗尔贡献印度1/3软件出口(2450亿美元),但面临基础设施瓶颈:16万口水井干涸半数,Infosys等企业因缺水要求员工每周远程办公3天。即便如此,其全球能力中心数量仍增至1580家,微软研发中心在此获得32项专利,凸显“人才红利”的韧性。五、全球科技生态系统的政策趋势与未来展望报告中反映的以下趋势可为政策制定提供启示:数字基础设施:非洲跳过传统银行体系,直接进入移动支付时代:2024年移动货币交易额达4950亿美元,M-Pesa(肯尼亚)、Flutterwave(尼日利亚)等平台覆盖超5亿用户。印度则通过“数字印度”计划实现9.8亿人生物识别ID(Aadhaar)与移动支付绑定,2024年UPI支付笔数达1250亿笔。人才本土化与全球化结合:班加罗尔依托印度理工学院培养的工程师,成为全球能力中心聚集地;拉各斯则通过Andela等人才加速器,将本土开发者输送至欧美企业,同时吸引侨民回国创业。政策精准扶持:埃及《2030年ICT战略》设立10亿美元科技基金,开罗因此跻身崛起之星TOP4;巴西推出“初创企业签证”,吸引全球创业者入驻圣保罗。报告预测,在未来几年,传统科技中心如湾区和纽约将继续发挥其在创新规模和人才聚集方面的优势,但也需要应对新兴市场的快速崛起。AI和深科技将继续是驱动全球科技生态系统发展的关键领域,应密切关注这些领域的动态变化,特别是在新兴市场的应用和发展潜力。《2025全球科技生态系统指数》揭示了一个多极化的创新世界:湾区、纽约等传统巨头依然主导,但剑桥、慕尼黑凭借效率优势占据一席之地;拉各斯、班加罗尔等新兴力量正以差异化路径改写规则。对于投资者,AI基础设施与深科技应用是确定性机会;对于政策制定者,平衡规模扩张与可持续发展是关键;对于创业者,新兴市场的“非传统机会”(如非洲农业科技、东南亚数字健康)值得关注。未来的科技竞争,将不再是单一城市的独角戏,而是生态系统间的协同与博弈。参考文献:[1]Dealroom.TheGlobalTechEcosystemIndex2025[EB/OL].[2025-08-18].https://dealroom.co/tech-ecosystem-index-2025.[2]Dealroom.GlobalTechEcosystemIndex2025[EB/OL].[2025-08-18].https://dealroom.co/uploaded/2025/05/Dealroom-Global-Tech-Ecosystem-Index-2025.pdf.

人工智能辅助内分泌学和糖尿病的最新进展2025-1-9

人工智能已逐渐应用于医学的许多领域,将知识和数据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从根本上讲,人工智能涉及计算方法,其中算法/机器模拟人类大脑认知功能的过程。除了通过人类与其他程序之间的接口应用已有知识外,这些算法还可以学习。人工智能的这一子类称为机器学习(ML),其中算法通过经验自动学习,而无需为这些任务进行明确编程。学习过程包括根据输入数据调整内部参数或模型结构,从而使系统能够通过迭代提高其性能。通过这种方式,机器可以智能地与其环境交互并不断发展以做出更准确的决策。与其他医学领域不同,内分泌学并不与单一的器官结构相关,而是与复杂的激素和代谢物生物系统相关联。激素嵌入在局部和远端作用的错综复杂网络之中,包括各种受体、信号通路和复杂的反馈机制。因此,存在大量具有多种生理和疾病相关相互作用的细胞和激素模型。这些多层次、相互关联的系统显然超出了人类大脑的理解和推理能力。激素调节中时钟基因依赖的生物节律机制以及内分泌模块中扭曲的自主激素产生机制仍然知之甚少。预计这种显著的异质性和复杂性将非常适合用人工智能算法来解决。一、已建立人工智能在内分泌学领域的先进应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15-2016年批准基于人工智能(AI)的医疗设备用于临床。截至2023年7月,FDA批准的基于AI的医疗设备数量已超过500种。在欧洲,医疗设备需通过分散机构进行审批,但数量与之相当。这些获批的医疗设备大多在放射学、肿瘤学、眼科学及一般决策等领域广泛应用。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T2D),影响着全球近10%的人口,预计未来20年内这一数字将呈指数级增长。及早发现2型糖尿病可以有效预防其他并发症,并阻止这种疾病造成的损害。在这方面,机器学习已显示出其在预测患者是否会患上2型糖尿病以及潜在并发症风险方面的有效性。同样,可以用机器学习来评估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和干预的必要性,但需要进一步验证才能广泛使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大血管并发症。鉴于糖尿病大流行的加剧,早期发现可治疗的DR至关重要,以避免全球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出现严重的发病率和疾病负担,包括失明。诊断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视网膜疾病的筛查。机器学习(ML)系统可有效准确地从数码照片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中检测DR。迄今为止,已有多家公司提供新的人工智能驱动系统。因此,目前正在测试高准确度和效率的人工智能技术,以诊断和筛查早期疾病阶DR。最近,卷积神经网络(CNN)算法甚至能够在DR远程医疗筛查程序中识别无法分级的图像。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在原发病期间拍摄的图像可以准确评估非散瞳视网膜图像的可分级性。这可能会彻底改变DR筛查程序急需的效率。EyeArt和IDx-DR等人工智能技术已获批准,广泛用于筛查DR患者。远程医疗和数字监控可以做出重大贡献的另一个经典领域是血糖监测。尽管胰岛素泵和持续血糖监测设备的使用更加广泛,但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都未能实现充分的血糖控制。最近的临床试验表明,使用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化决策支持系统优化胰岛素剂量对患有1型糖尿病的青少年是有效的。FDA批准的用于管理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设备是DreaMedAdvisorPro(DreaMed),它与MiniMed™780G系统(Medtronic)一起使用时,可根据需求自动输送胰岛素。另一种工具Guardian™Connect(Medtronic)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持续血糖监测,在移动设备上提供实时血糖水平监测和警报。全自动胰岛素输送系统和基于人工智能的血糖管理工具的结合有望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同时增强和简化患者的血糖控制。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正在内分泌学的其他领域得到应用。二、正在开发的人工智能:从彻底改变内分泌病理学到智能诊断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已经在内分泌疾病管理的各个方面证明了其有效性,目前许多应用程序正在开发中,并在等待批准时显示出良好的结果。例如,AI在常见肿瘤的准确诊断方面已取得成功,甚至可以区分同一器官内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同样,AI现已在甲状腺结节、淋巴结和细胞病理标本的评估方面接受测试和改进。其中一种方法是基ML的多特征整合模型,可以预测乳头状甲状腺癌的中央淋巴结转移。该CNN预测模型可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有人提议利用人工智能根据组织微小RNA(miRNA)表达来诊断肾上腺皮质腺瘤。此外,癌症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可用于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肾上腺皮质癌的有效性。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支持临床团队进行术前和术后决策。然而,人工智能在内分泌病理学中的实际和常规应用需要进一步验证,以证明其可靠性、有效性和现实世界的实用性。大多数内分泌疾病都有遗传背景。机器学习可以预测2型糖尿病的发展并评估受影响患者潜在并发症的风险。在内分泌疾病具有遗传基础的情况下,机器学习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加快治疗。研究表明,机器学习算法可以使用基因组数据预测2型糖尿病病例,其准确率高于人类评估,并且当与其他生物标志物相结合时,准确率会进一步提高。这同样适用于人工智能在内分泌成像和激素分析中的应用。这些领域的人工智能尚处于早期阶段,才刚刚开始发掘其潜力。尽管这些领域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但人工智能在提供可行有效的早期检测、表征、管理和患者随访策略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三、具有变革型潜力的未来应用:从早期生命形成到面部识别,从新型生物标志物增强到精准医疗推进内分泌学领域的研究和加强医疗护理对于更好地了解、诊断和治疗内分泌疾病至关重要。然而,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也伴随着挑战。人工智能系统依赖于与其任务相关的大量高质量数据,因此数据可访问性和隐私问题至关重要。美国和欧洲缺乏针对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疗设备的特定监管途径,这给其审批和监督带来了进一步的不确定性。此外,医疗保健领域的人工智能系统通常充当临床决策支持工具,这意味着它们的有效性取决于用户的专业知识和实施环境。机器学习最受欢迎和最受期待的应用之一是生殖内分泌学,它有望改善辅助生殖的结果。人工智能有可能通过卵母细胞形态评估、计算机化精液分析、使用超声跟踪卵泡发生、确定子宫内膜容受性以及根据生物和化学特征优化受孕来提高生育能力。机器学习的风险识别和一级/二级预防能力对于内分泌和代谢疾病尤其重要,因为这些疾病通常诊断较晚或长期未确诊。人工智能算法在预测骨质疏松症发生、使用心电图(ECG)监测筛查荷尔蒙失衡以及为内分泌学实践提供有力见解方面已显示出良好的前景。骨质疏松症管理的主要挑战之一与诊断和治疗差异有关。虽然诊断是基于双重X射线吸收仪检测到的骨矿物质密度,但大部分早期骨折发生在非整骨骨矿物质密度值时。据报道,最近开发的算法在预测和评估有关骨折检测的骨质量以及基于影像和临床数据估计骨折风险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医生相当,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超越了临床医生。这些算法还显示出制定有效治疗计划的潜力。然而,即使拥有最好的人工智能技术,参考值不足仍然是得出临床有用结论的主要挑战。研究人员之前曾报告称,即使是表现出强烈表型(如肢端肥大症,一种肿瘤相关症状)的内分泌患者,诊断也为时已晚(平均在出现特征性症状后8年)。使用人工智能从面部图像中实时检测肢端肥大症可以为这一困境提供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在ImageNet数据集上训练的三种架构(即ResNet50、DenseNet121和InceptionV3)被用于创建一个CNN模型,该模型可以学会区分某些图像是“健康”还是“肢端肥大症”。在创建集成模型之后,该系统通过样本高性能地检测出肢端肥大症。除了早期检测外,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也得到了发展,通过使用移动应用程序来改善糖尿病足溃疡的远程监控。糖尿病足溃疡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足部诊所严重短缺,如果有的话,也只有在专门的中心才有。数字远程监控可能有助于减少患者被送往诊所的需要,因为它能及时指导必要的治疗决策。参考资料:OikonomakosIT,AnjanaRM,MohanV,SteenblockC,BornsteinSR.Recentadvancesinartificialintelligence-assistedendocrinologyanddiabetes.ExplorEndocrMetabDis,2024,1:16–26

警惕人工智能专业过热风险2025-8-26

当下,AI专业作为计算机科学相关的新赛道正受到追捧。自2018年被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以来,7年间已有621所高校备案和审批通过该专业。为系统化培养AI领域人才,越来越多高校从单一专业设置转向学院化建设,至今已有超半数985高校成立了AI相关学院。但在AI专业蓬勃发展的热潮下,仍有不少风险值得警惕:1.AI行业泡沫AI当下正红得发紫,但是几年之后,这个行业是否仍会像今天这样是一片蓝海?华尔街最大空头对冲基金掌门JimChanos认为:AI市场可能回调。如同上世纪90年代末资本盲目涌入商业模式尚未成熟的互联网公司,导致巨额破产和亏损,以及2017年一批企业带着憧憬涌入区块链技术,但到2019年年中,约90%的企业区块链解决方案失败一样,AI行业正面临类似风险。AI技术的复苏引发了新一轮投资浪潮,疫情又加速了技术的普及,初创企业趁此东风吸引了数十亿美元的投资。但实际上,AI技术发展与商业落地间仍存在巨大鸿沟。更核心的问题是,大多数AI企业尚未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这导致即使他们能够开发出一些革命性技术,仍然底盘不稳,发展受限。专家们预测AI行业将进入下行,并非质疑这项技术本身,而是警示大家不要高估AI行业和公司的价值。当热潮褪去,AI行业会回归到它应有的生态位。那AI专业恐会面临“招生火爆→就业塌方”的困境。2.人才短缺,还是人才过剩?当下,超600所高校开设了AI专业,对人才战略储备来说,基数越大,肯定出高级人才的概率也越大。但会不会出现人才过剩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国内芯片行业。从长期看高端人才短缺,但短期看人才却是过剩,根源在于企业扎堆研发同质化产品——市场需要数万种芯片,但企业往往集中攻关当下最热门、量最大的型号,致使大量研发人才扎堆投入。但只有技术顶尖的企业才有能力把芯片做到有市场竞争力,那大多数研发人员只能是陪跑。AI行业亦是如此,大多数AI初创企业都只是AI模型的包装商,没有专有技术或可防御的商业模式。面对市场的大浪淘沙,只有拥有真正技术深度、用户依赖性和运营弹性的企业才有会走得更远,这将导致大量中低端AI人才面临“过剩”困境。3.AI学科建设不完善比起理论扎实、积累深厚的传统专业,AI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条件,其实还是不成熟、不健全的,大量其他领域的理论,如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数学等糅杂其中。而且AI领域的知识发展和技术更新速度很快,即使是研究水平非常高的学校,其教育体系更新也会跟不上技术迭代速度,这就导致AI专业学生可能很难学到东西。4.非AI专业,或许更有前途AI作为底层技术,其真正价值在于与其他行业的结合。纯AI技术人才,可能会因精通算法原理却不懂业务场景,而无法胜任企业需求。随着AI技能的加速基础化,在“人人懂AI”的未来,非AI专业的从业者反而可能有更大的机会。相关链接:1.”外滩教育“公众号,红得发紫的人工智能,会是下一个“土木工程”吗?[EB/OL].(2025-07-04)[2025-08-26].https://mp.weixin.qq.com/s/GnjgEoWFz3Oqr97JoTNYMw2.澎湃新闻,AI教育浪潮下的困境:缺师资、缺经费、缺资源[EB/OL].(2025-06-17)[2025-08-26].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966434

国内外三氯化钛合成工艺介绍2025-5-28

三氯化钛(TiCl3)是一种昂贵且稀有的试剂,在制备烯烃聚合用催化剂、合成二氧化钛纳米颗粒以及从废水中去除溶解有机物和铬化合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三氯化钛的生产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纯度和制备工艺。常用的制备方法如氢气还原法、金属镁还原法等需要在高温或高压条件下进行,存在成本高、危险性大等缺陷。因此,需要研究开发一种反应过程条件温和且产品纯度高的三氯化钛合成方法。本文介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三氯化钛合成工艺。日本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和住友电工印刷电路株式会社共同公开了一种三氯化钛溶液的制造方法和一种三氯化钛溶液的制造装置。所述制造方法包括:通过使用离子交换电解还原法,从而在电解液中还原四氯化钛。该方法中,使用含硫酸根离子的水溶液作为阳极侧的电解液。所述装置是一种通过在水溶液中电解还原四氯化钛来制造三氯化钛溶液的装置。所述制造装置包括:阳极室,其存储阳极电解液;阴极室,其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与阳极室隔开并且存储四氯化钛溶液;阳极,其浸渍在阳极室中的阳极电解液中;以及阴极,其浸渍在阴极室中的四氯化钛溶液中。该装置中,阳极电解液含有硫酸根离子。俄罗斯专利RU2707362C1涉及三氯化钛的生产,该三氯化钛用作阳极活性涂层的成分、有机合成中的催化剂以及水净化工艺。生产三氯化钛的方法包括在加热条件下用金属还原四氯化钛。所用的初始溶液是15-55wt.%的四氯化钛水溶液。金属的含量为化学计量的10%至100%。还原过程在30-110℃下进行。使用的金属是铝、铁或来自城市固体废弃物热回收工艺的金属废料混合物。这确保了能源成本的降低、技术方案的简化以及环境和工业安全性的提高。江苏展钛科技有限公司公开了一种用于铝粉还原四氯化钛制取三氯化钛的方法及反应器,所述方法是一种连续制取方法,即连续向反应器供应铝粉三氯化铝混合物和含钒四氯化钛混合物,两者在反应器内反应,生成的产物从反应器内排出至反应产物储罐,所述反应器采用管式反应器构型,具有封闭的管体,并且自前端向尾端分为加热段、反应段及冷却段,管体内设置推送螺旋,推动物料由前端向尾端移动依次经过加热段、反应段及冷却段,最后进入反应产物储罐,在加热段出口处物料的温度保持在第一温度范围,在反应段管体内物料的温度保持在第二温度范围。该发明具有四氯化钛反应完全、产品易从反应器排出的优点,是一种连续化制取三氯化钛的高效方法。北京理工大学提供了一种低温离子液体中制备三氯化钛粉体的装置及方法,所述加热搅拌装置上设置有密封反应器,所述密封反应器上设置有Ti金属和TiCl4滴加装置,所述密封反应器内设置有离子液体,所述离子液体的底部中央设置有与所述加热搅拌装置配合的搅拌子,所述离子液体的上部设置有保护气体。该方法包括离子液体的配制、离子液体中滴加四氯化钛并搅拌使之与钛金属反应制备三氯化钛、采用真空抽滤去除离子液体并获得三氯化钛粉体、在二氧化碳或惰性气体保护下真空干燥以获得纯净的三氯化钛粉体、收集并封装三氯化钛粉体。该发明为高纯度三氯化钛粉末的低温、低成本、绿色清洁制备提供重要方法。郑州大学提出了一种制备三氯化钛粉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1)四氯化钛与金属钛在低沸点金属氯化物熔盐介质中反应,得到具有二氯化钛饱和浓度的低价钛盐;将步骤(1)得到的低价钛盐与氯化氢气体反应,得到三氯化钛粉体;在步骤(1)之前,还包括低沸点金属氯化物熔盐的净化处理步骤;在步骤(2)之前,还包括对步骤(1)得到的低价钛盐进行脱水的步骤。利用该发明公开的方法制备的三氯化钛粉体,纯度高、分散性好。参考文献1.SumitomoElectricIndustries,SumitomoElectricPrintedCircuitInc.Methodanddeviceforproducingasolutionoftitaniumtrichloridesolutionoftitaniumtrichloride.JP6687637B2(申请日:2016.10.04;授权公告日:2020.04.22)2.FederalnoeGosudarstvennoeByudzhetnoeObrazovatelnoeUchrezhdenieVysshegoObrazovaniyaRossijskij.Methodofproducingtitaniumtrichloride.RU2707362C1(申请日:2019.04.05;公开日:2019.11.26)3.江苏展钛科技有限公司.一种用于铝粉还原四氯化钛制取三氯化钛的方法及反应器.CN106745217B(申请日:2017.03.14;授权公告日:2018.02.06)4.北京理工大学.一种低温离子液体中制备三氯化钛粉体的装置及方法.CN110817947B(申请日:2019.11.15;授权公告日:2020.11.20)5.郑州大学.一种制备三氯化钛粉体的方法和装置.CN107758731A(申请日:2017.11.24;公开日:2018.03.06)

英国发布《生命科学领域计划》推动科研转化2025-8-11

2025年7月11日,英国政府发布了新版《生命科学领域计划》(LifeSciencesSectorPlan),作为其现代产业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明确提出未来十年的生命科学发展蓝图:将生命科学视为“国家经济增长与健康体系改革的双引擎”,力图通过科研创新驱动经济扩张,同时推动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从以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型。这份计划的背景是:英国生命科学产业本身具备强大基础,年产值约1,000亿英镑,提供超过30万个高技能岗位,是英国第三大商品出口行业,同时也是企业研发投入比例最高的领域。然而,英国过去在科研到商业化的转化环节表现不佳,临床试验审批缓慢,创新药械在NHS的落地推广滞后,导致很多关键技术和产品虽然在英国发现,却在海外实现了规模化商业化。因此,政府希望通过这份计划打通科研发现、临床试验、商业化和NHS采用的全链条,确保创新成果“在英国诞生、在英国扩散、在英国创造价值”。一、三大核心支柱在这份计划中,政府将从三个方向发力:1、打造世界一流研发体系政府将巩固英国在全球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领先优势,使英国成为世界级科研和发现的策源地,重点投资基础科研和应用研究,加速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并通过健康数据研究服务(HDRS)构建全球最先进的健康数据平台,支持AI驱动的药物发现与诊断创新。2、成为全球生命科学企业最理想的创业和投资目的地政府将提供资本、人才、制造、基础设施等全方位支持,帮助初创企业成长为规模化企业,吸引全球制造投资落地英国。同时通过生命科学创新制造基金(LSIMF)提供5.2亿英镑补助,吸引跨国企业在英国建立关键药械生产能力,增强供应链韧性。3、推动健康创新与NHS改革政府将加快新药、新技术在NHS的审批和采购流程,减少重复评估和地方差异,力争到2030年成为欧洲患者获得创新药械速度最快的三国之一;并同时推出NHS创新者护照和低摩擦采购机制,推广AI癌症筛查、可穿戴设备等数字医疗工具,推动NHS从“治病为主”转向“预测与预防”。二、六项优先启动的重大行动为迅速释放改革信号并积累早期成效,英国政府确定了六项优先行动:Ø建设全球领先的健康数据研究服务(HDRS),投入6亿英镑建设AI可用的健康数据平台,整合基因组、诊断和临床数据,吸引国际临床试验与AI研发落地英国。Ø临床试验审批提速,力争在2029年前实现商业临床试验规模翻倍,并将启动时间压缩到150天以内。Ø支持制造本土化,用5.2亿英镑吸引全球高端药械制造投资,保障关键产业链和生物安全能力。Ø改革监管与市场准入,简化药械审批,加强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与卫生与临床卓越研究所(NICE)的协同,实现国际互认与并行审批。Ø创新采购机制,推行“规则化路径”和“创新者护照”,为创新医疗技术在NHS快速推广扫除障碍。Ø建立重大产业伙伴关系,每年与至少一家全球领先生命科学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并建立专门服务体系帮助英国本土10-20家高潜力企业完成规模化融资与成长。三、长期愿景与量化目标英国政府明确提出了量化愿景:到2030年,英国要成为成为欧洲第一生命科学经济体,在2035年跻身全球前三(仅次于美、中)。为此,英国政府设置了四类可量化目标:Ø商业研发投资:在2030年成为欧洲商业研发投入最多的国家。Ø资本与规模化能力:2030年生命科学企业规模化融资额超过欧洲所有国家,估值超百亿英镑企业量增加。Ø患者获取创新:在2030年进入欧洲患者用药速度前三。Ø外资引入(FDI):在2030年成为欧洲生命科学外资第一目的地。这一战略强调通过科研、资本、产业、医疗系统的协同联动形成正循环,实现经济增长与健康改善的双赢。四、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响应该计划与超过250家机构、400位专家共创,获得了制药、生物技术、医疗器械、AI医疗企业以及NHS管理层的积极响应。BioNTech、GSK、Moderna、FUJIFILM等全球生命科学行业巨头都明确表示将扩大在英国的投资。英国国家生物样本库(UKBiobank)、GenomicsEngland等核心科研设施将继续扩容,进一步强化英国在基因组学和AI驱动健康创新的全球竞争力。产业界普遍认为,这份计划补齐了科研与商业化、医疗体系之间的断链,同时通过简化监管、优化资本市场、强化数据平台,增强了英国在全球生命科学竞争中的吸引力。参考资料:LifeSciencesSectorPlantogroweconomyandtransformNHS.20250716.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life-sciences-sector-plan-to-grow-economy-and-transform-nhs

国际研究团队创造持续聚变实验新记录2025-6-30

6月3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IPP)宣布,其运行的全球最大仿星器实验装置Wendelstein7-X(W7-X)在最新实验中实现等离子体连续稳定运行43秒,创造了该时间尺度下的聚变“三乘积”(密度×温度×时间)新纪录,此次实验的三乘积值显著超越托卡马克装置在类似时间尺度上的表现,成为稳态核聚变研究的重要里程碑。此外,实验还实现了1.8GJ的能量周转率与3%的等离子体比压(β),均为W7-X运行以来的最佳记录。其中,能量周转量反映了加热功率与持续时间的乘积,3%的比压更是衡量聚变堆效能的重要前瞻性参数。一、仿星器原理与W7-X定位仿星器(Stellarator)最早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LymanSpitzer于1951年提出,其磁约束结构完全由外部的线圈电流产生,避免了托卡马克对等离子体电流的依赖,从而具备更高的运行稳定性,尤其适用于稳态聚变运行。然而,由于设计与工程制造难度较大,仿星器长期发展缓慢。近年来,随着3D打印、高温超导、AI等关键技术突破,仿星器发展再度加速,屡获重大突破。W7-X由欧盟EUROfusion计划资助,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磁场配置最精确的仿星器实验平台,旨在验证仿星器是否具备稳定长时运行并实现能量正平衡的能力。二、实验成果与关键突破在2025年春季结束的“OP2.3”运行周期中,W7-X团队成功实现等离子体持续运行43秒,创造了长脉冲条件下的三乘积世界纪录。在此前类似尺度下的实验中,托卡马克装置虽在短时性能参数上仍具优势(如JET与JT-60U曾创下峰值三乘积记录),但在稳态维持能力方面已被W7-X超越。同时,W7-X刷新了1.8GJ的能量周转纪录(此前纪录为2023年2月的1.3GJ),其表现略高于中国托卡马克装置EAST在1000秒放电实验中的周转数据。另一个重要突破是在实验中成功实现等离子体比压β达3%,这得益于在部分实验中主动将磁场强度降低至约原设定的70%,从而降低磁压、提升等离子体压强。该比压水平已接近未来商用聚变堆所需的4-5%目标。三、国际协作支撑下的系统性进展W7-X突破性成果背后是美欧多机构的长期协作。其中,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研发的新型弹丸注入器在实验中发挥核心作用:其在43秒内精准注入约90枚毫米级冷冻氢弹丸,作为维持等离子体运行的持续燃料源,并通过可变脉冲速率机制与微波加热系统(ECRH)实现同步控制,ECRH由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与斯图加特大学联合开发,是将等离子体加热至聚变温度的关键装备。实验关键参数的测量则由多个国际团队共同完成。离子温度由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PPPL)提供的X射线光谱仪获取,电子密度通过IPP自主研制的干涉仪系统实时监测,能量约束时间由IPP的综合诊断工具精准计算,确保三乘积评估的可靠性。W7-X加热与优化部门负责人Wolf教授指出,这些纪录不仅代表着数值上的突破,更是仿星器迈向核聚变发电实际应用的关键跨越。参考资料:FrankFleschner.Wendelstein7-Xsetsnewperformancerecordsinfusionresearch.20250603.https://www.ipp.mpg.de/5532945/w7x?c=14226

年费1美元 AI巨头竞相布局美国公共机构服务流程2025-8-22

2025年8月5日,美国政府中央采购部门美国总务管理局宣布,已批准OpenAI、谷歌和Anthropic成为人工智能工具官方供应商。这一举措将为联邦机构获取和使用高级语言模型提供便利。据悉,包括OpenAI的ChatGPT、谷歌的Gemini以及Anthropic的Claude在内的AI工具,将通过名为“多重授予计划”的中央联邦合同平台,为政府部门提供服务。次日,OpenAI与美国总务管理局达成协议,计划未来一年向参与的联邦机构提供ChatGPT企业版,单个机构费用仅为1美元。此外,OpenAI还额外附赠60天的高级模型无限使用权,并为联邦雇员搭建新的政府用户社区,提供量身定制的入门培训资源,助力其快速熟悉相关工具。而此前的试点项目已显现出显著成效:宾夕法尼亚州使用ChatGPT的员工,平均每天能在日常工作中节省约95分钟;北卡罗来纳州一项为期12周的独立试点中,85%的参与者对ChatGPT的使用体验给予积极评价。作为该计划的组成部分,OpenAI将提供以下支持:lChatGPT企业版的全面访问权限:所有参与的美国联邦机构均可通过ChatGPT企业版使用其领先的前沿模型,未来一年仅需支付1美元的象征性费用。此外,在额外的60天期限内,OpenAI将开放高级模型和功能的无限制使用权限,涵盖深度研究和高级语音模式等。教育工具和培训资源:为助力联邦雇员熟练运用人工智能,OpenAI搭建了专门的政府用户社区,并通过OpenAIAcademy提供定制化入门培训;同时配备定制培训平台及指导学习服务(包括直接授课或合作伙伴主导的课程),帮助员工探索和发挥人工智能的价值。此外,为保障联邦机构高效使用ChatGPT,OpenAI正与经验丰富的合作伙伴Slalom、波士顿咨询集团携手,提供安全、负责任的部署支持与培训服务。安全与合规保障:保护敏感信息是核心要务。ChatGPT企业版已停止将业务数据(包括输入与输出内容)用于模型的训练或优化,这一安全措施同样适用于联邦政府的使用场景。在OpenAI宣布以1美元年费的价格向所有联邦行政部门员工提供ChatGPT企业版一周后,Anthropic进一步加大投入。这家人工智能巨头同样提出以1美元价格向政府机构提供其Claude模型,且覆盖范围不止于行政部门,而是面向美国所有三个政府部门,包括联邦民事行政部门机构、立法部门与司法部门,服务期限为一年。Anthropic将同步提供Claude企业版与Claude政府版。据该公司介绍,后者支持FedRAMPHigh工作负载,联邦工作人员可借助其处理敏感的非机密工作,比如涉及隐私、金融、执法等数据的工作。另有消息称,美国顶尖研究机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正将Claude企业版的部署范围扩展至全实验室,这一举措将使约1万名科学家、研究人员及工作人员能够使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功能。作为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系统中规模最大的Claude企业版部署案例之一,此次扩展将助力实验室在核威慑、能源、材料科学及能源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得到加强。此外,哥伦比亚特区卫生部也已部署Claude,以帮助居民通过多种语言获取医疗服务。Anthropic的此次升级行动,既是对OpenAI试图压制竞争对手之举的回应,也是一项战略举措,旨在拓宽该公司在联邦政府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市场份额。Anthropic具备的多云访问能力,可能使其在与OpenAI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目前OpenAI官方的FedRAMPHigh产品仅与Azure政府云绑定。尽管Azure在政府部门中应用广泛,但部分政府机构及安全团队可能更看重数据主权、基础设施控制权,以及多云策略所能带来的运营灵活性。参考资料:1.OpenAI,Google,andAnthropicgetgreenlightforcivilianAIuseinUS,sooncouldpowergovernmentworkdesks.[EB/OL].(2025-8-5)[2025-8-22].https://www.msn.com/en-in/technology/artificial-intelligence/openai-google-and-anthropic-get-green-light-for-civilian-ai-use-in-us-soon-could-power-government-workdesks/ar-AA1JWZfE?ocid=TobArticle.2.OpenAIispracticallygivingChatGPTtothegovernmentforfree.[EB/OL].(2025-8-6)[2025-8-22].https://techcrunch.com/2025/08/06/openai-is-practically-giving-chatgpt-to-the-government-for-free/.3.ProvidingChatGPTtotheentireU.S.federalworkforce.[EB/OL].(2025-8-6)[2025-8-22].https://openai.com/index/providing-chatgpt-to-the-entire-us-federal-workforce/.4.AnthropictakesaimatOpenAI,offersClaudeto‘allthreebranchesofgovernment’for$1.[EB/OL].(2025-8-12)[2025-8-22].https://techcrunch.com/2025/08/12/anthropic-takes-aim-at-openai-offers-claude-to-all-three-branches-of-government-for-1/.5.OfferingexpandedClaudeaccessacrossallthreebranchesoftheU.S.government.[EB/OL].(2025-8-12)[2025-8-22].https://www.anthropic.com/news/offering-expanded-claude-access-across-all-three-branches-of-government.6.LawrenceLivermoreNationalLaboratoryexpandsClaudeforEnterpriseusetoempowerscientistsandresearchers.[EB/OL].(2025-7-9)[2025-8-22].https://www.anthropic.com/news/lawrence-livermore-national-laboratory-expands-claude-for-enterprise-to-empower-scientists-and.

英国启动“DRIVE35计划”:25亿英镑加码电动化与智能出行转型2025-8-21

英国启动“DRIVE35计划”:25亿英镑加码电动化与智能出行转型2025年7月,英国政府正式启动“DRIVE35计划”,这是一项总投资高达25亿英镑、贯穿未来十年的国家级战略,旨在加速英国向电动化、智能化出行时代的全面转型。该计划不仅聚焦汽车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也系统部署了研发创新、供应链扩展、基础设施建设及自动驾驶商业化等关键环节,展现出英国重塑汽车产业、引领未来出行的战略雄心。目前英国是欧洲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2024年英国电动汽车销量突破38.2万辆,同比增长20%,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中国和美国。汽车产业不仅是英国制造业的重要支柱,更直接贡献了214亿英镑的总增加值,提供了超过13万个就业岗位。一、DRIVE35计划的核心支柱DRIVE35计划是英国现代工业战略“先进制造业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规划在2035年前投入25亿英镑资金,其中2030年前投入20亿英镑,2035年前再追加5亿英镑,用于系统推进汽车产业转型。DRIVE35计划聚焦“转型、规模化、创新”三大支柱,形成从研发到量产的全链条扶持机制:1、汽车转型基金(ATF):该基金面向电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提供资本性投入支持,鼓励建设本土超级工厂和关键零部件产线,是英国“国产化+规模化”战略的核心工具。ATF还支持原型制造与示范项目,降低新技术商业化门槛。2、规模化可行性研究:通过资助具有战略远见的中早期项目,为英国储备一批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汽车产业项目。支持对象包括希望扩大制造能力的本土企业和国际投资者,强化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能力。3、创新竞赛:设立协作与示范平台,支持早期和后期阶段的研发活动,推动零排放、新能源、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前沿技术成果转化与快速迭代。二、多层次资金投入与政策协同保障为确保DRIVE35计划顺利实施,英国政府配套发布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英国商业贸易部宣布将向特定企业和项目提供近3亿英镑的直接资金支持,包括:通过汽车转型基金(ATF)为英国汽车制造业提供超过1亿英镑的资本投资;政府将联合产业提供约1.4亿英镑的研发投资;为全新启动的互联与自动化出行探路者计划(CAMPathfinder)拨付1,800万英镑资金。资助对象涵盖超级工厂、大规模量产企业、初创公司、原型车制造以及尖端汽车技术项目,旨在兼顾龙头企业与中小创新型企业发展。DRIVE35计划已促成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项目:位于博尔顿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AstemoLtd.将投资逾1亿英镑用于新一代电动逆变器生产;位于西米德兰兹郡的德纳公司(DanaIncorporated)计划投资1,500万英镑,建设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线。这类项目展示了政府如何借助资金杠杆效应推动关键零部件国产化与区域制造升级,增强英国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与韧性。DRIVE35计划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英国政府的一系列产业政策形成协同效应。在贸易政策方面,英国与美国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贸易协议,显著降低了汽车制造商的关税负担;在能源政策方面,英国政府采取措施降低工业电价,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在法规体系方面,政府持续优化零排放汽车法规,为企业创造更友好的发展环境。作为DRIVE35计划的有力补充,英国政府还宣布向CAMPathfinder项目追加1.5亿英镑资金,以促进互联与自动化出行(ConnectedandAutomatedMobility,CAM)行业的商业化落地。这项计划将持续到2030年,旨在解决自动驾驶汽车在商业化过程中面临的技术、法规和市场障碍。该计划由英国联网与自动驾驶汽车中心(CCAV)主导,联合英国CAM领域的国家级推动机构Zenzic与英国创新局(InnovateUK)共同执行。该计划将依托2024年出台的《英国自动驾驶汽车法案》,构建一个合法、安全的自动驾驶发展环境。英国政府预测,到2035年,CAM产业将创造超过3.8万个就业岗位,贡献逾420亿英镑的经济产值。通过系统性的资金支持、政策引导和产业协同,英国正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未来出行生态系统。从电动化到智能化,从零部件到整车制造,从研发创新到商业化应用,英国政府正在全方位布局。英国政府预测,DRIVE35计划将产生显著的乘数效应,带动数十亿英镑的私人投资,创造数万个高价值就业岗位,同时大幅减少碳排放。更重要的是,这将帮助英国汽车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确保其在未来出行革命中的领先地位。资料来源:1、GOV.UK.BackingBritishIndustry:Governmentlaunches£2.5bnDRIVE35programmetopowerUKautoinvestmentandjobs[EB/OL].(2025.7.13).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backing-british-industry-government-launches-25bn-drive35-programme-to-power-uk-auto-investment-and-jobs2、InnovationNewsNetwork.UKfuelselectricvehiclemanufacturingwith£2.5bnDRIVE35investment[EB/OL].(2025.7.14).https://www.innovationnewsnetwork.com/uk-fuels-electric-vehicle-manufacturing-with-2-5bn-drive35-investment/59749/3、AutonomousVehicleInternational.UKgovernmentprovidesextra£150mtoexpandCAMsector[EB/OL].(2025.7.17).https://www.autonomousvehicleinternational.com/news/legislation/uk-government-provides-extra-150m-to-expand-cam-sector.html

知识产权的未来:WIPO开拓者项目的洞见2025-8-1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以下简称IP)体系的未来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应对这一动态环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IntellectualPropertyOrganization,以下简称WIPO)于2024年启动了开拓者项目(PathfindersProject),这是一项旨在探索知识产权制度未来十年发展方向的前瞻性项目,展望知识产权制度在未来十年的演变。2025年7月,在集中了全球众多专家的深刻洞见之后,历时一年,WIPO重磅发布了《开拓者报告》(WIPOPathfindersReport),采用PESTLE框架(“PESTLE”即“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法律、环境”),系统分析了塑造知识产权格局的关键因素,识别了驱动创新与创意的趋势,并为2034年的知识产权体系勾勒了图景。报告不仅为WIPO成员国和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指引,还肯定了适应性、包容性和全球协作这三大要素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产权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作用。1.影响知识产权制度的关键力量知识产权制度作为激励创新和保护创意成果的基石,正受到技术、社会和经济等多重因素的深刻影响。技术进步是首要驱动力,特别是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AI)的兴起。防火墙技术和数据加密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新工具,但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问题却带来了法律挑战。报告指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元宇宙等虚拟环境的出现进一步复杂化了知识产权保护。此外,社会因素如公众对知识产权的认知水平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也显著影响了制度的实施效果。年轻一代的创造力为创新注入了活力,但他们对知识产权的了解不足,也有可能限制创新潜力的发挥。知识产权应成为缩小南北国家创新差距的桥梁,通过灵活的法律框架和国际合作来促进技术和知识的公平流动。经济因素同样塑造了知识产权格局。大型科技企业在数字经济中扮演了类似知识产权管理者的角色,它们通过控制数据和内容流通,可能导致市场集中化或创新依赖。全球化推动了开放创新生态系统,促进了协作式创新,但也引发了对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争议。过度保护可能导致高额专利费用、限制公众获取知识,但保护不足则可能削弱创新激励,保护的尺度充满争议。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性依赖于平衡创作者、消费者和企业利益,来确保创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技术、社会和经济等关键力量共同定义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当前状态,并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表1技术、社会和经济对知识产权的影响影响因素具体示例对知识产权的影响技术AI生成内容、元宇宙版权归属复杂化,需新法律定义社会青年创造力需提升知识产权意识以释放潜力经济科技企业数据控制可能导致市场集中,需平衡保护与开放2.2034年的知识产权设想情景展望2034年,报告设想知识产权制度将更加适应数字化和全球化的需求,以便应对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带来的新挑战。在技术层面,AI和元宇宙将重塑知识产权保护方式。AI生成内容可能需要新的法律定义,以明确哪些作品受版权或专利保护。虚拟环境中的数字资产交易要求知识产权体系制定清晰规则,平衡创作者权益与公众访问权。数字化转型将推动知识产权管理向开放协作方向发展,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透明的知识产权登记和交易,降低保护成本并提高效率。在社会和经济层面,2034年的知识产权体系需解决全球创新差距。通过技术转让和灵活许可机制,发展中国家可以更好地获取先进技术,促进本地创新。青年的创造力将成为重要驱动力,但需通过教育提升其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教育将更普及,通过学校和社区项目帮助年轻人将创意转化为商业价值。同时,知识产权体系需避免过度保护导致的“钟摆效应”,即高额费用或严格限制引发公众质疑,导致专利无效或强制许可增加。总之,2034年的知识产权制度将注重灵活性、包容性和全球合作,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3.当前需要进行的变革为实现2034年的愿景,报告提出了当前知识产权体系的改革方向。首先,针对AI和数字化转型的挑战,需对知识产权法进行重新评估以适应新形式的作品。通过研究市场实践确定AI生成作品的保护范围,避免法律过度干预。明确人类与机器在创作中的角色,可为版权归属提供清晰规则。元宇宙的虚拟创作要求在数字资产保护方面制定具体规则,应对交易复杂性。其次,提升公众和青年的知识产权意识至关重要。政策制定者应通过教育项目和培训计划,帮助年轻发明家掌握知识产权技能。学校可开设知识产权课程,社区可举办创新工作坊。此外,知识产权体系需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全球创新差距,简化技术转让流程,降低专利费用,使发展中国家更易参与创新生态系统。最后,报告呼吁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与公众获取权。过度保护可能导致高额费用和作品获取受限,引发强制许可等措施,削弱知识产权价值。知识产权体系改革应包括灵活许可机制,支持非商业创作,同时保护原创权益。知识产权执法需适应数字平台特点,通过技术手段打击盗版,维护创作者利益。这些变革旨在构建公平高效的知识产权体系,为创新和文化多样性提供支撑。4.结语WIPO通过对2024年开拓者项目的分析,为知识产权制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深刻洞见。报告识别了技术、社会和经济因素作为关键驱动力,强调AI、数字化转型和全球创新差距对制度设计的挑战。展望2034年,知识产权体系需通过灵活法律框架和国际合作,适应AI生成内容和元宇宙等新场景,同时通过教育激发年轻一代的创造力。当前,全球政策制定者应优先改革版权和专利规则,提升公众知识产权意识,平衡保护与获取权,避免过度保护的负面效应。未来,知识产权体系应通过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对话,构建开放、协作且包容的创新生态系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参考文献:[1]WorldIntellectualPropertyOrganization.WorldIntellectualPropertyReport2024:MakingInnovationPolicyWorkforDevelopment[EB/OL].(2025-07-01)[2025-08-01].https://www.wipo.int/publications/en/details.jsp?id=4795[2]Inngot.WIPOFutureofIPReport:StandardsforValuingIPAssetsWillBeKeytoCommercialisingInnovativeIntangiblesin2034[EB/OL].(2024-06-10)[2025-08-01].https://inngot.com/news-views/wipo-future-of-ip-report-standards-for-valuing-ip-assets-will-be-key-to-commercialising-innovative-intangibles-in-2034[3]WorldIntellectualPropertyOrganization.FutureofIntellectualProperty[EB/OL].(2024-07-01)[2025-08-01].https://www.wipo.int/en/web/future-of-ip

国际能源署发布《西北欧氢监测报告2025》报告2025-8-26

2025年5月,国际能源署(IEA)发布《西北欧氢监测报告2025》报告,报告显示西北欧处于低碳氢的前沿发展,该地区占欧洲总氢需求的40%左右,并且在北海有巨大的未开发可再生能源和碳储存潜力,拥有一个发达的互联天然气网络,可以部分重新利用,以促进低碳氢从生产地点传输和分配到需求中心。西北欧低碳氢市场的开发在短期内至中期内可能会逐步扩大。西北欧国家现在有雄心到2030年发展30—35吉瓦的电解槽容量。然而,大多数低碳氢项目目前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它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持性的政策和监管框架。低碳氢市场的经济高效发展还要求采取区域方法,以最大化国家市场之间的现有协同作用。这是《西北欧氢能监测报告》系列的第三版。它提供了西北欧低碳氢能市场发展的年度更新,并且是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CEM-H2I)工作小组“西北欧地区圆桌会议”以及五国论坛氢能工作小组中相关国家合作的成果,该工作小组名为“西北欧地区圆桌会议”。本监测报告分析的国家包括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卢森堡、荷兰、挪威、瑞士和英国。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一、低碳氢的监管和政策框架继续发展低碳氢气在实现能源系统的脱碳化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对许多国家实现能源和气候目标至关重要。从长远来看,它还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进口的依赖,增强能源安全。西北欧处于低碳氢能源开发的前沿。该地区约占欧洲总氢需求的40%。北海上有巨大的未开发可再生能源潜力,同时具备强大的碳储存能力。该地区拥有发达的互联天然气网络和地下储气设施,部分设施可以重新利用,以促进低碳氢的传输、分配和储存。尽管该地区潜力巨大,但低碳氢能源的发展仍面临挑战。这些挑战包括需求创造进展有限、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物流复杂以及剩余的技术障碍。制定系统性的氢能发展战略,明确中长期目标,被普遍视为推动氢能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迄今为止,西北欧的大多数国家已经制定了电解氢的生产目标,而挪威则选择了一种技术中立的方法。2025年4月,法国发布了一项修订后的国家氢能战略。虽然承认氢能领域取得的进展,但该战略将2030年的电解槽安装容量目标从之前的6.5吉瓦降低到4.5吉瓦,并增加了2035年的目标,即8吉瓦。2024年7月,德国正式出台氢气进口战略。这一战略是在其2023年更新国家氢能战略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延伸的举措。2024年12月,瑞士发布了备受期待的国家氢能战略,强调了发展其氢市场的重要性,以便与邻近市场紧密整合。总体来看,西北欧国家普遍设定了到2030年建成30—35吉瓦电解槽产能的目标,以支撑区域低碳氢能市场的快速发展。然而,近期市场环境的变化,包括通货膨胀压力和项目成本上升,可能对目标的实现带来不确定性。这不仅可能导致部分国家对既定规划进行调整,也可能延缓低碳氢项目的推进进度,从而对区域氢能战略落地产生影响。二、关注创造需求的政策西北欧地区的氢气需求目前约为每年300万吨,占全球总需求的3%。未受抑制的天然气是西北欧地区氢气供应的主要来源,需求主要集中在炼油和化工子行业。通过配额、燃料标准和公共采购规则来创造低碳氢的需求是刺激供应投资的关键工具。同时,需求保障对于达成长期的采购协议至关重要,这反过来可以帮助降低投资风险并提高低碳氢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在欧盟,修订后的《可再生能源指令》(REDⅢ)于2023年11月生效,成员国需在2025年5月之前将其规定转化为国家法律。REDⅢ为工业和交通中可再生氢的比例设定了具有约束力的目标。虽然转化过程正在推进,但据了解,在一些成员国,其实施进展缓慢。此外,西北欧国家正在推动氢衍生燃料在海事领域的应用,这主要受到新的国际法规的推动。今年的监测报告特别关注氢衍生品作为船用燃料的潜在用途。三、2030年区域低排放制氢量可能达到近800万吨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最新分析,到2030年,西北欧的低碳氢(及其衍生产品)的产量在所有计划项目都实现商业化运营(考虑到效率和利用率因素的假设)的情况下,可能达到近800万吨/年。这可以覆盖该地区约2%的总一次能源需求。根据项目储备,电解氢供应将占总低碳氢产量的近60%,而配备CCUS的化石燃料基氢项目将占约40%。根据已宣布的项目,预计到2030年,丹麦、德国、荷兰和英国将占西北欧低碳氢产量的四分之三。根据氢能生产项目数据库,能够提供低碳氢供应的项目中,到2030年,不到8%的项目已承诺,这意味着这些项目已经投入运营、已达到最终投资决策(FID)或正在建设中。超过90%的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或处于概念阶段。今年的监测报告特别关注基于气体的低碳氢。西北欧的几个大型CCUS基础设施项目在2023年和2024年达到了最终投资决策(FID),这可能支持其发展。这些项目包括荷兰的PorthosCO2运输和储存项目以及挪威的NorthernLightsCO2运输和储存设施。此外,2025年4月,英国的LiverpoolBayCCS项目实现了财务关闭。四、西北欧是欧洲电解槽产业的核心,但挑战日益严重今年监测报告的另一个重点是电解槽生产能力的发展。西北欧拥有欧洲85%的电解槽制造能力,法国、德国和挪威的电解槽工厂占该地区的主要部分。扩大电解槽的生产能力可以支持西北欧在中期内扩大可再生氢的生产规模,同时加强该地区在新兴低碳氢能价值链上的技术领导地位。如果所有已宣布的项目都得到实施,欧洲的总生产能力将从2023年的水平增加八倍,到2030年达到每年超过36吉瓦。西北欧可能占到这一产能的70%。尽管部分企业计划扩大电解槽生产能力,但受项目延误和订单不足影响,市场实际需求尚未释放。近期已有制造商因此下调产能利用率、调整扩张计划,甚至在个别情况下申请庭内重组。本年度监测报告对西北欧电解槽生产能力的最新进展进行了重点分析。五、2030年西北欧氢网络可能达到近13000公里为实现低碳氢部署的雄心目标,西北欧亟需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运输与储存环节。根据已公布的项目规划,到2030年代初该地区氢气管网总长度有望接近13000公里。然而,目前仅有约6%的项目进入最终投资决策(FID)阶段,显示出基础设施落地与目标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到2030年,西北欧几乎所有拟建氢气管道都计划通过改造现有天然气管道实现。这一方式相比新建氢气网络,不仅能够显著降低建设成本,还能有效缩短投运周期。同时,地下储氢能力的开发被视为氢能发挥能源载体全部潜力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提升系统灵活性,满足日益复杂的能源格局需求。根据国际能源署对氢基础设施项目的分析,到2030年西北欧地区有潜力形成近16太瓦时的储氢能力。然而,目前仅约3%的潜在储氢项目已进入最终投资决策(FID)或在建阶段,显示储能环节推进明显滞后。鉴于氢气管道与储能项目通常建设周期较长,报告强调,若要实现2030年既定目标,相关利益方亟需立即采取协同行动,加快项目落地。参考文献:[1]IEA(2025),NorthwestEuropeanHydrogenMonitor2025.[EB/OL].(2025-5).https://iea.blob.core.windows.net/assets/e77d3543-065d-49d8-b74c-e6a0283281ee/NorthwestEuropeanHydrogenMonitor2025.pdf.

德国《2025年高科技战略》全景解读:六大关键技术与支持措施2025-8-21

德国《2025年高科技战略》全景解读:六大关键技术与支持措施2025年7月,德国联邦内阁通过了联邦教育与研究部提交的《2025年高科技战略》(以下简称“战略”)草案,计划通过55亿欧元的系统性投资,推动德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战略聚焦人工智能(AI)、量子技术、半导体、核聚变、气候中性出行以及生物技术六大关键技术领域,并通过设立具体的目标和旗舰措施,打造“德国制造”在高科技时代的竞争力。一、人工智能:国家经济增长新引擎AI被明确定位为德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战略目标明确指出,到2030年,AI创造的产值将占德国GDP的10%。为实现这一目标,德国将采取多项旗舰措施和支持策略:1、AI超级工厂建设:德国计划建立至少一家欧洲AI超级工厂,预计2027年中期投入运营,为下一代AI模型提供计算能力和工业化基础设施。这些工厂将与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初创企业合作,形成完整的AI创新生态。2、学术与产业合作:在大学建设AI计算能力和数据基础设施,并鼓励AI初创企业与领先研究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同时,推动AI在机器人、自动化、医学研究、汽车与化工等领域的产业应用。3、AI应用旗舰项目:通过“AI机器人助推器”和AI应用转移项目,将生成式AI及AI代理技术推广到中小企业和重点行业。4、人才培养与创新生态:强化“从科学中创业”(EXIST)框架下的AI学术衍生企业孵化,打造全国性孵化环境,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通过AI卓越中心和基础模型研发计划,培养下一代AI研发和应用人才。5、欧洲合作:德国积极参与欧盟IPCEIAI项目,推动欧洲工业自主、高度专业化AI模型发展,并加强跨国AI能力网络建设。通过上述举措,德国希望在AI技术和应用上实现自主可控,同时推动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升。二、量子技术:量子计算与量子安全通信量子技术是战略中的另一个重点,旨在到2030年建成欧洲领先的量子计算机,并实现量子通信的应用。主要目标和旗舰措施包括:1、量子计算:到2030年,实现至少两台欧洲顶尖水平的纠错量子计算机,并向用户开放。通过“任务驱动硬件竞赛”支持最具潜力的系统方案,推动逻辑量子比特量子计算机研发。2、量子软件与应用:开发开放、模块化的量子计算软件栈,面向具体应用场景和价值创造,促进研究成果向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转化。3、量子通信:通过“量子通信网络研究”(QuNET)计划,发射量子通信研究卫星,建设量子通信测试中心和用户平台,推动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升级。4、量子传感器研发:开发工业应用量子传感器,用于生产监测、医疗成像和卫星定位等领域,探索新的应用场景。5、人才培养:通过“量子未来专业人士”计划,建立从职业培训到继续教育的完整量子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量子技术的发展不仅有助于科研和产业应用,也为德国的网络安全提供了量子防火墙,奠定未来数字经济的基础。三、微电子技术:打造欧洲芯片强国半导体和微电子技术是德国科技自主的重要支柱。战略目标包括打造欧洲最大的芯片生产基地,实现高性能芯片“德国设计”,增强技术主权和供应链弹性。主要措施如下:1、芯片设计能力中心:计划于2026年建立芯片设计能力中心,推动智能节能AI芯片的开发,并应用于汽车、机械工程等关键产业。2、实验室到晶圆厂加速器:利用“欧洲共同重要项目”(IPCEI)框架,推动先进半导体技术的实验室到工业应用转移,为中小企业提供小规模生产机会。3、产业生态建设:支持先进封装和芯片集成技术发展,构建微电子生态系统,并通过欧洲共同利益项目协调产业发展。4、人才培养:成立Microtec学院,提供微电子专业人才的资格认证,满足芯片设计与工厂建设需求。5、供应链安全:通过扩大德国本地制造和国际合作,降低对外依赖,确保关键芯片技术的自主可控。通过上述措施,德国希望在微电子领域实现技术主权,同时保持全球竞争力。四、生物技术:增强研发能力与产业创新生物技术是战略中的关键领域,旨在提升国家在医疗、农业和工业生物经济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主要目标和旗舰措施包括:1、未来医学研发:支持在柏林建立基因和细胞治疗转化中心,利用AI加速创新药物开发,实现个性化医疗和预测性医学。2、创新生物技术基地建设:推动工业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AI结合,扩大生物基工业材料和化学品的应用价值,通过“生物技术创业行动”(GO-Bio)计划促进实验室成果向市场转化。3、可持续农业与粮食系统:开发抗危机、资源高效的作物保护技术和现代育种方法,推动替代蛋白质和健康食品生产。4、医疗技术创新:结合工程、生物技术与医学,推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医疗预防和治疗的可持续性。德国通过生物技术希望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闭环,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关键技术和原料的依赖。五、核聚变与气候中性能源生产:引领工业革命在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德国希望成为核聚变技术和气候中性能源的全球领导者。主要目标和旗舰措施包括:1、核聚变技术发展:制定长期“聚变行动计划”,建设磁聚变和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启动概念设计与技术演示,推动聚变电站建设。2、能源转型创新:整合电力、热力、氢能及能源系统研究,通过生活实验室测试创新技术,提高能源系统韧性和效率。3、绿色能源研究:启动深层地热研究计划和Hydrogen4Future氢能研究中心,推动新能源技术商业化。核聚变与绿色能源的发展不仅支持德国能源独立,还与欧盟气候中和目标深度对接,为未来工业转型提供动力。六、气候中性出行技术:打造未来移动生态德国在交通与移动出行领域提出2035年的明确目标,即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电池生产和回收系统,并成为自动驾驶和气候友好型燃料技术的全球领导者。主要措施包括:1、电池技术与产业化:建设电池能力集群和固态电池研究设施(FFB),推动从实验室到工厂的技术转移,并通过垂直应用联盟构建新价值链。2、替代燃料研发:启动电子燃料创新助推器和“碳捕获与利用”(CCU)技术研发,实现航运和航空运输脱碳。3、自动驾驶与新移动技术:建设无人驾驶交通示范区域和开放数字模块平台,推动城市和区域交通智能化。4、可持续与资源节约:推动可回收汽车零部件研究,实施双向充电标准,提高电动汽车充电效率,确保技术自主性。通过这些措施,德国旨在构建绿色、智能、高效的交通体系,同时提升在全球新能源和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竞争力。总体来看,德国《2025年高科技战略》通过聚焦六大关键技术领域,明确了国家技术主权、经济增长和全球竞争力目标。无论是AI、量子技术、微电子技术,还是生物技术、核聚变与气候中性能源、气候中性出行,战略都以具体目标和旗舰项目为支撑,通过公私合作、欧洲协同及人才培养形成完整的创新生态。通过360度监控平台,德国将实时追踪战略实施进展,确保资金、技术与项目有效落地。资料来源:1、BMFTR.HightechAgendaDeutschland[R].(2025.7.30).https://www.bmftr.bund.de/SharedDocs/Publikationen/DE/L/1105496_Hightech_Agenda_Deutschland.html?nn=11047122、BMFTR.NeueTechnologienentwickeln:HightechAgendaDeutschland[EB/OL].(2025.7.30).https://www.bmftr.bund.de/DE/Forschung/HightechAgenda/HightechAgenda_node.html3、Techovedas.€5.5BillionInvestment:GermanyAimstoMakeAI10%ofGDPby2030[EB/OL].(2025.7.23).https://techovedas.com/e5-5-billion-investment-germany-aims-to-make-ai-10-of-gdp-by-2030/

意大利旅游业发展研究2025-8-11

旅游业在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国际地位提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019年,意大利旅游业直接贡献了全国6.2%的增加值,吸纳了210万从业人员,占总就业的8.9%。疫情冲击曾使该行业大幅下滑,但在2022—2023年迅速反弹,2023年接待国际过夜游客6680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4.4%,国内旅游也回升至疫情前水平。近期,OECD发布两份意大利旅游业的相关报告。《推动意大利旅游生态系统数字化》详细探讨了数字化如何重塑意大利的旅游业,以及支持中小型企业(SMEs)的数字化升级对于该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性。该报告提供了关键政策行动的指导,旨在为促进旅游商业模式和整个旅游生态系统的数字化转型创造必要的框架条件,并特别关注旅游中小型企业对数字技术的采用和使用。《意大利旅游业强化治理模式的设计和实施指南》则致力于提供设计和实施强化治理模式的指导,以期在健全的制度和运作框架基础上,促进意大利旅游业采取参与式和数据驱动的方法。该报告分析了当前意大利旅游业的制度和治理框架,并提出了六项指导原则来指导增强治理模式的设计和实施。本文将依据这两份报告的内容,深入探讨意大利旅游业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路径。一、意大利旅游业治理框架分析意大利旅游业的治理结构因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权限划分而具有内在的复杂性。旅游治理涉及战略规划、政策制定以及包括政府机构、私营部门合作伙伴和当地社区在内的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意大利旅游业的组织涉及多层政府,包括地方、区域、国家和超国家层面。意大利《宪法》没有直接提及旅游业,旅游业也不被视为意大利国家的核心活动之一。然而,旅游业会影响到国家在《宪法》中负有责任的其他活动,因此意大利国家政府在旅游领域也承担着隐含的责任。意大利旅游部在整个治理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职能包括协调、推广和创新。旅游部负责监督旅游业的协调、推广和创新工作,而区域当局则根据《宪法》规定的权力划分,主要负责其管辖范围内的旅游业发展。旅游部的主要职责之一是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协调和协作。旅游部还负责制定《国家旅游战略计划》,管理创新和发展项目(包括欧盟共同资助的项目),并监督根据《国家复苏与弹性计划》(NRRP)进行的投资。除了旅游部,意大利还有其他重要的国家机构在旅游治理中发挥作用。意大利国家旅游局(ENIT)是负责在国际上推广意大利旅游业的官方机构。意大利国家统计局(ISTAT)负责提供了解和管理旅游业所需的信息。意大利银行(Bancad’Italia)也通过提供与该行业对意大利经济影响相关的关键数据和统计数据,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存在这些制度安排,意大利的旅游治理仍面临一些关键挑战。一个主要问题是权限在国家和地方层面之间的划分。虽然存在各种合作机制,但一个重要挑战是旅游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充分参与这些机会的能力有限。此外,有效的旅游治理还需要充足且得到有效管理的财政资源。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包括一些地区获得支持旅游发展的财政资源有限、资金机会透明度不足、优先事项不明确,以及资金未能有效下达到地方,从而削弱了国家和地区战略的影响力。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意大利迫切需要一个强化的、包容性和数据驱动的治理模式。二、意大利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现状与挑战新技术在不同国家、行业和企业中的采用和使用情况各不相同。尽管数字化具有改变业务运营的潜力,但意大利的旅游业与许多国家一样,主要由微型和小型企业主导,这些企业在数字技能、先进技术采用以及获取支持向数字经济转型的必要资金方面面临挑战。具体而言,大型技术驱动型企业与小型传统企业之间存在技术差距。例如,虽然数字工具可以帮助中小型企业简化运营并改善客户互动和体验,但它们也需要新技能来承担新任务,包括数据管理和有效的数字通信,而这些通常是中小型企业难以企及的。意大利的《2023—2027年战略旅游计划》强调了新冠疫情加速了数字趋势,并力求缩小数字鸿沟,以提升小型企业的竞争力和韧性。该计划强调了数字化在提升中小型企业可持续性和竞争力方面的潜在作用,并应对了商业模式调整和技能发展等挑战,以及利用数据进行创新。从数据来看,意大利旅游业的数字化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根据欧盟数字十年政策计划,到2030年,至少90%的欧盟中小型企业应达到基本的数字强度水平。2023年,欧盟27国中58.7%的企业达到了基本数字强度水平,而意大利略高于欧盟27国的平均水平(61.3%)。在住宿行业,83.2%的意大利企业达到了基本水平,但仍落后于芬兰等领先国家。调查显示,虽然许多意大利旅游中小型企业在数字工具使用、电子商务增长和基本信息通信技术(ICT)实践方面表现出强劲的参与度,但存在显著的地区和企业类型差异。许多中小型企业缺乏必要的数字文化和培训资源,无法有效地适应和使用数字工具。在具体技术采用方面,意大利旅游企业在管理ICT职能方面更多地依赖外部供应商,而内部员工执行ICT职能的比例远低于欧盟平均水平。这表明意大利中小型企业在ICT专业技能和内部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数字技能是促进双重(绿色和数字)转型的一把关键钥匙。然而,意大利旅游业的ICT使用和管理水平低于欧盟27国平均水平。例如,意大利“住宿和餐饮服务活动”部门(3.2%)和更具体的“住宿”部门(5.2%)雇用ICT专家的可能性低于其他欧盟国家。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意大利已经制定了战略计划来促进旅游业的数字化,并建立了旅游数字中心(TDH)等平台。TDH的目的是创建一个数字生态系统,整合和处理来自私营和公共来源的数据,以支持旅游业的政策制定和业务决策。然而,要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转型,还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干预和投资。三、强化治理模式与数字化转型策略为了促进意大利旅游业的数字化,并建立一个更具竞争力和韧性的生态系统,治理模式的强化与数字化转型的具体策略必须相互结合。本研究将从强化治理的六大指导原则出发,阐述如何将其与数字化转型策略相结合,共同推动行业发展。1.采取“全政府”方针以加强跨政府协调“全政府”方针可以促进不同政府层面和政策领域之间的协作。建立一个更强大的机构网络,将相关部委聚集在一起,可以确保旅游业被纳入更广泛的国家经济计划和战略,并突出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驱动力的作用。为了支持数字化,这种方针意味着需要确保旅游部的政策与负责基础设施、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其他部委的战略保持一致。例如,需要协调各部委的努力,以确保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覆盖到所有旅游目的地,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中小型企业采用新技术。2.促进利益相关者参与和参与式政策制定意大利旅游业的复杂性要求包容性和参与式治理,以确保可持续和公平地发展。通过让包括当地社区、企业、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在内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可以培养所有权、问责制和创新解决方案。在数字化方面,这意味着需要创建一个平台,让中小型企业、技术提供商和行业协会能够就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交流,共同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政策。3.在相关领域协调和统一旅游战略与计划协调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旅游战略和政策对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增强整体竞争力至关重要。通过统一共同目标,可以确保更好的资源分配,更有效地海外旅游推广,以及实现一个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行业。在数字化方面,这意味着要统一各地区的数据收集、分析和可视化标准,以确保各级政府可以共享信息,并基于相同的数据集做出决策。同时,要探索创新的方法,以追求更统一的意大利及其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海外推广,同时仍允许区域多样性来迎合国内外市场。4.刺激数据共享以改善基于证据的旅游决策数据和知识共享,以及智能数据和数字平台/中心的使用,对于增强决策过程和促进旅游业创新至关重要。通过创建和维护定期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机制,并将其整合到如旅游数字中心(TDH)等现有平台中,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所需的数据支持。这有助于评估和监控旅游业内的数字技能和技术采用情况,从而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提供依据。5.投资能力建设,为行业提供培训支持数字技能是推动数字转型成功的关键。意大利需要制定并实施一项针对微型和小型旅游企业的综合数字能力建设计划,以弥合该行业的数字技能差距。这包括通过数字中心和加速器计划,提升中小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并促进将数字化整合到旅游产品和服务中以改善客户体验。一些国家已经启动了旨在发展旅游业劳动力数字技能的计划,意大利可以借鉴这些经验,为旅游业员工提供信息处理、社会情感和元认知技能等广泛的技能培训。6.以长远眼光管理财政资源长期发展金融资源并有效管理它们对于维持一个有竞争力和韧性的旅游业至关重要。有效的资金分配机制需要更公平和透明,并建立明确的标准来优先处理项目,以确保财政资源被导向能够实现最大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潜力的项目。在数字化背景下,这意味着需要确保中小型企业能够获得资金支持,以应对在实施数字解决方案(如在线预订系统、数字营销平台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财务障碍。四、结论目前,意大利在旅游治理上存在多层级、权限划分复杂的挑战,而旅游业的数字化进程则面临着中小型企业数字技能不足、技术采用水平不均等问题。这两份报告为意大利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通过实施强化的治理模式,采用“全政府”方针,促进利益相关者参与,并协调国家和地方战略,可以为旅游业的数字化转型创造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投资数字基础设施、提供针对性的数字技能培训、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以及确保公平透明的资金分配,可以直接解决中小型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具体挑战。资料来源:1、OECD.GuidancetodesignandimplementanenhancedgovernancemodelfortourisminItaly.https://www.oecd.org/content/dam/oecd/en/publications/reports/2025/07/guidance-to-design-and-implement-an-enhanced-governance-model-for-tourism-in-italy_55f67163/9510a3f9-en.pdf.2、OECD.PromotingthedigitalisationofthetourismecosysteminItaly.https://www.oecd.org/content/dam/oecd/en/publications/reports/2025/07/promoting-the-digitalisation-of-the-tourism-ecosystem-in-italy_33726375/63616a85-en.pdf.

“大博弈”与信息较量:情报在国家战略中的角色2024-11-8

情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涉及多个环节,包括情报收集、情报分析、情报传递和反馈等。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人的因素,也有技术的因素。情报工作需要人员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强大的应变能力,这些素质共同作用,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最终将复杂、零散的信息转化为有价值的判断和建议。无论是在市场竞争中对竞争对手的策略进行监测,还是在国家竞争中对潜在威胁的预判,情报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地缘政治问题日益凸显,情报在国家安全和战略决策中的合法、合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情报的核心任务在于保障国家的安全和战略利益,确保对潜在风险和威胁做出预判和防范。合规和透明的信息收集为国家的防御策略提供支持,使其能够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基础上参与国际合作。因此,情报不仅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也是影响国家外交、军事部署和经济策略的重要因素。一、情报:“大博弈”中的核心力量开启国家之间以情报手段为主进行博弈的新模式,肇始于19世纪英俄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竞争。当时,英国和俄国在中亚地区展开长达数十年的竞争,尽管涉及外交和情报活动,但其目标主要是增强区域稳定的掌控力,并确保国家利益。通过合法的情报收集和对区域文化、经济情况的深入了解,双方致力于掌握关键信息,以减少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1839年,阿瑟•康诺利(ArthurConolly)中尉最先创造性地使用了“大博弈(TheGreatGame)”这个词来描述英俄两国为了争夺在中亚的统治权与影响力而进行的竞争。这个词随后借鲁德亚德•吉卜林1901年出版的小说《基姆》(Kim)而流传下来。图1阿瑟•康诺利(ArthurConolly)中尉在“大博弈”期间,情报活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和俄国都投入了大量资源以收集对方的军事、经济和政治信息,并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影响当地的局势。例如,英国派遣了大量年轻的探险家、地理学家进入中亚收集情报。俄国则展开了一系列行动,如向中亚派遣特工和使节,以建立地方情报网络。情报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工具,更成为支撑战略决策的重要支柱。例如,英国情报部门多次通过收集和分析情报来预测俄国的行动意图,从而调整对阿富汗和波斯的政策。俄国则通过情报网,逐步掌握了中亚地区的政治动态,并根据这些情报确定向南推进的步伐。二、情报搜集中的“硬实力”阿瑟•康诺利(ArthurConolly)中尉不仅是“大博弈”一词的提出者,还是作为士兵、冒险家或者官员走遍中亚收集信息并提供情报的众多年轻人中的一员。“康诺利们”的情报“硬实力”包括信息的记录与收集,对经济情报进行分析,以及区域政治格局的可视化。1.信息的记录与收集“大博弈”中的情报收集人员常常通过做笔记、画地图等方式来记录收集到的信息。他们在旅途中绘制地图,记录地形、道路和战略要地的位置。这些地图对于本国政府了解中亚地区的地理状况至关重要。他们详细记录所见所闻,包括军事部署、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动态,并定期向上级汇报。这些报告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图219世纪手绘地图2.经济情报的分析在“大博弈”时期,经济资源的分布和贸易路线的信息同样是重要的情报内容。例如,哪些地区产出丰富的矿产、粮食和畜牧产品,哪些贸易路线更为活跃,这些信息对了解中亚的经济状况非常重要。掌握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对方经济的自给自足能力及其对外贸易依赖度,从而为本国的经济封锁策略或贸易谈判提供依据。情报人员通过观察、记录市场物资流通情况、贸易往来和关税制度,不仅帮助本国了解当地的商业活动,也为潜在的贸易路线或禁运区域提供了参考,直接影响了对中亚经济政策的制定。3.区域政治格局的可视化情报人员通过绘制地图和记录区域内不同部族或政权的分布,帮助本国了解区域政治格局的动态。这种信息的收集为国家提供了更加客观的判断依据,使其能够采取更加平衡的外交措施,并在合法的前提下预防可能的冲突,以保障国家的战略利益和区域的和平与稳定。通过这些步骤,“康诺利们”得以收集到更多的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情报,成为国家战略决策的关键依据。三、情报搜集中的“软实力”从相关传记资料来看,康诺利的动机不仅仅是为国家服务,某种程度上也包含了个人的冒险精神和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在这种探索欲的驱使之下,康诺利在艰辛的环境中发展出重要的应变能力。除了专业的情报“硬实力”值得今天的情报从业人员借鉴,其在异域文化中的适应能力、语言技巧等“软实力”也同样值得关注。•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康诺利及其同事必须熟练掌握波斯语、阿拉伯语或土耳其语,并迅速适应当地文化,才能融入当地环境。•适应严峻的自然环境:从沙漠到高原,中亚的环境极为恶劣,不仅气候多变,还经常缺乏水源和补给,这要求他们具备强大的体力和适应能力。•建立坚实的人际网络:通过与当地领导人、商人和其他关键人物建立关系,探险者们建立了坚实的人际网络,能够获取有效信息,并获得在该地区行动的支持。图3“康诺利们”的情报软实力除此以外,情报搜集中的“软实力”还非常考验情报人员对当地环境的理解。情报搜集不仅仅依赖硬性的军事或政治数据,还涉及对文化、社会心理、历史背景等因素的敏锐洞察。具体来说,情报人员需要通过细致的文化理解和社会观察来捕捉到隐性的、潜在的,甚至是无法直接量化的信息,这对于制定有效的战略决策至关重要。康诺利在“大博弈”期间,除了关注俄国军事行动外,还非常注重中亚各国和各部族的文化、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种深刻的文化理解让他能够更精准地分析不同族群的态度和行为,如通过研究中亚的部族和社会网络,理解了不同民族的政治需求与社会心理,从而能够通过文化纽带和历史背景去影响他们的政治态度。四、现代情报工作:“硬科技”与“软实力”相结合与康诺利的时代相比,现代情报工作在方法和技术上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大博弈”时期,情报人员必须亲自深入一线,与当地民众接触,凭借观察、文化理解和人际网络搜集情报;而现代情报工作更多地依赖于科技手段的支持,如卫星监控、互联网、社交媒体和大数据分析等。卫星和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可以为情报部门提供合法的地理信息和自然环境数据,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也成为开放的舆情观察来源。大数据分析技术在信息收集上具有优势,为识别潜在的风险和趋势提供了合规支持。现代情报工作借助科技手段,提升了情报分析的客观性和效率,进而加强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安全与合作能力。在这方面,现代情报人员不必再亲身前往某地即可获取大量信息,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大大提高了情报收集的速度和广度。然而,现代情报工作也面临着信息过载的问题。如今的情报人员每天需要处理海量的数据信息,这远远超过了个人处理能力。因此,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分析工具在情报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情报人员可以自动过滤、分类、提取关键信息,从而更有效地应对信息过载的问题。不过,现代情报工作在信息甄别上也尤为依赖有如“康诺利们”所具有的“软实力”。尽管科技手段强大,但理解不同文化、语言背景下的信息含义依旧需要“软实力”支持。许多情报机构会配备语言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文化专家,以便在大数据和自动化分析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解读。现代情报工作应当始终遵循道德和法律规范,将“硬科技”与“软实力”结合,在合规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框架内。通过合法渠道获取信息,并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国家实现更全面的预判与决策,保障国家利益的同时,积极促进全球和平与合作。参考文献:[1]大博弈[EB/OL].[2024-11-08].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7%E5%8D%9A%E5%BC%88/5899626.[2]努尔米宁.18-19世纪地图领域的科学、技术和探索[EB/OL].[2024-11-08].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761417.[3]ArthurConolly[EB/OL].[2024-11-08].https://britishempire-me-uk.translate.goog/conolly.html?_x_tr_sl=auto_x_tr_tl=zh-CN_x_tr_hl=zh-CN.[4]YAPPM.ThelegendoftheGreatGame[EB/OL].[2024-11-08].https://www.thebritishacademy.ac.uk/documents/2491/111p179.pdf.